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承擔的是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表達方法的任務(wù),因而教師對課文的解讀需要從表達的視角進行聚焦。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習作單元要求學生“了解課文按一定的順序?qū)懢拔锏姆椒ā?,也就是學習以景物的變化順序為特點寫景物的方法。筆者以本單元精讀課文《海上日出》為例,談?wù)劸唧w的解讀策略。
閱讀一篇文章,題目是第一眼直擊的對象?!逗I先粘觥肥前徒鹣壬?927年乘郵輪赴倫敦留學將沿途見聞寫成的《海行雜記》一書中的一篇,這個題目在質(zhì)樸自然中又有見題如見文的功效。那就是單看“海上”和“日出”兩個詞都很樸實,沒有什么獨特之處,但合在一起效果就很獨特。先看“海上”,在題目中它很普通又有著不一般的意義,指向的是一種泛化意義上的地點,這是寫景物的文章常常需要交代的;它又是作者觀察“日出”的獨特視角,無形之中也就規(guī)定了所描寫的景物。再看“日出”,它是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一種現(xiàn)象,但在這個題目中,它又成了一個人們難得一見的奇麗的過程。合在一起的“海上日出”顯然是一種聚焦,因為海上可寫的景物實在是太多了,但作者只寫“日出”。這樣的題目即使是信筆流淌出來的,也有妙手天成之感。
文章開篇第一句話“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就有開門見山的功效。句子中的“為了”和“常常早起”在揭示原因中也將自己對日出的喜愛之情和盤托出。在一般人看來,日出有什么好看的,還“常常早起”看,簡直不可思議。作者“常常早起”看日出大有百看不厭的勁頭,其中肯定有平常人難以察覺的妙處。足見,課文在開頭中暗含著懸念,吸引人往下讀:那是怎樣的日出那么吸引作者呢?
文章的結(jié)尾是一個反問句:“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句子十分肯定地表達了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的意思,屬于文末點題。這樣的結(jié)尾,既寫出了“我”看日出獲得的最突出的印象,又回答了開頭暗含的“我”為什么常常早起看日出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為什么自己喊出了“偉大的奇觀”卻又只是點到為止,沒有進一步將其作為題目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呢?因為文章只是真實記錄自己旅途之中的海上見聞,如果以“偉大的奇觀”為題,所指的范圍就顯得比較寬泛,而且抒情的味道更濃一些,與作者的寫作目的不符。用“海上日出”為題,題目與文章內(nèi)容之間有渾然一體的妥帖感。
按一定的順序?qū)懢拔锸潜菊n學習的重點表達方法,而一篇文章的題目、開頭、結(jié)尾等常規(guī)性表達也不可忽視,否則重點表達的精彩也會因此而打折。
理解寫景物類的文章,關(guān)鍵是看以什么為表達的順序,抓住了它就找到了理清文章脈絡(luò)的綱領(lǐng)。在本單元的“交流平臺”中,對于文章的表達順序有這樣的表述:“《海上日出》就是按照早晨太陽變化的順序來寫的”,卻不是常見的時間順序。如何理解這種表達順序呢?雖然在文本中可以找出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景色:日出之前的景象是“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日出之時的景象是“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xiàn)了太陽的小半邊臉”,日出之后的景象是“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fā)出了奪目的亮光”。這只是一次日出的情形,而且以“之前、之時、之后”這種時間變化順序來表達的方法,只適宜集中描寫一次景物變化的情形。像《海上日出》一課中,不僅有一次景物變化的情形,而且還有多次景物變化的情形。這一點,可以從課文中關(guān)于時間的表述得到驗證:課文開頭說“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就清楚地說明看日出的次數(shù)之多;課文中的“有時太陽走進了云堆里”“有時天邊有黑云”,就日出這一時間點來說描述的顯然不是同一天的情形,這里的兩個“有時”表明云彩不是天天都出現(xiàn),可能得等好多天才能看見一次。由此可見,作者寫的不是一次看日出的情形,如果仍然沿用“之前、之時、之后”的順序來表達就是以偏概全了。
一般來說寫海上日出,作者需要關(guān)注日出的動態(tài)過程??墒?,作為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編者在《海上日出》的課后設(shè)計的兩道習題是:“說說日出時的景象是怎樣的”和“讀句子,注意加點的部分,想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前一道題直接關(guān)注“日出時”的景象,后一道題中指向課文中描寫日出時最經(jīng)典的句子,這就說明學生理解作者在描寫日出的過程中,需要聚焦的是“日出時”。兩道練習題合在一起,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么寫。從理解這個角度看這是一種經(jīng)典解讀,從表達這個角度看這是一種深入解剖與還原。再具體看課后習題所強調(diào)的經(jīng)典句子:“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其中,“好像負著重荷似的”“努力上升”運用了擬人的表達方法,“沖破了”“跳出了”突出動作的強有力。這樣寫的目的是把太陽看成受了海水重壓,在慢慢上升的過程中需要克服重重阻力,而且對于太陽來說,似乎只有壓力和阻力,卻得不到幫助的推力和拉力,所以在作者看來,日出之中包含一種無比巨大的力量才能幫助太陽從海面升起來。當然,這樣的感悟是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的。
課文聚焦的“日出時”的景象,其實也包括日出后的景象,即課文中的有云彩時的日出景象。只不過因為有云彩,太陽從海平面一步一步升起的變化過程都隱藏在云彩的背后了。作者表達出來的是一種新的變化內(nèi)容,不再是太陽與海水之間的搏斗,而是太陽與云彩之間的博弈。太陽從海平面升起之后,不是很快都“發(fā)出奪目的亮光”,而是陷入了云層的包圍中,特別是有黑云出現(xiàn)在太陽升起的位置時。在與黑云的沖突中,“透”這個詞最充分地體現(xiàn)出陽光的沖擊力,一個“鑲”字則顯示了陽光的魅力十足,最后“慢慢地沖出重圍”是陽光發(fā)動的總攻,黑云徹底投降——被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由此可見,課文中所說的“偉大的奇觀”不是一次,而是多次。
最后還要注意課文在描寫海上日出這種“偉大的奇觀”的變化時,都用了怎樣的詞匯來表達。從通常的意義上說,表達“偉大的奇觀”需要一些與“偉大”和“奇觀”相配的詞語,但在課文中,隨處可見一些如“小半邊臉”“真紅”“圓東西”等很平常的詞語。這充分說明描寫景物,哪怕是無比壯麗的景色,并不需要靠大量成語、形容詞來鋪排,普通的詞語一樣可以表達“偉大的奇觀”。
應(yīng)該說,《海上日出》作為一篇經(jīng)典課文,在描寫景物的方法上還有許多值得挖掘的內(nèi)容,但從一課一得的編者意圖看,在本課學習中,學生不僅要把握課文描寫景物的順序和體會描寫方法,還要把這些方法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最終內(nèi)化為自己的表達能力和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