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峰
(陜西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基坑工程的建設常會對其周邊建筑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針對基坑的變形規(guī)律展開研究。
鄭華[1]以某基坑工程項目為研究對象,結合現(xiàn)場監(jiān)測和數(shù)值模擬的結果,探究基坑的變形規(guī)律。孫鐵軍等人[2]基于GWO-SVR 模型,對基坑變形情況進行預測,并分析對其變形影響最大的因素。曹程明等人[3]利用有限元軟件,分析基坑水平、豎向位移情況。郭景琢等人[4]以某地區(qū)基坑為研究對象,利用有限元模擬和HSS 本構模型,分析其變形規(guī)律。
本研究以某地區(qū)基坑工程為研究對象,基于HS 模型,開展三軸試驗,以得出土體的相關參數(shù),通過有限元軟件,對基坑的水平位移進行分析,以探究其變形規(guī)律及HS 模型的可行性。
本研究以某地區(qū)基坑工程為研究對象,對其基坑內不同深度的土體進行取樣,分析其力學性能。土層1 為黏土,土層2 為淤泥質粉質黏土,土層3 粉質黏土,土層4 為粉質砂土。各土層的相關參數(shù)見表1。
表1 土層相關參數(shù)
為研究不同土層的力學性質,對取樣的土體開展三軸剪切試驗。分別考慮不同圍壓對土體割線模量、破壞比、黏聚力和內摩擦角的影響。開展不同等級荷載下的標準固結試驗,以得出參考割線模量。
分別對4 種不同土層進行三軸固結排水試驗。在剪切試驗的初期,隨著垂直位移的增大,偏應力增幅較大,當應變接近于15%時,偏應力變化趨勢趨于平緩,此時有最大偏應力。根據(jù)三軸固結排水試驗的試驗結果,得出不同土層在圍壓為100 kPa 時的三軸排水剪切試驗的參考割線模量和破壞比見表2。
表2 不同土層參考割線模量和破壞比
由表可知,不同土層的參考割線模量和破壞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土樣4 的參考割線模量最大,其值為9.2 MPa,土樣2 的參考割線模量最小,其值為2.7 MPa。土樣1 的破壞比最大,其值為0.96,土樣2 的破壞比最小,其值為0.89。
分析土體的摩爾應力圓曲線,得出與莫爾圓切線的公式,根據(jù)該公式可得出不同土層的黏聚力和內摩擦角值。不同土層的黏聚力和內摩擦角見表3。
表3 不同土層的黏聚力和內摩擦角
由表3 可知,土體的黏聚力和內摩擦角無明顯的相關關系。不同土層的黏聚力差距較大,土層3 的黏聚力最大,其值為25.4 kPa,土層4 的黏聚力最小,其值為2 kPa。土層4的內摩擦角最大,其值為36.9°,土層2 的內摩擦角最小,其值為25.7°。
為探究土體試樣在疲勞狀態(tài)下的力學性能,開展三軸固結排水試驗。在加載的初期軸向應變和偏應力增長關系接近于線性增長,當卸載時,其偏應力發(fā)生突變,軸向應變有微弱的回縮趨勢,再次加載后,其偏應力迅速增大,偏應力增長速度大于首次加載的偏應力增長速度,說明重復加載對于土體的強度具有提升作用,有利于增大其偏應力,改善其應變情況。
為探究不同土層軸向應變和其所受軸向荷載之間的關系,對其進行標準固結試驗,其軸向應變-軸向荷載曲線見圖1。
圖1 軸向應變—軸向荷載曲線
由圖1 可知,土體試樣的軸向應變和軸向荷載呈正相關關系,隨著軸向應變的增大,軸向荷載逐漸增大。在相同軸向荷載作用下,土層2 發(fā)生的軸向應變最大,土層4 發(fā)生的軸向應變最小。在加載初期,土體試樣的應變-荷載曲線較為平緩,隨著荷載的增大,試樣的應變-荷載曲線逐漸變陡。說明在試樣所受的荷載較大時,試樣發(fā)生的變形量較大。
土體的壓縮模量主要與其孔隙比有關,為計算土體的壓縮模量,研究不同土樣孔隙比和軸向荷載之間的關系,不同土樣的軸向荷載-孔隙比曲線見圖2。
圖2 軸向荷載—孔隙比曲線
由圖2 可知,不同土層試樣的軸向荷載與孔隙比之間呈負相關關系。隨軸向荷載的增大,不同土層試樣的孔隙比逐漸減小。在同一軸向荷載作用下,土層2 的孔隙比最大,土層3 的孔隙比最小。這是由于土層2 為淤泥質粉質黏土,土層3 為粉質黏土,粉質黏土的壓縮性較大,所以在相同情況下,其對應的孔隙比較小。根據(jù)上述曲線,可計算得出不同土層的壓縮模量。其中,土層4 的壓縮模量最大,其值為10.6 MPa,土層2 的壓縮模量最小,其值為2.5 MPa。
以某地區(qū)基坑項目為研究對象,對其較小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分析,以驗證試驗的可靠性。
有限元模擬的相關參數(shù)見表4。
表4 有限元相關參數(shù)
以該基坑的兩個測點(CX3、CX6)為研究對象,分別分析其開挖深度與水平位移之間的關系,分析不同深度下土體的變形規(guī)律,其水平位移-深度曲線見圖3。
圖3 水平位移—深度曲線
由圖3 可知,當深度較小時,不同開挖深度的水平位移差距較大,隨著深度的增大,不同開挖深度的水平位移差距較小,水平位移數(shù)值較為集中。不同測點下的水平位移-深度曲線變化規(guī)律一致,CX3 測點的數(shù)值模擬與實測水平位移差距最大值為1.12 mm,CX6 測點的數(shù)值模擬與實測水平位移差距最大值為0.83 mm。說明實測值與數(shù)值模擬的差距較小,采用HS 模型對基坑變形情況進行分析是可行的。
本研究以某地區(qū)基坑工程為研究對象,基于HS 模型,開展三軸試驗,以得出土體的相關參數(shù),提高有限元軟件,對基坑的水平位移進行分析,以探究其變形規(guī)律及HS 模型的可行性,得出以下結論:
(1)土樣4 的參考割線模量最大,其值為9.2 MPa,土樣2的參考割線模量最小,其值為2.7 MPa。土樣1的破壞比最大,其值為0.96,土樣2 的破壞比最小,其值為0.89。
(2)土層3 的黏聚力最大,其值為25.4 kPa,土層4 的黏聚力最小,其值為2 kPa。土層4 的內摩擦角最大,其值為36.9°,土層2 的內摩擦角最小,其值為25.7°。
(3)在加載的初期軸向應變和偏應力呈正相關關系,其增長關系接近于線性增長,當卸載時,其偏應力發(fā)生突變,軸向應變有微弱的回縮趨勢,再次加載后,其偏應力迅速增大,偏應力增長速度大于首次加載的偏應力增長速度,說明重復加載對于土體的強度具有提升作用,有利于增大其偏應力,改善其應變情況。
(4)當開挖深度較小時,數(shù)值模擬結果與實測結果的差距較小,當開挖深度較大時,數(shù)值模擬與實測值的差距較大。不同測點下的水平位移-深度曲線變化規(guī)律一致,CX3 測點的數(shù)值模擬與實測水平位移差距最大值為1.12 mm,CX6 測點的數(shù)值模擬與實測水平位移差距最大值為0.83 mm。說明實測值與數(shù)值模擬的差距較小,采用HS 模型對基坑變形情況進行分析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