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隆德縣第一小學 王蕊紅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由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層面構成,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開展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即圍繞這四個層面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加強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等的培養(yǎng),還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語文之美的深層理解、深刻感悟,推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在圍繞核心素養(yǎng)開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學”的情況、“學”的興趣,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優(yōu)化閱讀教學。
學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學習技能。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單一的“講解式”教學,強調學生對課文中涉及的字詞、句子、寫作手法、描述方法等認識與理解,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在閱讀中各項技能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學”過于表面化,遷移運用能力較弱,在進行“新”文章的閱讀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充分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運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大幅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素質,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應對各種閱讀習題。
小學語文學科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語言知識,語言文字的建構與運用也是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內容。教材收錄的各篇課文都經過了認真推敲,用詞準確、形式優(yōu)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即可積累豐富語言文字,掌握相關的語用技巧。因此,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充分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加強閱讀教學指導,助力學生語感的形成,使學生真切感知并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文字。
首先,教師組織開展多元化的朗讀活動,促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知課文語言的“優(yōu)美”,使學生對閱讀學習產生較高興趣,深化學生對文章中各項詞語、文字的記憶與理解。其次,教師引領學生閱讀、分析、鑒賞文章語言特色,加強讀寫訓練,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理解與運用,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文字建構素養(yǎng)。
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這篇課文的作者充分地抓住了“秋”的特征,運用恰當?shù)恼Z言文字,形象地描繪出了秋天的美麗,并且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課文整體有趣、生動。在本篇課文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引領學生進行朗讀,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相關的朗讀音頻,使學生跟隨著音頻進行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中語言文字運用的準確性、生動性,感受秋天之美。然后,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分段落朗讀活動,鼓勵組內學生自主進行分工,每人依次進行段落朗讀,并互相監(jiān)督、互相糾正,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生朗讀結束后,教師再開展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圈畫出自己喜歡、感興趣的詞語與句子。有的學生喜歡花,在讀的過程中積累了描述菊花的詞語、句子,真切了解了花的描述。有的學生對課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較為感興趣,積累了文章中運用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文字。最后,教師引領學生分析、把握文章語言特點,并基于此開展讀寫結合活動,鼓勵學生基于“讀”的內容延伸拓展“春天的雨”這一寫作主題,以強化寫作訓練,促進學生語言運用素養(yǎng)的提升。
以此多元朗讀、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加強了課堂上師生的互動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閱讀能力,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對于小學生來說,部分課文缺乏吸引力,且具有一定的閱讀難度。因此,為了降低語文閱讀教學難度,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課文內容,教師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結合多媒體技術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將課文中原本枯燥、生硬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清晰的場景、畫面,快速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使學生在視頻、音頻的驅動下更真切、形象地解讀文字內涵、把握文章內容,進而充分了解、把握文章所蘊含的知識重點,并始終保持著更為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閱讀熱情。在情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真實“學”的水平、理解情況,并基于學生年齡特點及個性愛好進行具體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的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學習中。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言引導構建情境:“同學們,我國擁有許多山川美景、名勝古跡,今天我們來到了‘小興安嶺’,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小興安嶺的美景與風光吧!”引發(fā)學生的好奇、探索欲望。然后,教師依托多媒體技術播放小興安嶺的風景視頻,展示小興安嶺的地理位置、風景構成等信息,使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真切領悟到小興安嶺的美麗,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此情境的創(chuàng)設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快速引導學生進行文章閱讀,并通過電子詞典、圖文組配、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式,引領學生精準、迅速地積累文章中的語言文字、字音讀法,充分理解各字詞的含義。在情境氛圍的渲染下,教師也要加強教學引導,結合多媒體ppt 內容引領學生完成課文的二次細讀,以更好地提高學生讀的質量、讀的效率。
