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e Agostino 謝宗旭/文
吳振臣(一作吳桭臣),清代流放文人吳兆騫之子,康熙三年出生于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并在此地區(qū)生活了20多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身為漢族流人的吳振臣觀察了以滿、通古斯族為主要族群的寧古塔一帶的社會風俗,感受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并最終對此地產(chǎn)生了歸屬感。其所著《寧古塔紀略》一書,記載著當?shù)鼐用竦纳顮顩r、日?;顒?、風俗習慣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并存與交融。作品中一方面體現(xiàn)著漢族文人的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對當?shù)貪M、通古斯等民族人民的淳樸文化及直爽性格的敬佩。本文將從《寧古塔紀略》入手,結(jié)合對寧古塔地區(qū)的社會結(jié)構(gòu)的洞察,分析作者在東北生活的多種感受及其對寧古塔一帶各族群的認知。
順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江蘇吳江文人吳兆騫參加科舉,受“科場事”指控而被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市)。于是,吳兆騫忍辱負重,攜家?guī)Э谝凭託夂蚝?、人跡罕至的寧古塔地區(qū)。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生一子,名吳振臣。1681年吳兆騫獲赦,吳一家終得還鄉(xiāng)。從出生到青少年,吳振臣在寧古塔生活了20多年之久。他以漢族流人這一“他者”的眼光,深入接觸了當?shù)貪M、通古斯族群的社會與文化。返鄉(xiāng)后便將當年所感受的寧古塔的風土人情、風俗文化寫入《寧古塔紀略》一書?!秾幑潘o略》雖只有一卷,但作者對當?shù)氐淖匀伙L景、社會特點、日常生活描寫得形象生動,令讀者身臨其境,為后者了解寧古塔一帶的方方面面,感受東北流人的狀態(tài)與心境,做出了頗大貢獻。書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感觸主要有四種:一是寧古塔流人對自己的悲慘命運的感慨與回歸家鄉(xiāng)的渴望;二是漢族書香門第出身者的文化自豪感;三是對滿、通古斯等族人民的威猛勇敢的推崇;四是對當?shù)刈迦旱暮唵螛闼?、淳厚直爽的動容?/p>
對于一位南方的知識分子而言,被流放到山海關(guān)外的偏僻區(qū)域無疑是奇恥大辱。并且,當年寧古塔一帶的居民以滿、通古斯族為主體,漢族流人在此生活是以少數(shù)的“他者”的身份,一定很難適應。寧古塔地區(qū)又苦寒無比,如吳振臣所說:“我父初到時,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shù)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向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襲裘,久居則重裘可御寒矣。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1]。若不是駐防八旗將軍巴??春脜钦昨q并重用他[2],“鎮(zhèn)守巴將軍聘吾父為書記,兼課其二子”,吳全家的生計都會難以維持。讀者通過閱讀《寧古塔紀略》就能夠感受到生活在寧古塔的不同民族在生活習慣上和心理狀態(tài)上的區(qū)別:“近來漢官到后,日向和暖,大異曩時。滿洲人云:‘此暖是蠻子帶來’??梢娞煲獯箲懥魅耍卮岁柡鸵病?。這一點“陽和”,對流人來講是老天爺?shù)亩骰荩鴮Ξ數(shù)貪M洲人來說則是那些“南蠻”(滿語man或者mandzi)[3],即漢人帶來的氣候異常。寧古塔地區(qū)人口密度較低,尤其是漢族更是寥寥無幾,并且順治到康熙初年大都散居于寧古塔外城。因此,流人除了懷念內(nèi)地的溫暖氣候外,還想念家鄉(xiāng)的喧嘩與熱鬧:“有木城兩重,系國朝初年新遷,去舊城六十馀里。內(nèi)城周二里許,只有東、西、南三門,其北因有將軍衙署,故不設門。內(nèi)城中惟容將軍、護從及守門兵丁,馀悉居外城。周八里,共四門。南門臨江。漢人各居東、西兩門之外。予家在東門外,有茅屋數(shù)椽,庭院寬曠……后因吳三桂造逆,調(diào)兵一空,令漢人俱徙入城中,予家因移住西門內(nèi)。內(nèi)有東西大銜,人于此開店貿(mào)易。從此人煙稠密,貨物客商絡繹不絕,居然有華夏風景”。從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寧古塔漢人集體移居內(nèi)城后,城中逐漸熱鬧起來了,貿(mào)易開始發(fā)展,居然呈現(xiàn)出了與內(nèi)地相似的喧嘩景象。最后這一句,尤其能夠感受到寧古塔流人遙客異壤,懷念故鄉(xiāng)的情緒。
