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麗君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鞍山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00)
腦中風是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類型之一,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及并發(fā)癥多等特點,遺傳、飲食異常及生活習慣欠佳等因素造成腦血管阻塞或者變窄,使得腦組織局部供氧供血不足,誘導機體發(fā)生腦卒中,在中老年群體具有較高發(fā)病率,病情持續(xù)發(fā)展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張雪芬等[1]學者認為,腦中風前期給予現代醫(yī)療技術治療能提高整體療效,但后期帶來的后遺癥很難根治,如肢體麻木、情感障礙、偏癱或口齒不清等,治療流程較漫長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使其家庭經濟負擔加重。西醫(yī)對于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治療是以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微循環(huán)及溶栓為主,療效顯著,但在改善肢體功能方面的效果不理想,因此給予中醫(yī)療法能改善預后[2]。中醫(yī)學表明,脈絡瘀阻、血行不暢、氣虛血瘀為引起腦中風后遺癥的病機,治療方面需以補氣血、通經絡、清痰火方式為主,鑒于此,本文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6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為分析腦中風后遺癥患者應用補陽還五湯治療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鞍山醫(yī)院接收的86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選取時間為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兩組,每組43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43~76歲,平均(61.43±4.67)歲;病程1~5年,平均(3.14±1.12)年;后遺癥類型:偏癱9例,口眼歪斜10例,神識昏蒙7例,語言蹇澀8例,偏身感覺異常9例;體質量19~26 kg/m2,平均(23.25±0.26)kg/m2;疾病嚴重程度:輕度18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44~78歲,平均(62.36±3.41)歲;病程1~6年,平均(3.24±1.19)年;后遺癥類型:偏癱11例,口眼歪斜9例,神識昏蒙7例,語言蹇澀8例,偏身感覺異常8例;體質量18~25 kg/m2,平均(23.12±0.14)kg/m2;疾病嚴重程度:輕度17例,中度14例,重度12例。比較兩組的基線資料無差異(P>0.05)。
納入與排除標準:①西醫(yī)診斷:與中華醫(y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相符[3];患者常在情緒激動、體力活動時發(fā)?。患膊“l(fā)作時呈血壓升高、頭痛及反復嘔吐等癥狀表現;患者伴偏癱、意識障礙等;首選CT檢查;伴有頸內動脈系統(tǒng)癥狀及體征。②中醫(yī)診斷:與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內科學會修訂“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相符[4];主癥為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神識昏蒙等,次癥為目偏不瞬、眩暈及瞳神變化等。③納入標準:與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相符;病程≥3個月;年齡40~80歲、病程超過1年;意識清醒且病情平穩(wěn)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世界醫(y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系統(tǒng)異常者;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者;中風反復發(fā)作者;顱腦手術史者;腦腫瘤者;研究藥物過敏者;精神障礙或者依從性較差者。
1.2 方法 ①對照組:針灸療法,主穴是內關、尺澤、委中、水溝、極泉及三陰交等,口眼歪斜者增加風府、攢竹、地倉、風府、百會、人中穴;上肢不遂者增加曲池、合谷、外關、內關、手三里及肩髃穴;足內翻者增加照海及丘墟穴;便秘者增加豐隆、支溝及水道穴;尿失禁者增加曲骨、中極與關元穴,利用補虛瀉實及提插捻轉法,選擇25 mm毫針針刺相應的穴位,各穴位留針30 min,每日1次較為適宜,持續(xù)接受治療5 d后休息2 d,再次重復接受治療。②觀察組:針灸療法與對照組一致,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藥物組成部分是:川芎、地龍、赤芍及當歸尾各20 g;紅花、桃仁各10 g;黃芪60 g,口眼歪斜者藥方內加入全蝎、白附子;頭暈頭痛者藥方內加入天麻及鉤藤;語言蹇澀者藥方內加入遠志、石菖蒲;下肢癱軟者藥方內加入續(xù)斷、牛膝;上肢癱軟者藥方內加入桂枝及人參;咳嗽痰多者藥方內加入半夏、貝母及桔梗,上述中藥材用溫水浸泡半小時后煎煮取汁40 mL,分裝成兩袋,早晚各服用1袋,每日1劑較適宜。兩組持續(xù)接受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內容是偏癱、口眼歪斜、偏身感覺異常、神識昏蒙,各指標分值0~6分,得分越高則癥候越明顯。②生活質量:參考Barthel指數量表[5],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更具優(yōu)勢。③神經功能:參考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6],評分范圍0~42分,正常或接近正常0~1分;輕度卒中1~4分;中度卒中5~15分;重度卒中≥21分,得分越高神經受損越嚴重。