文/苗素文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學濱湖校區(q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文化自信”這一核心素養(yǎng),并特別指出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梢哉f,革命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以單元組合方式安排了40多篇革命文化課文,讓學生通過重溫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從小深植“紅色基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40多篇課文有機地分布在各冊教材中,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豐碑式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落實“立德樹人”之教育重任,如何在強化語言實踐、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夯實紅色根脈強基工程,是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思考和設計的重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旨在引領中小學生深入理解我國通用語言文字,感受其獨特的價值,認知中華文化的淵博精深,發(fā)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民族文化自信?!拔幕孕拧钡奶岢鲋该髁艘粭l可行的道路,即從“感受語言文字及作品的獨特價值”開始,引導學生在革命文化中發(fā)掘其價值,并以“汲取智慧”為基礎,用實際行動來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
現(xiàn)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闡述在大單元教學視域下,以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為載體,落實課程總目標,建立文化自信的實踐探索。單元圍繞“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主題編排了《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五篇文本,其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使用點面結合寫場面的”。
現(xiàn)在的學生,生活成長在和平歲月里,并不意味著可以忘記歷史。通過閱讀革命題材類課文,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背景,從而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的意義和價值。本單元整體教學中將重點關注近代革命的歷史背景,梳理革命歷史線,將五篇課文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觀照,通過翻閱資料、標注革命事件和歷史階段,適時適量遷移。結合之前已學習的革命主題課文,如《劉胡蘭》《黃繼光》《軍神》等,使學生在閱讀、思考、轉化、描繪的過程中,了解近代中國革命史,感受黨和人民從苦難到覺醒、從迷茫到斗爭的偉大歷程,感受這一百年來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從革命精神中感知責任使命,弘揚革命傳統(tǒng),構筑時代擔當,賡續(xù)紅色血脈。
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我們現(xiàn)在美好的生活,但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與學生現(xiàn)今的生活體驗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想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就要讓學生深入地走進文本,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樣使用點面結合寫場面”感受文本語言魅力,品味人物特質,感悟革命精神。
《狼牙山五壯士》以“群像描寫”和“個體刻畫”的精湛技巧,生動地展現(xiàn)出五位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在理清課文情節(jié)后,教師聚焦課文“痛擊來敵”的場景,指導學生探究文章中描繪人物個性的方式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方式來展現(xiàn)人物形象。再關注課文“頂峰殲敵、舍身跳崖”場景,發(fā)現(xiàn)作者聚焦在主體人物班長身上,同學們通過品讀班長的壯言壯行,感受到班長作為群體領頭人的果斷和英勇,正是在班長的帶領下,五壯士才創(chuàng)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在這樣熱烈討論的氛圍中,教師播放了《狼牙山五壯士》電影對應部分,電影中五位勇敢的英雄在跳崖時高聲呼喊,令人肅然起敬,激動不已,英雄壯烈獻身的革命精神也由此深深植入學生的心田。
教學《開國大典》時,教師引導學生默讀思考,畫出典禮流程圖,列出小標題,聚焦閱兵式,讓學生感受整體受閱部隊的整齊威武以及各個方陣的風采,通過討論與朗讀,認識到點面結合寫法的好處,再順勢進行拓展延伸,借助思維導圖寫一寫學校的升旗儀式,學以致用,實現(xiàn)語言的增值。在落實語文要素的前提下,學生體會到整個場面的氣勢恢宏、莊嚴隆重和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愛國之情也油然而生。
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既需要文學作品的記錄與閱讀,也需要言語的口頭講述與書面表達,好讓革命故事“活”起來,引發(fā)少年兒童的“身臨其境”與“感同身受”,加深個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聯(lián)結。
讓學生將課本內(nèi)容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我們可以為英雄人物注入時代感,并通過點面結合的寫作方式來描繪出他們的形象。這樣,學生就能夠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作品來表達這些想法,并完成對革命精神的傳承和時代回答。
同時,教師整合本單元口語交際,組織了“國慶節(jié)前夕,以‘灑下一顆愛國心’為主題”的宣講活動。首先讓學生用思維導圖梳理宣講思路,搭建語言框架,設置評議環(huán)節(jié),對宣講內(nèi)容及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接著,組織學生走進中低年級學生課堂做“紅領巾宣講員”,講述革命故事,弘揚愛國精神,讓學生以文化自信堅定愛國之心,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心。
為增進革命文化和學生之間的親近感,更好地把紅色基因植入少年兒童心田,教師要立足語文課堂主陣地,拓寬教育渠道,充分挖掘教育資源,結合少先隊活動課程,使學生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形成學生主體與革命文化互動的良好氛圍。
“紅領巾獎章”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評價和激勵工具,可以幫助少先隊員們進行有益的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并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有力的支持。本單元進行大單元教學時,教師聚焦學生紅色基因的傳承,設計了8張導學單貫穿始終,內(nèi)容涵蓋本單元的大概念及任務群目標:有“梳理革命歷史線”的時間軸、有“品讀歷史場景描寫”層次分明的教學思維導圖、有“鑒賞思辨英雄場景”的整本書閱讀卡和觀影實踐卡,還有“述寫英雄人物故事”的演講任務單等。教師以此為依據(jù),構建人人可行、階梯進步的“紅領巾獎章”評價激勵體系,學生通過完成導學單助力學習過程,再進行自評、輔導員評和組織評價,在“紅領巾爭章活動”中爭得“傳承章”,從而達成綜合育人、課程育人、文化育人的教學目標,鼓勵少年兒童傳承紅色基因,爭做強國少年。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痹诋斍叭蚨嘣幕诤系谋尘跋拢瑘远ㄎ幕孕?,既是當務之急,也是百年大計;既功在當代,也澤及后世子孫。人民教師應牢記總書記囑托,積極踐行課標理論,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傳播價值,幫助學生傳承優(yōu)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