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玉 冉芹麗
1.凱里學院人文學院 (貴州省凱里市 556099) 2.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貴州省貴陽市 55000)
古代詩歌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選入教材中的古代詩歌承擔著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任務。但是目前的古代詩歌教學存在教學形式單一,模式化,缺乏審美趣味等問題[1],這樣的教學無疑不能發(fā)揮古代詩歌應有的教育價值。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古代詩歌內(nèi)容的闡述可大致分為以下四點:第一,要求學生誦讀古代詩歌;第二,探尋詩意,感受古人的哀樂悲歡;第三,了解我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脈絡,比較不同體裁的詩歌在節(jié)奏韻律、表現(xiàn)手法、藝術(shù)風格等方面的異同;第四,撰寫鑒賞文章,提高鑒賞古代詩歌的水平。[2]
毫無疑問,目前的古代詩歌教學并未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辨體”本是屬于古代文論范疇的理念,近些年來,不少學者從方法論角度出發(fā)探究其對教育的啟示,提出具體的古代詩歌辨體教學方法,將“辨體教學法”運用于古代詩歌教學,能夠解決目前古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fā)揮其應有的教學價值和意義,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而言,就是誦讀點撥,明辨體制、煉字析句,辨識體貌、比較閱讀,體察風格、運用寫作,提高鑒賞。以下以《望岳》為例探究古代詩歌辨體教學的具體運用,將方法論運用到實際教學中。
《望岳》選自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第二十一課古代詩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詩?!锻馈穼懹谠娙恕胺攀廄R趙間,裘馬頗清狂”的青少年時期。此時詩人生活優(yōu)越,四處漫游,還有一段與李白、高適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煉仙丹的經(jīng)歷,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寫了《望岳》這首杜詩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詩,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的積極向上,不怕困難的蓬勃朝氣。
在教學目標方面,根據(jù)上述“辨體教學法”設置為第一,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辨識詩歌體裁;第二,運用煉字析句的方法,明辨詩歌的語體(語言、修辭、表現(xiàn)手法)與體貌(情感內(nèi)容與審美精神);第三,與《春望》進行對比閱讀,辨析詩人不同時期詩歌風格的不同;至于第四個運用寫作,提高鑒賞的方法則布置為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課下完成。教學重點在于教會學生運用煉字析句的方法,明辨詩歌的語體(語言、修辭、表現(xiàn)手法)與體貌(情感內(nèi)容與審美精神),教學難點在于與《春望》進行對比閱讀,辨析詩人不同時期詩歌風格的不同。具體教學過程及策略分述如下。
通過提問裘馬輕狂、旅食京華、白頭拾遺、三吏三別、有客子美、天地沙鷗,這些詞條是紀錄片《千古風流人物》對一位詩人一生的概括,同學們是否知道是哪個階段,請和大家一起分享,之后傾聽學生說出的答案和理由,并明確每個詞條指的是杜甫哪個時期的人生經(jīng)歷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于詩人杜甫的基本常識,初中生并不陌生,提問學生直接就能回答,根據(jù)簡單的詞條,知人論世,能夠讓學生大致了解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和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后續(xù)詩歌的語體、體貌。杜甫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同學們學習過許多他的詩歌,以紀錄片的關(guān)鍵詞條作為導入,簡單明了,易于學生記憶,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杜甫人生經(jīng)歷了解,做到知人論世,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詩歌內(nèi)容,為后面學習詩人前后期詩歌風格的不同作鋪墊。
裘馬清狂指詩人青少年時期,進京趕考不第后,四處漫游,期間還遇到李白、高適的這段日子。旅食京華指詩人暫居長安,生活貧困,到處奔走向達官貴人獻上自己的文章。白頭拾遺指“安吏之亂”爆發(fā)后詩人投奔肅宗被授予的官職,三吏三別是詩人投奔途中對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疾苦的記錄。有客子美指詩人在朋友嚴武的幫助下,寄居成都,建了一座草堂,也就是現(xiàn)在的杜甫草堂,過了一段詩人一生中比較安穩(wěn)自在的日子。天地沙鷗指嚴武去世后,詩人像沙鷗一樣四處漂泊,最后死在了一只小船中,享年五十九歲。