書中的另一段敘述中將流人對自己的苦命的感慨書寫得尤為情真意切。吳振臣有一同窗,名叫陳昭令,昭令年少而精通滿漢文字,才華出眾。通過吳兆騫的推薦,得到八品筆帖式(滿語bithesi,書吏之意,主要掌理滿漢文書的抄寫與翻譯)。后深受巴海將軍的賞識,升為山西太原府陽曲縣丞。喜訊一到,老鄉(xiāng)們“以晝錦相賀”。按照當時的規(guī)章制度,流人不可選授內(nèi)地的官職。于是陳昭令赴京師吏部詢問,結(jié)果,吏部尚書熊賜履認為“八品筆帖式不宜選縣丞”,于是取消了陳昭令赴任山西的資格,將其遣返寧古塔擔任當?shù)氐捏A站章京,“昭令叩頭固請,終不可得。大概久沉淵底,無升天之望,其可悲悼如此”[4]。由此可見,在流人眼中,尤其是流放文人,寧古塔等地是“沉淵底”,而回到內(nèi)地則是“升天堂”。
吳振臣是“江左鳳凰”之子,飽讀詩書,文采出色,在寧古塔接觸擅長騎射、粗獷彪悍的旗人的過程中,想到尚雅端莊、歷史悠久的漢文化,產(chǎn)生了較強的文化自豪感。與悠久、燦爛的漢族文化相比,滿族文化在學問、禮儀以及技術(shù)等方面,顯得較為落后。在《寧古塔紀略》一文中,作者經(jīng)常使用“不知”二字以指出當?shù)厝宋幕牧觿?,例如“不知歲月,不知生辰”“所賜之扇不知用”等。在禮儀方面,當?shù)氐耐ü潘垢髯逯孙@得尤為粗俗,有時甚至是可笑:“賜以官爵,亦不知貴。將軍嘗謂有爵者曰:‘今已有官,須學禮儀,一體上衙門?!稳?,有官者約同齊到,有戴笠者,有負叉袋者,有跣足者。見者無不大笑。后命進京,有不愿者聽歸本土。一日,數(shù)百家聚于郊外送別,哭聲震天。男婦相抱親臉,唧唧有聲”。在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中,“禮”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漢族又是矜持、內(nèi)斂的民族,主張“男女授受不親”。不難想象,通古斯人的隨意、豪放,男女之間非常直接的感情表達方式,在出生于漢族文人家庭的吳振臣的眼里,無疑顯得頗不知禮。
關(guān)于被冤枉而流徙寧古塔的內(nèi)地文人,吳振臣有這樣的感慨:“負耒傳經(jīng),據(jù)鞍弦誦,彬彬乎冰山雪窖之鄉(xiāng),翻成說禮敦詩之國矣”。他認為他們把內(nèi)地的優(yōu)秀文化帶到了荒僻的塞外地區(qū),用文明之光溫暖了這片苦寒無情的土地。
吳振臣雖深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但這不代表他不欣賞他長期接觸的滿族與通古斯族的風俗習慣與文化特點。上文已提及,寧古塔駐防八旗將軍巴海重用吳振臣之父吳兆騫,把他聘為自己的秘書,并請他做兩個兒子的教師,吳振臣與八旗高官的兒子們共同參加課程與訓練。學子們“晝則讀書,晚則騎射。各攜自制小箭一、二十枝,每人各出二枝,如聚五人,共箭十枝,豎于一簇,遠三十步,依次而射,射中者得箭。每以此為戲”。由此可見,吳振臣在少年時期就練習騎射,接觸滿族文化。此外,吳振臣對滿族的圍獵活動也頗有了解:“四季常出獵打圍。有朝出暮歸者,有兩三日而歸者,謂之打小圍。秋間打野雞圍。仲冬打大圍,案八旗排陣而行。成圍時,無令不得擅射。二十馀日乃歸。所得者,虎、豹、豬、熊、獐、狐、鹿、兔、野雞、雕羽等物。獵犬最猛,有能捉虎豹者?;⒈H畏人。惟熊極猛,力能拔樹擲人”。吳振臣深知,“打圍”,即集體狩獵,是滿洲八旗在和平之時進行的軍事演習。野豬、老虎,甚至是“力能拔樹擲人”的熊,再兇猛的野獸都會成為嚴整有序、射法無敵的射手隊伍的獵物。至于寧古塔地區(qū)的通古斯各部,其武力與滿洲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此三處(指赫哲、費雅喀及虎爾哈三部)勇不畏死,一人便能殺虎”,難怪康熙帝“愛其勇,賜以官爵”,并且要把他們編入八旗之中,封為“新滿洲”??梢妳钦癯际欠浅?隙ó?shù)刎夂酚旅偷纳贁?shù)民族的騎射文化的。
總而言之,吳振臣看待寧古塔一帶的滿族與通古斯族時,一方面覺得他們不喻詩書禮樂,但另一方面又敬佩其勇猛善戰(zhàn)[5]。
