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藝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只有徹底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觀念,真正轉變教師的角色,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才能,才能真正將“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落到實處,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師要牢固樹立“課堂是屬于學生的”這一教育理念,以生為本,賦予學生更多自主閱讀的權利,通過課堂主體閱讀教學以及多元評價,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開發(fā)空間引導學生全面參與閱讀活動,在活動中致力于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通過引導學生了解背景材料,自讀自悟而獲得對課文的了解,在初讀中感知,在探究中理解,在質疑中感悟。這樣的閱讀課,不僅學生喜歡,也能讓學生獲得別樣的體驗,讓閱讀變得更加有效。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觀念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同于字詞教學,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地灌輸式教學模式便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而獲得感悟,從而形成自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適時轉換角色,一改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弱化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充分認識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例如,語文教材中課文后面一般都會羅列出本課的一些生字,教師完全可以不花時間和精力去講解,而是讓學生在預習時自己通過查字典等方式掌握這些生字,而這也應當是學生學習新課時所應具備的學習素養(yǎng)。教師在教課時對這些生字可以一帶而過,只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學習難點,而沒有必要刻意去講解,然后在課后通過設置一些題目來考查學生對于字詞的掌握。
又如,在閱讀的時候,尤其是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的時候,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少,對于很多事物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和體會,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小學生設置一些題目,而題目的難度也應該循序漸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一步一步地探索,逐步深挖文章。比如,在學習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時,教師便可以設置一些問題:“這個人為什么要守株待兔?”“結果是什么樣的?”“這個寓言故事教會了我們什么?”讓小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有目的地閱讀、去理解。這些問題是需要閱讀去解決的,而不是讓教師直接給學生灌輸答案的。這樣,學生才會將枯燥的閱讀當作是解謎游戲一樣進行,在潛移默化中達到閱讀的目的。
對于閱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體現(xiàn)了閱讀理解的差異性。每個小學生所處生活環(huán)境不同、經歷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也必然造成對于閱讀的理解不同。比如,在學習到“紙上談兵”一詞時,不免會提到這個成語的出處,比喻空談理論,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更多的是諷刺趙括。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一般人看待這個問題只是從長平之戰(zhàn)的結果來看,從而對趙括進行否定與諷刺。如果僅僅是對成語進行解析,這樣的回答自然沒有太大問題。但是,閱讀理解需要有不同的聲音,評判任何事物都需要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有的小學生,尤其是男生,或許喜歡歷史,對當時的戰(zhàn)爭背景比較了解,可能對于趙括的評判更加客觀公正。當時長平之戰(zhàn)秦趙兩國對峙許久,最終成為了國力的比拼。趙國國力本身就弱于秦國,且部隊多擅長平原騎射,劣于步兵攻壘。其它諸國又畏于秦國不敢為趙國支援糧草,導致趙國必須速戰(zhàn)速決,否則即便沒有在戰(zhàn)場兵敗,也必然國力崩塌導致亡國。趙國上下皆有速戰(zhàn)速決之意,趙括可以算是臨危受命,只是由于不知秦國統(tǒng)帥暗中換為了白起而大意,導致兵敗,但最終也是以身殉國,并沒有投降,也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軍人。對于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觀評判也應當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教師切忌將自己的認知強加于學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
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工作最離不開的便是興趣教育。將閱讀作為一項興趣培養(yǎng),有利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有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尤其是在當代抖音、游戲、視頻等娛樂性載體充斥在小學生身邊的情況下,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是當下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還是比較喜愛閱讀的,愿意閱讀一些網(wǎng)絡小說、一些新聞、一些時事評論,只是不愿意閱讀語文教材上的文章。一方面,每個人興趣側重點不同,喜愛的作品題材不同,造成了閱讀具有選擇性與傾向性;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當下教材編撰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很多人物事件都是杜撰的,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并且在媒體上也能看到很多專家學者對于教材編撰的質疑與批判,也難怪學生不愿意去閱讀。既然學生不愛閱讀教材上的內容,教師也不需要去強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喜愛的題材進行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例如,有的學生喜愛看偵探推理小說,教師可以嘗試在網(wǎng)絡上尋找一些推理短文用于閱讀教學工作。在閱讀解析中,無論什么題材或者體裁,在文中尋找線索,對線索進行揣摩的要求都是相通的。教師不妨借助閱讀推理短文的契機,引導學生如何去尋找線索,如何去分析線索,如何將所思所想表達出來。首先,關注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描寫,抓住關鍵點,如天氣、事件、物件等,這便是對于線索的把握。而后,去分析線索,如何去分析線索呢?無外乎分析文中前后文之間的聯(lián)系,或者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比如雨天是不是腳上會沾上泥土,是不是會有被淋濕的細節(jié)?描寫一個人用左手接過人家遞來的東西,是不是在暗示這個人是個左撇子?而后聯(lián)系前后文,找找看與這些細節(jié)相互矛盾,或者不合常理的地方,這樣便能獲得答案。這樣的閱讀方式既有趣,又容易讓學生樂于參與其中,還能對學到的解題技巧有著深刻的印象,一舉多得。
