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波
(安溪縣蓬萊鎮(zhèn)人民政府,福建 泉州 362402)
隨著新農村建設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深入推進,村級的財力和活力遇到了瓶頸。如何盤活村集體的資產、資源、資金,發(fā)揮村集體的靈活性和積極性,增加村級財力,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文章立足某鎮(zhèn)農村集體“三資”監(jiān)管專項整治合同清理工作,總結村級“三資”管理尤其資產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經驗,針對性地提出制度化管理建議,對于村級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有利于推動農村各項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村級資產資源狀態(tài)可以分為村集體使用的資產資源、閑置的資產資源、出租的資產資源和被侵占的資產資源。很多村集體,未建立“資產資源”臺賬,部分村干部甚至不知道村內有多少資產資源,而這些資產資源可能已被“低價包”“人情包”,甚至被侵占,而現任村干部不愿碰、不敢碰。換而言之,就是村集體未能真正履行監(jiān)管主體責任。具體表現如下。
根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處置村級集體資產必須經過村民代表大會集體表決通過;村集體土地承包給非集體成員的,應報經鎮(zhèn)政府審批同意。
在某縣某鎮(zhèn)“三資”合同清理中,共有158 份合同需要調整,其中54 份未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占比34.18%,暴露出了村級“三資”管理嚴重缺乏規(guī)范的問題。
某鎮(zhèn)的“三資”合同大部分簽訂于20 世紀80—90 年代,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不完善,村集體、村民的法律意識較低,同時相應的監(jiān)管體系不力,出現了諸多不同類別的合同問題,具體如下。
第一,沒有簽訂書面合同。如某村4 塊集體茶園和4 塊集體小池塘承包給該村某村民,未簽訂任何相關的書面合同,也無相關的會議記錄;某村村部兩個店面出租,無合同;5 塊集體茶園和1 間舊茶葉加工房承包給村民,無合同。
第二,合同簽訂或履行違反法定程序,或法律要件缺失。如某村將山地承包給劉某,租期100 年,查無繳款憑據,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規(guī)定;某村劉某承包茶園,拖欠租金120 060 元;某村卓坑垅山園地,承包給非中國籍人員,法律效力存在問題;某村張某貴、張某劍、張某發(fā)、張某高等人各承包村集體茶園、林地,均長期拖欠租金,已構成違約。此次合同清理過程中,共有25 個村有合同,其中8 個村,有嚴重拖欠租金行為,有的甚至從簽訂合同起均未繳過租金。
第三,合同約定不合法,如承包期限不合法和租金過低。如某村竹林仔頭的集體土地承包給陳某,面積約0.33 hm2,承包期99 年,承包期限超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規(guī)定的承包期限,并且未簽訂相關合同;某村林某承包蜘蛛山水庫,租金過低,每年僅100 元,未按相關規(guī)定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或者2/3 村民戶代表會議表決通過,事前事后也未張榜公示;某村李某承包閥格老茶園,面積約3 hm2,承包期60 年,每年租金僅200 元,該案例承包期限超過了相關法律規(guī)定,租金過低;某村后井壟水庫租賃給柯某,租賃期25 年,每年僅50 元,租金過低;某村劉某承包8 hm2果園,租金每年僅350 元,同時承包人私自搭蓋兩棟平房,租金過低。
第四,未按照相關的合同約定或法律規(guī)定履行合同,合同條款不夠細致或嚴謹,導致實際執(zhí)行存在漏洞。如某村唐某承包林地,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用于建設廠房,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五條規(guī)定;某村柯某承包茶園,未經村集體同意擅自向外轉包,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guī)定。
第五,侵占集體資產資源等問題。此類合同問題因年代久遠,情況錯綜復雜,具有調查難、查詢資料難、地上物多等特點,整改處置難度大。
對于清理出的部分存在問題的合同,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多、情況較復雜,甚至涉及一些村干部的利益,部分村干部存在畏難情緒,未將此工作安排在工作議程上;村兩委對合同整改態(tài)度消極,如有個別村年終村民代表大會已開完,但合同清理事宜未納入議程上會討論;有個別村未積極主動推進合同清理工作,導致整改處置進度慢,效果不理想。
