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
(遼寧省復員軍人康寧醫(yī)院護理部,遼寧 興城 125100)
精神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疑難類疾病,發(fā)病率較高,病因復雜,與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等有關(guān),初期表現(xiàn)多為性格突變、情感紊亂、行為詭異、敏感多疑和睡眠障礙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感覺障礙、注意障礙、思維障礙、知覺障礙、記憶障礙、情感障礙、智能障礙和意志行為障礙等,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加重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3]。近些年來,隨著社會高速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日益面臨的生存壓力、工作壓力等不斷增多,導致各類精神的臨床患病率逐漸提升,已經(jīng)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及安全的重要疾病。常見的精神疾病類型有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雙向障礙等。目前,臨床用以治療精神病的主要方法是藥物治療,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對其早日康復具有重要意義[4-5]。但是由于精神疾病治療難度較大,很多患者往往需要長時間服藥甚至終身服藥以控制病情,維持正常的精神狀態(tài),這就導致其心理負擔、家庭經(jīng)濟負擔大幅度增加,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不良情緒,導致治療的依從性大大降低,也進一步影響其治療效果[6]。鑒于此,為了更深入的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點,便于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改善不良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此次研究選擇了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5例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了一系列的護理措施,現(xiàn)將具體的護理情況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5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共45例,女性患者共50例,年齡最大的62歲,年齡最小的24歲,平均年齡為(45.44±4.58)歲;病程在1~8年,平均病程為(4.65±2.35)年;疾病類型:躁狂癥共13例,癮癥共5例,分裂情感障礙共3例,精神分裂癥共31例,雙向情感障礙共15例,偏執(zhí)性精神病共8例,抑郁癥共16例,氣功所致精神障礙共4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共31例,高中或中專26例,大專及以上38例。對比兩組基礎(chǔ)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呋蚣覍賹ρ芯績?nèi)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符合相關(guān)精神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簽署同意書者。排除標準:意識障礙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語言溝通障礙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
1.2 方法 回顧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和治療記錄,自制一份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為拒絕服藥的心態(tài)、原因、方式,采取電話回訪或上門訪問形式。整理資料,總結(jié)患者拒絕服藥的心理特征,根據(jù)各項原因制訂護理方案。
1.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 本次研究獲得的所有數(shù)據(jù)全部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統(tǒng)計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及計數(shù)資料分別經(jīng)t、χ2檢驗,組間的差異情況通過P值來判斷,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反之則無意義。
2.1 患者拒絕服藥的行為方式 95例患者中,藏藥行為患者共25例(26.32%),嘔藥行為患者共21例(22.11%),吐藥行為患者共20例(21.05%),直接拒絕服藥行為患者共29例(30.53%)。
2.2 患者拒絕服藥的原因 95例患者中,拒絕服藥原因為未認識到服藥重要性患者12例(12.63%),否認自己患病患者共2 8 例(2 9.4 7%),懷疑是毒藥患者共18例(18.95%),失去信心患者共15例(15.79%),服藥引起身體不適共22例(23.16%)。其中服藥引起身體不適為幻覺共2例(9.09%),妄想共3例(13.64%),口干共5例(22.73%),便秘共6例(27.27%),興奮共5例(22.73%),木僵共1例(4.55%)。
2.3 對95例患者護理前后的不良情緒評分比較 在護理前參照SDS評分與SAS評分的標準,對95例患者進行評價抑郁、焦慮情況進行評價,分值依次是(80.20±2.88)分、(82.38±3.00)分;經(jīng)過本次研究并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后,SDS評分與SAS評分依次是(55.85±2.06)分、(53.24±2.40)分,95例患者護理后的SDS評分與SAS評分均比護理前顯著降低了,差異明顯(P<0.05)。