依托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能夠彌補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不足,增強閱讀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快速地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在閱讀中始終保持“活力滿滿”的狀態(tài),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雙重提升,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語言描述之美。
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在認知、思維方面存在著一定缺失,所以在閱讀中、學習中,也總是理解得不夠到位、不夠充分。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把握教材內容及其中重難知識點,融合教材內容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行具體問題的設計,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我們奇妙的世界》教學時,教師可以基于課文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以一個個問題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探究欲望、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探究,理解課文主題內涵。具體而言,在初始階段,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同學們,在閱讀課文之前我們一起來想一想,我們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在此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的思維快速地運轉起來,思考、想象現(xiàn)在世界的模樣,并對本課內容產生好奇心,集中注意力于閱讀中。然后,教師布置自主閱讀任務,并在學生讀的過程中不斷拋出新問題,如,通過課文閱讀,你能夠了解到作者眼中世界的模樣嗎?從課文中哪些自然段中你能夠看出來?進一步引發(fā)學生的深層探究、思考,并鼓勵小組學生共同進行交流、合作,探知、總結問題答案,以此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掌握。在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可以再進一步設計更深層、難度更高的問題:“作者在課文描述中,具體選擇了哪種描寫順序呢?在課文閱讀中,你從哪些方面能夠感受到世界的奇妙?”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深度探究、了解我們世界的“奇妙”之處,并充分感受到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對世界的熱愛之情。
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能夠充分加強價值觀引導,促進學生良好文化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的生成,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注重對課文中文化元素、德育元素等的充分挖掘,并基于此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分享交流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jié)》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組織情景表演活動,加強在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先以“北京春節(jié)習俗”為閱讀線索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引領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圈劃、總結出北京春節(jié)的習俗,并從中充分感知我國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民俗文化,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然后,教師可以再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進行提問:“你們家鄉(xiāng)是怎么過春節(jié)的?大家能不能演一演家中過春節(jié)的景象呢?”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表演在春節(jié)時印象最為深刻的場景,如貼春聯(lián)、吃年夜飯等,使學生在“演”中感受春節(jié)熱鬧、團圓的氛圍。最后,教師組織分享交流會,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xiāng)在春節(jié)時的其他習俗,引導學生說一說如果自己介紹春節(jié)習俗時,會重點介紹哪些內容、次要介紹哪些內容,再聯(lián)系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詳略描寫的好處,促進學生對此種寫作順序、方法的把握。此外,教師還可以以春節(jié)延伸到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并向學生介紹這些節(jié)日的由來、寓意,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文化認知,促進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評價環(huán)節(jié)是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應該關注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夠充分增強學生的自信,促進學生的自主反思、糾正。以往教師在開展評價時,往往按照同一套評價標準對班級所有學生進行評價,且評價的形式也僅僅為單一的教師評價,導致評價的作用難以被完全發(fā)揮出來,學生在教師評價中也難以取得針對性收獲,讀的興趣可能會越來越低。因此,教師要改進、優(yōu)化教學評價,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優(yōu)化評價主體、評價形式,改單一的教師評價為多元的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進一步增強“評”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互動性、針對性,使每名學生在“評”與“被評”中收獲滿滿自信感、成就感。如,針對學優(yōu)生,教師要注重評語的啟發(fā)性,不斷發(fā)揮學生的閱讀潛能、學習潛能,引領學生向更高的學習臺階邁進;針對中等生,教師要多采用鼓勵性評語,制訂與學生學習水平相對應的評價標準,對學生做出恰當評價;針對學困生,教師要積極發(fā)掘他們的閃光點,正視學生的進步并加以表揚、激勵,以更好地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后布置“復述課文”的任務,根據學生在“復述”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并注重學生的差異性表現(xiàn)。如,在聽完學優(yōu)生有感情、有節(jié)奏的復述后,教師要根據更為嚴格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你的復述很生動、很有趣、很清晰,但在故事復述邏輯上稍有一些不足,下次我們可以先試著分析一下故事的線索,再進行故事復述,相信你能夠做得更好!”以此評語指明學生的發(fā)展方向,鼓勵學生繼續(xù)前進;針對中等生的復述表現(xiàn),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評價:“故事復述得很完整、很流利,但在感情方面具有一定的欠缺,已經非常不錯,期待你下次的表現(xiàn)”;針對學困生不夠流利、不夠完整的復述表現(xiàn),教師也要按照恰當?shù)臉藴蔬M行評價:“聲音洪亮,比之前進步了不少,從你身上也感受到了‘勇于嘗試’的良好品質,相信未來你會做得更好!”使得各層次學生在被評價中收獲成就感,產生更強的學習自信。
教師以此形式完善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評價機制,能夠充分提高評價的針對性、有效性,真正地發(fā)揮出評價促學的作用,推進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調整與改進,促進學生的自主反思與糾正,進一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能夠將語文教材中的閱讀重難點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情感的深入把握,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注重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巧設課堂互動、課堂情境,并注重問題的設計、多元活動的開展,以充分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