④治療效果:分為顯效、好轉和無效3個標準[7]。⑤治療后統(tǒng)計兩組發(fā)生惡心、嘔吐及頭暈的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SPSS22.0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中醫(yī)證候積分、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用()來描述,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用[n(%)]來描述,組間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2.1 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2.2 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 治療前比較兩組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無差異,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生活質量更高,神經功能評分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比較(分,)
2.3 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4 不良反應 兩組惡心、嘔吐及頭暈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8.82%vs.29.41%),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n(%)]
腦中風是指遺傳、情志及飲食等因素引起腦血管閉塞或狹窄,導致腦部供血不足,發(fā)病率及致殘率較高,經對癥治療后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指的是中風后仍然存在語言障礙、運動障礙及半身癱瘓等癥狀,造成臨床治療難度增加,根據病變部位的差異性出現不同的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健康,因此部分學者認為[8],根據患者后遺癥嚴重程度,切實提供對癥治療方式有積極作用,為其生命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嚴格控制疾病進展,利于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
有報道[9],針灸聯合中藥湯劑治療該病癥患者能提高整體療效,較高安全性且預后效果顯著。給予針灸療法能有效的將人體大腦皮質興奮激活,使腦組織細胞新陳代謝加快,盡早恢復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其中關元、百會穴及足三里能改善腦部局部血液循環(huán),交替針刺諸穴能緩解刺激疲勞,調節(jié)神經功能且改善不適癥狀,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且強化腦動脈彈性,提高血流量且擴張血管,滿足腦局部供血需求且促進病灶周圍缺血狀況恢復,加速神經組織代謝且刺激大腦皮質,達到改善臨床病癥的目的,但單純給予針灸治療效果欠佳,不利于患者病情早日康復[10]。
中醫(yī)認為,腦中風屬于“中風”的范疇,是多種病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患者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jié)及情志不暢造成臟腑氣血功能失調,與肝脾腎密切相關,腦中風后遺癥的病機是血行不暢、脈絡痹阻及氣虛血瘀等,遵守活血化瘀、舒經活絡、益氣補血及通絡祛瘀的治療原則能提高整體療效,補陽還五湯藥方中川芎、赤芍及當歸具有活血祛瘀及赤芍益氣養(yǎng)血的功效;續(xù)斷、牛膝及全蝎具有活絡通經的功效;黃芪具有通絡祛瘀及補益元氣的作用[11];當歸具有止痛祛瘀功效,紅花及桃仁具有疏筋通絡的功效,諸藥聯合能達到扶正祛邪、化瘀通絡及益氣活血功效,便于達到消除痰火、止痛益氣及活血通經的目的[12]。
現代醫(yī)學認為,補陽還五湯能將機體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將自由基清除后對血小板聚集產生抑制,增加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且改善血液局部微循環(huán),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改善腦組織缺氧缺血狀態(tài),因此給予藥物治療具有較高安全性,不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13]。
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更低,提示補陽還五湯發(fā)揮相輔相成作用,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減緩患者不適癥狀,嚴格控制疾病進展,對穩(wěn)定病情有積極重要的作用;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生活質量更高,神經功能評分更低,提示補陽還五湯發(fā)揮協同輔助作用,可促進患者盡早回歸社會、日常生活,改善神經功能、利于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更高,提示補陽還五湯發(fā)揮優(yōu)勢互補作用,充分發(fā)揮療效、利于控制疾病進展,效果較理想;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提示補陽還五湯安全性較高。本研究與張思燮[14]文獻報道結果基本接近。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治療腦中風后遺癥患者能提高整體療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且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率,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