又如,有的學生喜愛看戰(zhàn)爭題材的文本,可能是戰(zhàn)爭小說,也可能是歷史傳記。無論國內外戰(zhàn)爭,無論大小規(guī)模戰(zhàn)爭,必然離不開“起因、經過、結果“這個邏輯。教師可以先暫時跳脫小說語文教材,找一篇與戰(zhàn)爭有關的文章,最好是發(fā)生在我國的真實戰(zhàn)爭,這樣學生可能會比較熟悉,也便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與探索。教學時,引導學生去分析戰(zhàn)爭發(fā)生導火線,起因,然后再看看戰(zhàn)爭過程是怎樣的,必然包括戰(zhàn)前準備,計策的設計與實施,然后看看戰(zhàn)爭的具體過程,結果如何。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閱讀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建立。在做完課外閱讀后,可以再回歸教材本身,比如《草船借箭》《手術臺就是陣地》《黃繼光》等,雖然不一定聚焦于戰(zhàn)爭場景,但這些事情也是戰(zhàn)爭中的一個縮影,依然離不開“起因、經過、結果”這個邏輯順序。通過一定的引申,結合當時的背景,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形象,便于學生認識。這種閱讀方式既有趣,又能將枯燥復雜的閱讀簡單化。
三、引導學生參與閱讀教學過程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始終明白,教師是閱讀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參與者和主體。對于教師而言,小學語文教材課文是再熟悉不過的閱讀材料了,教師對課文有著深厚的閱讀體悟。但是學生不同,他們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觸某篇課文,即使預習過課文,到閱讀課堂教學中也是從頭再來。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在學生尚未完成閱讀理解之前,有的教師就會把文本的中心思想、重點內容一一呈現(xiàn)出來,學生幾乎不用費什么力氣就可以把握課文重點。學生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間,并沒有做到全面參與閱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如若想要發(fā)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必須給學生提供開放空間,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和交流。在有限的課堂時空內為學生預留開放空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任務是既定的,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完成這些閱讀任務。但是教師可以在教學方法上做出一些改變,使之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小學語文閱讀需求,讓學生參與到閱讀教學的方方面面。例如以閱讀討論會的形式展開課堂,這一形式適用于單元總結課和閱讀專題課,教師不嚴格規(guī)定閱讀的內容,學生在閱讀上有著較大的自主選擇權。比如以世界名著為主題的閱讀討論會,學生可以從興趣出發(fā),在課外進行著作閱讀,然后在討論會中以簡潔有效的語言為其他學生介紹名著梗概,并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學生參與閱讀討論的具體形式也是不設限的,有的學生采取言語描述,有的學生借助PPT為大家展示。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提供開放的閱讀空間,能夠以課內帶動課外,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大家了解閱讀的多樣表達形式,全身心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習慣成自然”。當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培養(yǎng)起來后,還需要結合一些良好的閱讀習慣,畢竟,對于閱讀的理解只能靠自己去悟,別人無法灌輸自己的觀點。而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教導學生如何去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親身經歷說教,言辭必然更加真切,對于方法的實施也更加易于引導,對于效果的把握也更加準確。
例如,在閱讀的時候進行一些批注,將不理解的地方及時記錄下來,然后試著自己去尋找答案,當自己無法解決的時候,也可以及時進行求教,避免將問題拖到后面,這樣閱讀起來可以更加順暢,否則便處處充滿疑惑,讀了半天反而越讀越糊涂。當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有些許心得體會,與作者產生共鳴時也可以隨筆注釋,將自己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不在乎對與錯,只是自己的感悟,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對話交流,讓自己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當自己對某些觀點產生質疑的時候,也可以記錄下來,然后借助身邊的資源去論證。
一般地,某個觀點的提出一定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因此,當學生提出質疑時一定要參考當時的時代背景,看看這些觀點是否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然后再與當下的時代相對比,提出更深層次的認識,并審視新的觀點如果放在當時是否會更加有意義,這樣獲得的認知將更為深遠。
綜上所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同時要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開發(fā)他們學習的潛能,發(fā)展個性。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要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也將是全體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實驗、研究,以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