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紅方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央多次強調對教育事業(yè)的高度重視和對教師的尊崇,專門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進行部署。國家高度重視并推進開展職業(yè)教育,高職院校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生源來源更加多樣,大批35周歲以下的年輕教師也加入到高職教師的行列并扮演重要角色、發(fā)揮重要作用,成為其中的主力軍。這同時也給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師德師風建設帶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zhàn)。
師德師風建設不僅事關教師個人,也事關整個教師群體,深刻影響教師所在學校的校風、校貌,對于學校能否長期健康發(fā)展有著深度的影響。當前,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更多要依托高質量發(fā)展、推進產業(yè)的轉型升級,對于高技術、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長,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高職院校的人才供給功能,必須高度重視高職院校的師德師風建設。
當下,伴隨連續(xù)多輪的高職擴招,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高職院校原有師資無法承擔,大量青年教師充實到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當中。這些青年教師,大多具備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與他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之間年齡差距小、共同話語多,比較能影響在校大學生的言行舉止、觀念塑造。相比于老教師,盡管在教學經驗、科研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對于在校學生來說,青年教師亦師亦友,對他們的影響更為直接、有效,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當中,青年教師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思想政治素質有待提高。部分高職青年教師存在信念意識不強、思想政治覺悟不高的情況,對于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缺乏內生動力進行改進提升,忽視對于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錘煉,將教師職業(yè)視同普通工作、普通職業(yè)。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偏差和不足,導致部分青年教師的言行舉止不僅沒有體現(xiàn)出身為人民教師的責任與擔當,反而向學生傳遞出負面信息,無形中降低了在校大學生對于教師隊伍整體的尊重和認可,影響了教學效果。
(2)立德樹人的使命感不強。新時代的“好老師”要盡可能地感召學生,盡力去做讓學生喜愛的人。目前高職院校處于轉變定位、進行轉型的過程之中。在考核指揮棒的影響下,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不可避免地陷入業(yè)績?yōu)橄鹊鸟骄?,更關注一些表面的數(shù)據(jù)指標,忽視了自身內涵式建設,普遍存在看重教師學歷、科研項目、論文數(shù)量及影響因子的弊端。在現(xiàn)有考核評價機制的引導下,青年教師育人的理念相對淡薄、育人的精力投入不足。
(3)奉獻意愿不高,集體觀念待強化。目前高職青年教師大多是80后90后、甚至是95后。由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青年教師當中的絕大多數(shù)屬于獨生子女,其成長過程也基本同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急劇轉型的時間段重合。相對而言,這批青年人也不免帶有時代的烙印,犧牲奉獻精神不足,普遍更加看重物質回報,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主動性和進取性稍顯不足。
(1)成長環(huán)境具有特定性
從主流上看,高職青年教師師德師風狀況是比較好的,大部分青年教師思想覺悟較高,具有合乎要求的教師職業(yè)道德,愿意為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出努力、貢獻力量,體現(xiàn)了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受到社會多元思想的沖擊和影響,同時由于青年教師的人生閱歷欠缺、思想政治素質不過硬,造成部分青年教師無法厘清各種脈絡、陷入認識的誤區(qū),影響其個人行為方式選擇[1]。
(2)缺少生活歷練,自主意識強。
大部分高職青年教師缺少社會歷練,直接從高校畢業(yè)生成為高校教師。他們普遍強調自己的主體性,自我認同感較強,具有較強的成就意識,充滿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和動力。但是,這類教師,往往由于之前的人生道路過于平穩(wěn)、順暢,一旦遭遇挫折、失敗,往往情緒易波動、抗挫折能力弱,容易產生道德認知和行為抉擇上的偏航。
(3)建設機制不健全
各高校雖意識到了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但是對于青年教師的正面引導往往停留在開會、座談上,缺乏全套的培育機制。這種情況下,由于相關機制建設,較以往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高職院校在人員的管理上也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缺少量化標準、可操作性差,青年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效欠缺。
充分發(fā)揮高職院校黨委會、校長辦公會的重要作用。一是堅持和完善各項工作機制,理順隸屬關系和責任分工,建立健全科學的責任體系,形成各群體協(xié)同參與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格局;二是加強保障,設立專門的師德師風建設委員會,確保人崗匹配、功能發(fā)揮,為高職院校的師德師風建設提供助力。
針對目前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應當深入調研、認真剖析,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建立健全針對青年教師群體的師德師風培育機制。
(1)充分利用入職培訓。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于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要在青年教師進入學校的伊始,就幫助他們扣好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第一??圩?。尤其利用好新進教師的適崗培訓,除卻必要的教學理論等內容,還需增加青年教師的教師職業(yè)道德培訓課程。
(2)落實談心談話制度。要突出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管理,充分結合老帶新的導師制,老教師不僅“授業(yè)”要從教學技能、教學方法上對青年教師傾囊相授,更要做好“傳道”“解惑”,幫助青年教書樹立正確的教師職業(yè)觀,厘清錯誤認識,樹立立德樹人的使命感,以育人為己任。高職院校人事部門應當將師德師風考核納入到青年助講制度當中,推動談話談心制度落實,幫助青年教師更好成長。
(3)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為了充分發(fā)揮青年教師個體在師德師風建設上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高職院校需要充分完善和規(guī)范師德師風評價機制,促進青年教師群體在師德師風上不斷強化和完善。
學校層面、二級學院層面對于教師的評價應該更加科學、合理、貼合師德師風建設的工作要求。高職院校應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組建評價小組。評價小組在人員構成上,要做到多樣化、比例合理。指標的設定上應當要科學合理、契合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方向、貼近教師工作實際、服務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達成,評價結果真實可靠,側重過程性考核評價,突出考評形式的多樣性,針對青年教師的師德表現(xiàn)、責任意識、紀律意識、示范意識等方面進行綜合考評。
(4)建立健全監(jiān)督機制
高職院校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情況的監(jiān)督和檢查,避免以往運動式、“一陣風”的習慣做法,努力推動該項工作常態(tài)化開展進行,出臺并完善相應的監(jiān)督辦法和工作機制,合理運用相應的檢查結果,真正起到獎優(yōu)懲劣的效果。
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強相關工作的領導、把握管理的尺度和準繩,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細化工作,形成師德師風建設強有力的監(jiān)督管理體制[2]。高職院校應組織專職部門,負責落實青年教師思想教育,提升青年教師職業(yè)道德水平,健全青年教師師德師風監(jiān)管機制。
嚴把“入口關”。高職院校在青年教師引進時,就要嚴格要求,在進行簡歷篩選、筆試面試等環(huán)節(jié)時,要著重考察聘用者思想政治素質、團隊意識、成長背景以及心理測評情況,嚴把教師準入關。在任教資格申認環(huán)節(jié),突出強化思想層面的考察與鑒定,各部門處室、二級學院要認真履職,嚴把材料審核關,杜絕形式主義、弄虛作假。
此外,還應當充分發(fā)揮全過程民主的重要作用,在校園內部廣泛吸納民意、民智,細化實施方案,補充完善相應的辦法和機制。高職院校人事部門負責匯集意見,做好意見溝通,組織論證,將師德師風建設監(jiān)督機制建設細化出量化標準,納入到各二級學院的年度績效考評當中,切實推動師德師風監(jiān)督管理產生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