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晟 王健 蘇文莉
【摘? 要】 近些年,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經費的持續(xù)投入,高校儀器設備種類、數量與日俱增的同時,對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分析西部某地方高校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從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員信息化素養(yǎng)、構建全流程管理平臺及開放儀器設備資源共享等多方面,提出了適應地方高校的儀器設備管理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建設方案。
【關鍵詞】 信息化建設;儀器設備;管理系統(tǒng)
一、高校儀器設備管理信息化建設現狀
(一)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
目前,學校仍處于儀器設備信息化建設的第二階段,即在數字化校園的基礎上,建立了基于B/S結構的儀器設備信息管理系統(tǒng),系統(tǒng)中相關業(yè)務部分采用線上辦理,但功能過于簡單,只能實現儀器設備資產錄入、查詢、增加、刪除、修改以及對設備進行報廢等。而且,系統(tǒng)相對閉塞,僅對接二級學院,未接入普通教職員工,也未與相關職能部門系統(tǒng)進行數據對接。
(二)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健全的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保障高校儀器設備在當前信息化、數字化形勢下規(guī)范管理的前提。作為設備管理制度的重要一環(huán),學校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制度相對陳舊、與當前形勢脫節(jié),且推廣與執(zhí)行力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儀器設備管理信息化水平,需進行更新與完善。
(三)儀器設備開放共享信息化平臺缺失
高校實現儀器設備,特別是大型儀器設備的共享,對提高設備利用率、提升投資效益、科學配置教育經費有著重要作用。但目前,學校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程度偏低,除了共享的意識不足,共享管理辦法不夠完善,獎懲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外,缺少儀器設備開放共享信息化平臺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儀器設備負責人之間缺乏信息共享渠道,出現了設備重復購買、利用率不高,甚至長期閑置等現象。
(四)儀器設備管理人員信息素養(yǎng)不高
在儀器設備種類、數量且專業(yè)性大幅提升的前提下,學校對設備管理人員信息化培訓相對較少,并且設備管理人員除了個別專職外,大部分由教師兼職,教師需要兼顧科研與教學,無法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從事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沒有強制要求的情況下,普遍選擇傳統(tǒng)管理方式,對儀器設備管理的信息化有一定影響。
二、高校儀器設備管理信息化建設思路
為縮小與省內外一流高校的差距,更好地為學校開展人才培養(yǎng)、科技攻關、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提供物質保障,文章基于校情、存在的問題與新形勢的發(fā)展,探討符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探索高校儀器設備面向信息化、數據化、開放式管理的思路。
(一)高校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特點
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從儀器設備的配置、論證、招投標、采購、建賬、驗收、使用、維修直到設備報廢的整個過程。高校的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涵蓋了資產和設備管理雙重概念,通過全生命周期管理,學校能夠實時動態(tài)掌握儀器設備的使用情況、運行狀況與利用效率等全方位信息,實現學校儀器設備資產投入與產出最大化,滿足全校師生對實驗及教學設備“安全、可靠、優(yōu)質、高效、經濟運行”的現代化要求。
(二)高校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難點
1. 高校儀器設備種類多、數量大
近年來,儀器設備作為辦學的重要支撐條件,無論是教學、實驗、科研、辦公設備的種類和數量都大幅提高,在為高校正常運行進行有效保障的基礎上,其復雜性也對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校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參與主體多
高校部門分支多,儀器設備的歸屬,即全生命周期涉及被管理的部門涵蓋行政、教學、教學服務、科研等。同時,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管理工作同樣涉及眾多參與主體,包括國資、計財、招標辦、紀委監(jiān)察、審計及各二級學院等,部門之間彼此連接、共享數據、流轉業(yè)務。所以,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設計需要考慮參與主體的復雜性、多樣性及互相制約的特點。
3. 高校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tǒng)性強、持續(xù)性高
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呈現出系統(tǒng)性與持續(xù)性。系統(tǒng)性要求管理工作要考慮周全,比如,管理相關政策、文件需統(tǒng)一,不能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持續(xù)性則是各階段工作會制約且相互影響,要求管理具備持續(xù)性,任何階段的變動都必須體現,否則可能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三)調查研究與分析
1. 調研目的