古代詩歌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誦讀是學習古代詩歌的最好方法,教材中只要有古代詩歌都會提到誦讀法,借助誦讀,能夠探尋古代詩歌的詩意,品味其中的美感,在此基礎上,根據(jù)體裁知識,明確詩歌的體裁,能夠讓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體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能夠區(qū)分不同體裁的古代詩歌,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核心素養(yǎng)。傳統(tǒng)古代詩歌課堂教學并不教學生區(qū)分古代詩歌的體裁,認為對應試答題無用,但部編版教材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都多次提到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等概念,學生對這些概念大多是陌生的,并不能很好地辨別古代詩歌的體裁,所以教學古代詩歌之前,有必要給學生講清楚有關(guān)詩歌體裁的知識,明晰知識點。
教師播放名家朗誦《望岳》的音頻,讓學生模仿朗誦詩歌,展示詩歌體裁方面的相關(guān)知識,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的體裁。學生聽音頻,劃分詩歌節(jié)奏,聽清楚語音、語速、語調(diào),根據(jù)展示的體裁知識,思考分析這首詩的體裁,之后再次誦讀詩歌,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后講解古代詩歌體裁的知識,古代詩歌根據(jù)是否講究格律、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凡不受近體詩格律限制的都是古體詩,近體詩在對仗、壓韻、平仄上有許多講究,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八句,絕句四句,大多分為五言和七言。律詩一般前兩聯(lián)寫景,后兩聯(lián)抒情。根據(jù)體裁知識,學生很容易就能分析出《望岳》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形式上,岱宗對齊魯,造化對陰陽,鐘神秀對割昏曉,蕩胸對決眥,生曾云對入歸鳥……講究對仗,壓韻方面,了、曉、鳥、小都是押韻的,此外,平仄上也有嚴格的講究,但平仄涉及的知識點復雜難懂,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可以點到為止,不做深入地講解。
通過對詩歌字句的分析,辨識詩歌的語體和體貌,語體包括語言、修辭、表現(xiàn)手法,體貌包括情感內(nèi)容和審美精神,這兩部分的內(nèi)容也是詩歌試題中??嫉膬?nèi)容,運用煉字析句的方法進行仔細分析能夠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煉字是古人作詩的一種方法,在學詩時同樣適用,《望岳》中的青、鐘、割、決眥等字詞都是值得細細品味推敲的,詩歌的語體和體貌是考試中的??純?nèi)容,語體是外在形式,體貌是內(nèi)在精神旨歸的精神旨歸,體貌由語體展現(xiàn)出來,運用這種方法能夠從內(nèi)至外地分析詩歌的語言、修辭、表現(xiàn)手法、情感內(nèi)容以及審美精神。結(jié)合詩歌中的岱宗、齊魯、青未了、鐘神秀、割昏曉、蕩胸、決眥等字詞,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望岳》的語體(語言、修辭、表現(xiàn)手法)和體貌(情感內(nèi)容與審美精神)。教師引導學生結(jié)合詩歌字句分析語體和體貌,依次提問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成果,傾聽并反饋學生的回答,明確詩歌中的語體、體貌內(nèi)容。
首聯(lián)以設問開端,詢問泰山到底怎么樣呢?自答空間上橫跨齊魯,時間上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郁郁蔥蔥,寫出了詩人初望泰山時的高興喜悅,驚嘆仰慕之情。頷聯(lián)寫大自然把神奇和秀麗都集中于泰山,泰山將明亮和昏暗兩個天地都隔開,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喜愛與贊美之情。頸聯(lián)寫泰山上層云涌現(xiàn),在詩人心中蕩漾,詩人目不轉(zhuǎn)睛地欣賞著飛鳥還林,寫出了泰山的雄偉壯麗和令人震撼的力量,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尾聯(lián)寫詩人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渺小的眾山,體現(xiàn)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shù)男坌呐c氣概,也展現(xiàn)了詩人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整首詩以“望”字統(tǒng)攝全篇,但通篇無一個“望”字,從空間到時間,從遠望到近望、細望,再到登上泰山的愿望,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不怕艱難,敢于攀登,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青年詩人杜甫的形象。
《春望》是安史之亂后,詩人看到國家戰(zhàn)亂不止,動蕩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后創(chuàng)作的詩歌,也代表了詩人獨特的沉郁頓挫的風格,詩人早期的《望岳》與中年所作的《春望》風格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兩首詩進行比較閱讀,了解同一詩人在不同人生階段詩歌風格的不同,也能夠讓學生認識一個更立體的詩人杜甫。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兩首詩在詩歌風格上的不同,對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整合反饋,明確兩首詩的不同,學生則要帶著問題誦讀詩歌,獨立思考探究兩首詩的不同。