通過村集體“三資”監(jiān)管專項整治合同清理工作,旨在解決合同有瑕疵的問題,如合同期限不合法、合同租金不合理、合同標的不明確、未按合同規(guī)定履行等情況。某縣某鎮(zhèn)以合法保護合同雙方權益為出發(fā)點,統(tǒng)一聘請律師服務團隊,根據各村提供的合同材料,結合進村入戶調查情況,形成“三資”合同審查事項的法律建議書,并依法依規(guī)進行相應調整。合同清理主要劃分為一般性問題和特殊問題,并針對性提供解決方案。
一般性問題主要是指可以通過與相關人員調解,能把問題化解在內部,具體包括以下6 種情況。
第一,對于合同期限違反法律規(guī)定期限的情況,與承租人或者承包人協商簽訂補充協議,調整租賃或承包期限。
第二,對于合同承包金額或租金過低的情況,參考相同地段或相似地段的市場承包或租賃價格,結合當時的承包或租賃有關情況判斷金額是否過低。若相對偏低的,應與承租人或承包人協商簽訂補充協議,調整租金或承包金。若明顯過低的,需要特別督促村委會解決[1]。
第三,針對合同主體不合適,以村委會名義處置村民小組或角落土地、村民個人承包地的情況,一般不予調整,應登記造冊,注意區(qū)分村級集體資產與非村級集體資產[2]。
第四,針對拖欠承包金、租金的情況,督促對方當事人及時付清,若對方當事人不能及時付清,可考慮簽訂補充協議,明確約定分期付款的方式。
第五,對于轉包或轉租的情況,與實際承租人或承包人協商并簽訂合同。
第六,期限屆滿后的地上物補償情況,村集體有能力補償的,可予以適當補償;村集體目前沒有能力補償的,可與對方當事人簽訂補充協議,先由村集體收回,待該地塊有人承包時,由新承包人支付原承包人的地上物補償款。
特殊問題主要是指非法侵占問題,分3 種情況。
第一,雖有合同,但未履行;或合同要件缺失,標的物被無償占有。如某鎮(zhèn)某村的果園承包給該村村民林某加、林某接,合同期限如下:尖山自1989 年8 月1 日至2039 年8 月1 日;行乾山自1994 年1 月1 日至2041 年9 月1 日,承包期為50 年,承包金的支付方式是2000—2009 年為500 元/年,2010—2019 年為1 000 元/年;2020—2039 年為1 250 元/年。現果園實際情況是有部分土地被承包人出賣給村民(多戶)建房,面積不清,這些房屋有些有產權證,有些沒有產權證;部分土地由承包人林某加、林某接兒子繼續(xù)承包,在該土地上種植果樹。該合同存在該事項當時未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程序不合規(guī);長期未繳納相應的承包金;承包人及其繼承人把部分承包地轉讓給其他人建房等違法違約行為。鑒于承包人及其繼承人存在多種違約、違法行為,建議由村民代表大會重新表決并擬定處理方案。由承包人的繼承人繼續(xù)承包,同時與其簽訂補充協議,就拖欠承包金的支付、違法出賣土地,繼續(xù)承包的面積、金額、期限等事項進行約定;與承包人的繼承人協商并解除與承包人的承包關系,收回承包地,同時要求承包人支付拖欠的違約金和相應的出賣土地款,若協商一致,可就上述事項簽訂補充協議。若協商無果,可通過訴訟方式解決。
第二,有承包合同,但標的物被超合同規(guī)定的面積擴大占用。如某鎮(zhèn)某村,于1996 年10 月30 日將該村蘆山尾部分山地發(fā)包給該村的村民劉某建用于耕作,面積約0.22 hm2。合同期限1996 年10 月25 日至2096 年10 月25 日(共100 年),承包金(100 年)為7.5 萬元/hm2,100 年一次性支付1.65 萬元。經村委會查實,存在現承租地用于種植龍眼,實際使用面積為2.07 hm2,超過合同的約定面積,承包人有超占行為;該事項沒有經過村民代表會議表決,且查無繳款憑證;合同期限100 年等違法違約行為。法律建議村委會與承包人協商簽訂補充協議,就承包面積、期限等進行調整,并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若協商無果,可通過訴訟方式解決。
第三,直接侵占村集體資產資源的情況,事實標的物被無償占用。此情況幾乎只有口頭協議,嚴重侵害村集體權益,行為比較惡劣,建議經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直接收回。有地上物未能及時收回的,可與當事人協商處理,限時收回;無法協商的,可通過訴訟方式解決。
以上3 種特殊情況的合同,嚴重損害村集體權益,造成村集體資產資源的產權不明晰(主要是地上物)。為將問題化解在內部,可以具體了解核實當時占用的歷史原因和背景情況,與占用人協商土地賠償或者土地租賃事宜。若協商未果,可通過訴訟方式解決[3]。
截至2021 年12 月2 日,某縣某鎮(zhèn)共清理合同170 宗、非法占有案件5 宗,需要整改的合同158 宗,見表1。已完成合同整改及非法占有清理156 宗,正在走訴訟程序2 宗,追回和新增金額57.526 萬元,收回土地約13.38 hm2,基本完成此次合同清理預期目標。
表1 某鎮(zhèn)此次合同清理的合同分類及整改情況統(tǒng)計(2021 年)
通過村集體“三資”監(jiān)管專項整治合同清理工作,暴露出資產資源管理上的制度缺失和執(zhí)行偏差,文章從制度制定、加強人員培訓和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提高主體權責意識3 方面提出改進建議。