基于目前儀器設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對當前儀器設備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滿意度、使用情況及主要問題、亟須完善功能等進行調研。
2. 研究方法
(1)調查對象
國有資產管理處工作人員、各二級學院設備管理員、各部門系統(tǒng)使用人員與普通高校教師等對儀器設備信息化建設及設備管理系統(tǒng)最直接、最有代表性的使用者與體驗者。
(2)調查方法
通過在線問卷,共發(fā)放問卷66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
3. 調研結果
(1)滿意度
根據圖1所示統(tǒng)計結果,受調查者對當前儀器設備管理信息系統(tǒng)不滿意的占到73%以上,一般及滿意為26.7%,沒有非常滿意的用戶,滿意度整體偏低,且根據后續(xù)分析,各部門系統(tǒng)使用人員與普通高校教師對系統(tǒng)滿意度相對更低。
(2)主要問題
受調查者滿意度較低的原因主要是當前儀器設備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功能過于單一,其主要問題如圖2所示。包括:①未與設備管理各職能系統(tǒng)進行數據對接,導致論證、采購、驗收、設備入賬等均采用線下處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且效率不高;②設備管理功能不全面,如缺少設備維修、設備變動等環(huán)節(jié),具備設備報廢功能,但流程不完善;③二級學院(單位)管理員管理權限不足,且普通教師沒有系統(tǒng)使用權限,無法提交相關業(yè)務,管理員工作量增大;④沒有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大型儀器設備使用效益不高;⑤移動設備普及的現狀下,受調查者希望部分業(yè)務,如設備入庫、設備維護等能夠同步至移動端實現,便于操作。
(四)高校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建設策略
1. 健全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制度
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制度保證,需全面梳理各部門現有管理制度,并在嚴格貫徹國家相關各項規(guī)章制度的基礎上,修訂和完善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制度,科學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落實全生命周期管理,讓信息化建設有章可循。
2. 構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
基于調研結果,分析校內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特點,結合新形勢、新政策,建設全新的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
(1)構建適應新形勢發(fā)展和符合校情的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tǒng)模型,如圖3所示,包括儀器設備管理信息化系統(tǒng)及與相關業(yè)務部門的數據接口。儀器設備管理信息化系統(tǒng)包含儀器設備申購、審批、采購、驗收、入賬、管理、維修、報廢及大型設備開放共享等模塊;數據接口鏈接的相關業(yè)務部門包括計財、實驗教學中心、各二級學院等。
系統(tǒng)采用多層次、立體化管理,實行學校、二級學院及各業(yè)務單位、各部門及實驗室(課題組)的三級管理模式,分級授權,層層聯動,優(yōu)化了流程,提高了業(yè)務處理的效率與系統(tǒng)的可靠性。
同時,進一步下放權限,為全校教職員工開通一般賬戶,統(tǒng)一認證,具有設備購置、報廢申請、歸屬查詢、共享設備等普通權限,使全校職工能夠實時了解個人業(yè)務辦理進程,查詢名下所屬設備信息,大大增強了系統(tǒng)對普通教職員工的可用性與易用性。
(2)基于模型開發(fā)儀器設備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統(tǒng),相關業(yè)務全程采用線上辦理,部分業(yè)務同步至移動端實現,有效實現儀器設備管理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確保儀器設備管理數據在全生命周期內有效溯源。同時,實現學校各職能部門對全校儀器設備信息的數據互通與共享,掌握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及管理情況,科學評價儀器設備使用績效,為學科建設、質量管理、科學研究等提供數據支持。
(3)通過儀器設備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運行,可產生儀器設備的生命周期數據,對生命周期數據進行分析,能夠優(yōu)化流程、提升服務。隨著學校發(fā)展,大型儀器購置逐年增多,通過對儀器設備的數據化管理能夠為大型儀器購置論證、開放共享、效益分析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保障,大幅提升管理的科學性。
3. 建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信息化平臺
目前學校儀器設備分布不均衡,特別是大型儀器設備利用率及管理效率不高,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平臺上構建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渠道,打通學校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最后一公里”。
4. 提升儀器設備管理人員信息素養(yǎng)
(1)穩(wěn)定儀器設備管理人員隊伍,保證全生命周期管理各階段工作具備持續(xù)性,在重要崗位最大程度安排專職管理人員;(2)重視對儀器設備管理人員的經常性信息化培訓,特別是兼職管理人員,更要注意信息化素質的培養(yǎng)及對信息化管理的重視;(3)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設備管理人員更新信息化管理知識、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程度保障高校儀器設備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