除了崇尚寧古塔一帶滿族、通古斯族的勇士精神外,吳振臣還被當?shù)孛耧L,尤其是通古斯族的淳厚樸素所打動?!秾幑潘o略》中,作者重點描述了赫哲、費雅喀及虎爾哈三部(因其著魚皮而總稱為“魚皮韃子”)的衣著打扮與生產(chǎn)活動:“黑斤(即赫哲)人留發(fā)梳髻,耳垂大環(huán)四、五對,鼻穿小銀環(huán)。所產(chǎn)貂皮為第一。富者多以雕翅蓋屋,貂皮為帳為裘,玄狐為帳,狐貉為被褥。非牙哈(即費雅喀)亦留發(fā),男、婦不著褲,耳垂大環(huán),鼻穿小環(huán)。所產(chǎn)貂皮略次。以樺皮為船,止容一人,用兩頭漿。如出海捕魚,則負至海邊,置水中。遇風便歸。呼兒喀(即虎爾哈)則剃頭,男人帶環(huán)者少。所產(chǎn)貂鼠為次,惟黃狐、黃鼠、魚肉干頗佳”。在詳細而又形象地描寫其外表特點與生活習慣后,作者又寫道:“有與店家賒綢緞蟒服者,店主擇黑貂一張為樣,約來年照樣還若干,至次年,必照樣還清。有他故,亦必托人寄到。相去千里,又非舊識,而不爽約如此”。魚皮韃子很喜歡“大紅盤金蟒袍及各色錦片妝緞”,他們會與內(nèi)地商人交易,拿貂皮換綢緞等物品。商家先把自己的商品給他們,跟他們約好第二年交貂皮。雖然雙方相去千里又不曾相識,還要等待整整一年的時間,但商人知道魚皮部落是值得信任的。因為不論如何,魚皮韃子每次都會按約交貨??吹竭@種情景,吳振臣頗有感觸。他得出結(jié)論說,“此三處俱無官長約束,為人愚而有信義”。赫哲等部社會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最大的社會單位通常是氏族,各個部族分為若干個氏族而沒有行政制度,因此人的性格單純樸實[6],與講究委婉含蓄的漢族差別較大。
直爽豪放,簡單樸素,也正是現(xiàn)代東北人的性格特點。中國是個多民族的龐大家庭,各個民族長期相處而相互影響。當今中國東北人的性格特點,以及東北一帶的文化特點,不排除是在與滿、通古斯等民族的相處與交融中形成的。
清代著名文人吳兆騫之子吳振臣出生于其父流放之地寧古塔。在寧古塔度過的20余年時間中,吳振臣感受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深入地接觸了當?shù)馗鱾€民族,了解了其不同的風俗文化。還鄉(xiāng)后,他將塞外生活的回憶寫于《寧古塔紀略》一書中,為后世研究清代東北的社會文化及不同民族的互動與交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傆[《寧古塔紀略》一書,可以看出作者所傳達的幾種感受:其一,東北流放文人命苦,蒙冤流放到苦寒之地,因而不僅忍辱負重,生活又極其艱苦;其二,在與當?shù)仄烊思案鞑孔宓慕佑|中,作為漢族知識分子的吳振臣有著較為明顯的文化自豪感;其三,吳振臣從小就接觸滿族特色文化,尤其是騎射與狩獵,對滿、通古斯各族的威猛無畏很是敬佩;其四,作者又被當?shù)馗髯逯甭屎婪?,簡單樸素的性格特點所打動??傊瑓钦癯妓摹秾幑潘o略》能夠讓讀者了解、感受到清初東北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文化特點以及各族對彼此的印象與認知,是極具史料價值的一部作品?!?/p>
引用
[1] 吳桭臣.寧古塔紀略昭代叢書庚集埤編版[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盛京通志乾隆元年版[Z].卷20:91.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3] Erich Hauer.Handw?rterbuch der Mandschusprache[M].Tokyo: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Natur- und V?lkerkunde Ostasiens,1952:638.
[4] 吳桭臣.寧古塔紀略漸西村舍叢書版[Z].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5] 張杰.韓國史料三種與盛京滿族研究[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21-22.
[6] Sergej Michajlovi? ?irokogorov.Psychomental Complex of the Tungus[M].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1935: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