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陌塵 原名王向暉,1970年出生于江蘇泰州。1988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92年留校攻讀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1995年開始在北京語言大學工作,現(xiàn)為該校副教授。
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魯迅先生逝世紀念日,人到中年才知道這個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的巧合。我爺爺不喜歡魯迅,說他言辭過于刻薄。讀書時我是老托爾斯泰粉,讀魯迅僅僅為了應付考試。這些年伴隨著兒子的成長,才開始一點點發(fā)現(xiàn)魯迅帶刺的文字下掩藏的愛的沃土,魯迅發(fā)自肺腑的話語“獨有‘愛’是真的”于我心有戚戚焉。
魯迅是毫不掩飾內心大愛大恨的人。以往老師講魯迅,都在說他的仇恨,說他用投槍、用匕首和黑暗勢力作戰(zhàn)。老師卻忘了告訴孩子們,魯迅吶喊是為了“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把一個光明的世界留給未來,讓孩子們“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魯迅似他筆下面對強敵不肯退卻的戰(zhàn)士,在“鐵屋子”中憑著一顆滾燙的愛心艱難求索被歷史塵埃遮蔽的人間“大道”。而第一個在中華文明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高聲“弘道”的戰(zhàn)士便是孔子,他的愛的宣言都記錄在《論語》中。
孔子希望建立一個“大道”運行其間的社會。這個“大道”是自然之道。自然博大仁厚,善利萬物,靜默無言卻健行不息。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萬物在大自然中蓬勃生長,安然享受生的歡欣,這樣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孔子更重視的是人道,是秩序井然的倫常關系??鬃诱f君子應該“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君子以博大的仁愛之心、嚴格的自律精神成為“大道”的建設者。“大道”運行其間的社會是一個個人與社會、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是一個用愛的牽掛編織起來的大同社會。
孔子了不起的是他不僅是理論上的夢想家,還是一個理想的堅守者、踐行者。為了找到能夠推行自己理想的有道君主,救天下于刀兵,孔子奔忙于陳、蔡。李零說這個時期的孔子是“喪家狗”,“任何懷抱理想,在現(xiàn)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我卻以為“喪家狗”正是孔子努力擺脫的狀態(tài)。作為一個積極救世的知識分子,孔子更希望“學而優(yōu)則仕”。千百年來,許多官蠹把這句話庸俗化了,以為三百六十行當官最好,當官是撈取個人名利的好差使??鬃诱f的卻是“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平天下”??鬃硬]有教讀書人如孔乙己一樣糾纏于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也沒有讓落第的陳士成之流改行追著白光挖銀子;更沒有讓趙老爺、魯四老爺這些“成功”的讀書人動輒欺壓別人。孔子希望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應該主動肩負起“平天下”的重任,在書中讀出匡扶天下的雄才偉略。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曾子進一步解釋這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君子理想遠大,性格堅忍,為推行仁道不慮生死。魯迅散文《這樣的戰(zhàn)士》中同樣塑造了一個舉著投槍跟一切偽善作戰(zhàn)的戰(zhàn)士的形象。戰(zhàn)士似乎終被無物之物戰(zhàn)勝了,“士”實現(xiàn)理想的路途似乎總是灑滿了鮮血,但正是這些勇?lián)懒x的鐵肩將中華文明的火種從頻仍的災禍中存留了下來。受儒學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心中多懷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茍利國家生死以的人文情懷。這種理想主義精神讓中國士人即使在社會最黑暗的年代也敢于為道義吶喊,為民生疾呼,用鮮血澆灌著中華文明的理想之花。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边@個“中國的脊梁”不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嗎?不就是那些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讀書人嗎?
文化是一條河,沒有孔子的源頭活水,就不會有后來的杜甫、文天祥,也不可能突現(xiàn)一個充滿戰(zhàn)斗精神的魯迅。錢理群先生說:“我們民族,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孔子,有了一個魯迅,這都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寶貴遺產,理應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但我們從一種變態(tài)的文化心理出發(fā),總把他們對立起來,作非此即彼的選擇,讓他們一個損害一個,這不僅是愚蠢,更是犯罪?!痹龠M一步說,我們不能因為封建士大夫頭頂上有一個有著絕對權力的皇帝就否認他們胸中的社會理想;不能因為王冠的閃耀而遮蔽士大夫精神的光芒;更不能為了凸顯“現(xiàn)在”的意義而不愿回視歷史甚至埋葬歷史。
魯迅把自己的小說集叫做《吶喊》,在自序中說自己吶喊的目的就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孔子的《論語》同樣是為了“大道”施行而發(fā)出的吶喊??鬃诱f:“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痹诳鬃有哪恐?,天下應該是有德者的天下。如果天下無道,那么君子就應該舍生忘死地去改變它??鬃舆@種天下觀對后世讀書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杜甫“窮年憂黎員,嘆息腸內熱”;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使是李白的游仙,陶潛的隱逸,中國的讀書人永遠擺不脫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以天下為己任,讓世間走向仁愛的正道,讓天下人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正是源于讀書人這種共同的夢想,中國文學兩千多年的文學才顯現(xiàn)出獨特的沉郁雄渾、激昂慷慨的風格,一個“大丈夫”的形象永久地突顯在中國文學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雖然帝王可以隨意用民眾的鮮血擦拭自己頭頂上的王冠,可是讀書人從來沒有屈服于這種絕對的權力。他們一身正氣、一副傲骨,以圣人為鑒、以史為鑒,用一腔熱血在這片難土上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英雄史詩;他們寶貴的精神品質為中華文明積淀了深厚的文化息壤。
魯迅《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中寫道:“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我以為可以說是運氣比較的好一點。因為他不會嚕蘇了,種種的權勢者便用種種的白粉給他來化妝,一直抬到嚇人的高度?!薄翱追蜃又谥袊?,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是那些權勢者或想做權勢者們的圣人,和一般的民眾并無什么關系?!薄翱鬃舆@人,其實是自從死了以后,也總是當著‘敲門磚’的差使的?!币贼斞傅念V?,當年或許就想到了自己身后也會被當作“敲門磚”吧?“獨有‘愛’是真的”讓我拂去了魯迅臉上的白粉,開始有點喜歡他。當把魯迅譏刺的話語放到愛的語境中的時候,便可見他不是個孤勇的堂吉訶德,而是個愛意滿滿的父親。他戰(zhàn)斗只是在將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愛奉獻給自己的孩子,繼而奉獻給孩子生于其中的世界。
今天人們普遍將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等級社會的形成歸咎于孔子,其實只有產生于自由、平等的情感中的愛才是真誠、持久的。任何高高在上的愛都帶有利己的目的,都令人懷疑。愛人的孔子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只不過他對戰(zhàn)亂中的人們懷有比尋常人更為深切的悲憫之情。他的這句話就很有人間味:“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边@個從粗茶淡飯中品出生活滋味的人是真愛這生活,愛和他共同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生活的人們。魯迅“俯首甘為孺子?!蓖瑯佣嗝瓷鷦拥乇磉_了一個普通父親的殷殷切切的愛心!它熱騰騰地奉獻在自己孩子的面前,不能容忍一點世情的陰暗。當一種文明可以化育出這樣一顆顆無私、博大的愛心的時候,它在歷史的天空中誕生的就是一顆顆自燃的恒星。它們在人類文明史上璀璨奪目,交相輝映,閃耀著獨特的中華文明的光華。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