2.4 對95例患者護理前后的治療依從性對比 護理前參照我院治療依從性調(diào)查表對95例患者的依從性進行評價,發(fā)現(xiàn)完全依從占42.11%(40/95)、基本依從占21.05%(20/95)、不依從占36.84%(35/95);經(jīng)過本次研究護理后,發(fā)現(xiàn)完全依從占84.21%(80/95)、基本依從占15.79%(15/95)、不依從占0(0/95);95例患者護理后完全依從、基本依從所占比例均高于護理前,且無一例不依從病例,護理前后差異明顯(P<0.05)。
精神病的發(fā)病率較高,病因復雜,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幻覺、幻視、疲乏、記憶減退、意志減退和木僵等[7]。臨床治療精神病多采取藥物方式,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對其康復有著重要影響。精神病患者在藥物治療期間,常出現(xiàn)拒絕用藥行為,不僅影響治療方案的實施,還會誤導醫(yī)師對治療效果的判斷。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活動較為復雜,態(tài)度轉(zhuǎn)變快,因此必須了解拒絕服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根據(j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提高患者的藥物依從性,促進其早日康復[8-9]。
本研究95例患者中,藏藥行為患者占26.32%,嘔藥行為患者占22.11%,吐藥行為患者占21.05%,直接拒絕服藥行為占30.53%;95例患者中,拒絕服藥原因為未認識到服藥重要性患者12例(12.63%),否認自己患病患者共28例(29.47%),懷疑是毒藥患者共18例(18.95%),失去信心患者共1 5 例(1 5.7 9%),服藥引起身體不適共2 2 例(23.16%)。其中服藥引起身體不適為幻覺共2例(9.09%),妄想共3例(13.64%),口干共5例(22.73%),便秘共6例(27.27%),興奮共5例(22.73%),木僵共1例(4.55%)。95例患者護理后的SDS評分與SAS評分比護理前低(P<0.05)。治療依從性比護理前高(P<0.05),提示拒絕服藥的精神病患者中,拒絕服藥原因集中于否認自己患病、未認識藥物治療重要性、懷疑是毒藥、失去信心和藥物不良反應,其中藥物不良反應的占比較高,表明護理干預應側(cè)重于減輕不良反應,且護理后患者情緒改善、依從性提高。
3.1 拒絕服藥患者的心理特征 精神病患者拒絕服藥的原因多種多樣,大部分是由心理障礙而導致,現(xiàn)將拒絕服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總結(jié)如下。
第一,藥物不良反應?;颊咴诜幒蟪霈F(xiàn)不良反應,擔心藥物會給身體健康帶來不良影響,由于未及時向患者解釋病情和注意事項,同病房其他患者夸大不良反應,使得患者在用藥時產(chǎn)生了極為強烈的恐懼、不安和擔憂等消極情緒,其次患者在服藥后出現(xiàn)短暫性的行動遲鈍、思維遲鈍、記憶力減退,讓患者誤認為藥物是毒藥,覺得繼續(xù)服藥會影響自身的健康,從而拒絕服藥[10-11]。
第二,否認自己患病。大部分拒絕服藥的精神病患者都是覺得自己沒有得病,這是缺乏自知力的表現(xiàn)。
第三,受幻覺和妄想支配。拒絕服藥的精神病患者經(jīng)常產(chǎn)生幻聽、幻視身旁有人告訴他不要服藥或藥物有毒,患者在假想中似乎聞到了藥物中特殊的氣味,覺得是有人想要謀害自己而讓護理人員給自己服用毒藥,因此患者不敢服藥。有的患者覺得自己治療的時間過長,擔心自己拖累家人,讓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加劇,從而拒絕服藥。
第四,失去信心。少部分拒絕服藥的精神病患者認為自己已經(jīng)到了死亡的邊緣,已經(jīng)無藥可救,想要積累藥物進行自殺行為。有的患者由于住院、治療的時間過長,與其他患者相處出現(xiàn)問題,加上病情反復無常,患者產(chǎn)生了消極、悲觀的心理,從而拒絕服藥。處于恢復期的患者拒絕服藥,大多是回憶起了自己之前的失態(tài)行為,打擊到了自尊心,在每次要服藥時先假裝吃下,然后吐出積累起來等到藥量達到一定程度時進行自殺[12-13]。
第五,消極悲觀情緒。在藥物治療期間,患者擔心家人不能夠理解并接納自己,就算逐漸恢復也難以回歸到以往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家庭不能夠幸福美滿,還要受到他人的歧視,不能夠正常工作,沒有朋友,前途渺茫,對未來事物信心,情緒過度悲觀而拒絕服藥[14]。
3.2 相應護理措施 對于拒絕服藥的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須針對其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提高其服藥依從性。
第一,藥物引起不適。醫(yī)護人員需保持耐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安慰他,與患者積極溝通,了解患者的用藥不良反應,注意語氣舒緩、語速適中和語言簡單易懂,向患者詳細介紹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具體癥狀,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醫(yī)護人員定時密切觀察患者在服藥后的不良反應癥狀表現(xiàn),針對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需及時治療并停藥。
第二,否認自己患病。全面了解患者的性格、病情和情感,多對患者進行心理暗示,向患者講解精神病知識,幫助患者認清自身的病情,提高患者的自知力[15-16]。
第三,懷疑是毒藥。與患者多進行語言交流,多為患者著想,在各方面對患者進行照顧,多關(guān)心患者,必要時可進行現(xiàn)場示范服藥,讓患者放心服藥[8]。
第四,有自殺企圖。醫(yī)護人員需密切觀察該類患者的病情變化,主動勸解患者,耐心聽取患者的想法,安慰并鼓勵患者,幫助患者分析自身病情,讓患者正確認識、看待疾病,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有信心回歸生活和工作[17-18]。
綜上所述,精神病患者的藥物依從性對其早日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對拒絕服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制訂對應的護理方案,可提高患者的藥物依從性,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