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本雅明
幾個世紀以來,不難察覺,死亡在一般人的意識中已不再是那么無處不在,不再是那么生動可感的了。
近來,這種變化的進程愈益加快了。十九世紀,資產(chǎn)階級建立起各種各樣的養(yǎng)老院,有保健性的,有社會福利性的,有公立的,有私立的,這些設施帶來一個附帶結果——這也許是潛意識中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人們有可能躲開死亡的場面。
死亡曾經(jīng)是一個人一生中的一個公開過程,而且還是一個諭導生者的過程。不妨想想中世紀的繪畫作品所表現(xiàn)的死亡場面:臨終者的睡榻變成了國王的寶座,房屋門戶敞開,人們紛紛涌入,趨前晉謁。進入現(xiàn)代以后,死亡被越來越遠地趕出了生者的感覺世界。在過去常常沒有一座房子甚至沒有一間屋子沒有死過人。伊維薩島的一座日晷上刻著這樣幾個字:“Ultima Multis”(這是許多人的最后一日),這體現(xiàn)了中世紀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其實,在他們看來,這句題詞不僅有時間上的意義,也有空間上的意義。
今天,人們居住在從未沾染過死亡的房間里,從來不接觸死亡,當他們的末日臨近時,他們的后人便打發(fā)他們寄居在療養(yǎng)院或醫(yī)院。然而通常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不僅一個人的知識和智慧,而且連他全部的真實生活——而這正是構成故事的材料——才首次呈現(xiàn)出可傳達的形式。在一個人的生命行將結束,一系列的畫面在他內(nèi)心活動起來,展開他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遭遇自己時的一幅幅圖景的時候,突然間,那難忘的一切帶著他的音容笑貌出現(xiàn)了,賦予和他有關的一切以權威,而這權威是每個人在死的時候都對他周圍的人擁有的,就連最不幸的可憐蟲也不例外。這種權威就是故事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