強化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的監(jiān)督,規(guī)范村集體資產監(jiān)管的程序??梢砸劳朽l(xiāng)鎮(zhèn)經管站對于村級財務的監(jiān)管職責,要求各村必須建立起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檔案制度,做到“一個資產資源一個檔案,一份合同一個檔案”,檔案中不僅應該包括合同及其附件,還應當包括合同的表決程序材料、合同的履行情況,這樣就能夠及時動態(tài)地監(jiān)管各個合同的履行程序,確保村集體資產的有效管理??梢詮囊韵? 方面著手。
第一,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資產資源檔案,包括出租、自用、閑置資產資源,資產資源的位置、范圍、狀態(tài)和數量。明確村集體管理責任人,確保管理不缺位、不斷檔[4]。
第二,嚴格執(zhí)行資產資源招投標制度,針對一些規(guī)模較大資產資源的出租、投資,需要經過村集體研究,向村民公開后,在招投標平臺進行公開招投標,禁止違規(guī)操作[5]。
第三,合同簽訂符合法律法規(guī),從資金、資產、資源發(fā)放、使用、開發(fā)和還返的各環(huán)節(jié)進行規(guī)定,不留漏洞和問題。
第四,采取盤活資產資源的措施,鼓勵村集體為資金、資產和資源保值增值,科學合理開發(fā)資源。
第五,定期清產核資,經常盤點村集體資產資源,確保村兩委清楚地知道“家底”。特別是換屆時,務必要求本屆干部解決本屆遺留問題。
第一,提高村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強化主體責任意識。不僅要求各村干部深入學習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規(guī),還應要求各村干部領會學習省級、市級、縣級的政策文件或指導性意見,整體提高村干部在集體資產資源管理方面的法治水平。督促村干部履行主體責任,管好村集體“三資”,防范村集體“三資”的流失。
第二,加大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力度,為村干部盤活“三資”提供政策支持,讓村干部放得開手腳。落實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以激活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住房財產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為目標,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或入股、農村產權流轉;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融資,推動資源、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
發(fā)揮村集體的自主性,激發(fā)村干部的積極性,提高村干部工作效益,讓農村留得住人才,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把集體資產資源管理納入村干部的績效考核中,把村集體創(chuàng)收當作村干部年度考核的一個指標,把提高干部績效和經營性收入掛鉤。如可以按年度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是指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包括村經營收入、發(fā)包及上交收入和投資收益)的30%~50%,作為村干部的績效,以此增加村干部收益,激發(fā)其工作積極性。
例如某鎮(zhèn),落實村干部坐班值班、考勤簽到制度,按照村兩委干部出勤情況給予每人每天30~50 元值班補貼或考勤補貼,每月不超過22 d,經費由村級自行承擔。誤工補貼標準實行“總量控制,一屆一定,一年一結”辦法。管好資產資源,可以提高村干部收入,激發(fā)村兩委的積極性,讓農村留得住人才,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通過“三資”合同清理,有效地處理了歷史遺留問題,明晰了資產資源的權屬和狀態(tài),摸清了村集體的家底,有利于村集體更好地開展“三資”管理工作,為“三資”保值增值做準備。做好“三資”合同清理工作,是加強和改進鄉(xiāng)村治理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村集體的凝聚力,為農村營造風清氣正的氛圍,增加村集體收入,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做好“三資”合同清理工作,是深化農業(yè)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現代農業(yè)經營體系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