這兩首詩的不同之處,首先,詩歌內(nèi)容不同,《望岳》描寫了泰山橫跨齊魯大地,山巒常青,神奇秀麗,割斷陰陽,以及其中的層云,歸鳥;《春望》描寫了春天里山河破碎,烽火連天,草木蕭條的凄慘景象;其次,寫作背景不同,《望岳》寫于詩人“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青年時期,當時詩人生活優(yōu)越,四處漫游?!洞和穼懹诎彩分畞y爆發(fā)后,詩人被俘后逃脫,顛沛流離,投奔肅宗的途中;再次,思想感情不同,《望岳》通過對泰山的神奇秀麗以及其中的層云,歸鳥的描寫,展現(xiàn)了一個蓬勃向上,不怕艱難,敢于攀登的青年詩人形象,表達了詩人對泰山以及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與熱愛之情,《春望》描寫了戰(zhàn)爭中國家破敗蕭條,人民流離失散的景象,花見了落淚,鳥見了心驚,詩人見了,白了頭發(fā),展現(xiàn)了一個憂國憂民,深沉哀怨的中年詩人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滿目瘡痍,衰敗破碎,百姓流離失散的沉痛苦悶,無奈辛酸之情。最后在于詩歌風格不同,《望岳》的風格積極昂揚,境界開闊,雄偉壯麗,《春望》展現(xiàn)了詩人獨有的沉郁頓挫的風格,凄清哀怨,沉郁”指詩的內(nèi)容,即思想感情的深沉蘊藉,有強烈的時代感,“頓挫”指形式,即章法曲盡變化,語言音韻抑揚有致。所以這兩首詩恰好代表了杜甫兩個不同時期的詩歌風格。
具體的運用寫作、提高鑒賞的策略可以通過布置課后作業(yè)的形式來展現(xiàn),寫作能力的訓練與學生課后的練習息息相關(guān),教師講解了相關(guān)知識點,需要學生自主練習寫作,才能鍛煉并提高自身的寫作與鑒賞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任務就是布置課后作業(yè),學生的任務則是認真完成課后作業(yè)。課后作業(yè)可從以下兩個任務中選擇,一是學習完這兩首詩后,你更喜歡青年詩人杜甫還是中年詩人杜甫?請就這個思考并說明你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0 字。二是請就今天所學內(nèi)容結(jié)合你之前的知識,寫一首有關(guān)詩人杜甫的詩歌,可以是古代詩,也可以是現(xiàn)代詩。兩個課后作業(yè)二選一,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權(quán),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詩歌教學的目的除了學習具體的知識外,還承擔著傳承文化,提高學生文化認同感以及思維鑒賞能力等任務。首先,學習是一個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學習是非常低效的,學生學習起來也會非常疲倦,讓學生思考并說明喜歡青年杜甫還是中年詩人杜甫,是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能夠啟發(fā)學生自身的思考,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其次,結(jié)合課堂上具體所學的內(nèi)容寫一首有關(guān)詩歌或詩人杜甫的詩,加深對詩歌內(nèi)容以及詩人的了解,內(nèi)化知識點的同時,能夠讓學生了解詩歌文化,提高鑒賞能力。最后,詩歌能夠感發(fā)人的意志,以一種最凝練的方式表情達意,在古代,詩歌是人們交往溝通的工具,古代詩歌承擔著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任務,但在現(xiàn)代社會,古代詩歌似乎離我們很遠,讓學生嘗試寫作古代詩歌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認識,但又因為古代詩歌年代久遠,初中生創(chuàng)作可能存在難度,因此,也可以選擇寫現(xiàn)代詩。
綜上所述,古代詩歌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選入教材的古代詩歌是最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文化載體。小初高語文教材選入了許多“詩圣”的詩歌,所以學生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并不陌生,通過紀錄片的詞條導入,簡單且易于記憶,只需要記住相關(guān)幾個詞條就能夠了解詩人的一生,做到知人論世。以《望岳》為例,在分析教學內(nèi)容,明確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了解詩人和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一步將誦讀點撥,明辨體制、煉字析句,辨識體貌、比較閱讀,體察風格、運用寫作,提高鑒賞的“辨體教學法”一步一步地運用于古代詩歌的課堂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這樣的分析運用將理論方法切實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展現(xiàn)出方法和理論的實踐價值。如此細致的運用分析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古代詩歌的知識點的學習了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并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也能夠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