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玲
習作單元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個突破和創(chuàng)新。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到底該怎樣教?
一、習作單元特點
特點一:要素具有序列性
小學語文共有八個習作單元,分別指向八個表達要素。三年級上冊是寫觀察;三年級下冊是寫想象;四年級上冊是寫事,寫清楚,有順序;四年級下冊是寫景,寫清楚,有順序;五年級上冊是說明事物,說明清楚;五年級下冊是寫人,寫具體;六年級上冊是圍繞一個中心意思寫;六年級下冊是文章要有真情實感。從寫所見到寫所想,從寫事到寫景到寫物到寫人,從寫清楚到寫具體,到有立意、有中心、有情感。要素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
特點二:教學重點指向習作策略
在習作單元,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習作例文,無論是“交流平臺”還是“初試身手”,統(tǒng)統(tǒng)指向習作策略的教學。因此,表達要素是單元目標和中心任務。它分布在各個板塊,而各個板塊的任務就是將這個目標落實在教學中。
特點三:課后習題直指語文要素
我們以課文《麻雀》為例做一縱向比較。在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中,《麻雀》一課的課后習題是這樣的:“朗讀課文,說說老麻雀是怎樣保護自己的幼兒的,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目的是滲透情感教育。這篇文章被編入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時候,課后習題變成了:“說說課文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課文是怎樣把老麻雀的無畏和獵狗的攻擊與退縮寫清楚的?”很明顯,習題的目的在于理清文章順序,看看作者是如何寫清楚重要內容的。
我們再來橫向做一比較。如三年級下冊的第16課《宇宙的另一邊》和第22課《我們奇妙的世界》。兩篇課文的第1題都指向閱讀要素,但第2題的思路截然不同?!队钪娴牧硪贿叀返恼n后習題是:“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邊,還會有哪些秘密?和同學交流,看誰想得更奇妙?!敝赶虮磉_要素。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奇妙的世界》這篇課文的習題就應該是:“想象一下,我們的世界還會有哪些奇妙之處?發(fā)揮想象寫故事?!钡@篇課文的習題2是:“結合經驗,說說你對‘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這句話的理解?!庇纱丝梢?,課后習題一般指向文章的表達要素。
習作單元有著鮮明的特征:從三年級上冊到六年級上冊,習作單元都被編排在第五單元。唯獨六年級下冊,因為只有六個單元,所以習作單元被編在了第三單元。習作單元的導讀頁、語文要素前面有只小金筆。在語文課本的目錄頁,你會發(fā)現(xiàn)習作單元沒有“語文園地”,從而讓習作單元的教學內容更純粹,指向性更明確。
習作教學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與課程標準息息相關。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這樣定義語文課程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睂W習語用,在2022年版課標中,還出現(xiàn)了一個很重要的獨立板塊:表達與交流。課標的變化,促進語文教材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習作單元的出現(xiàn)。這一切,都將促進習作教學的改進和變化。
二、習作單元的結構編排體系
習作單元一共有六個板塊:(1)單元導讀,讓師生明確表達要素;(2)精讀課文,讓學生領悟表達要素;(3)交流平臺,梳理總結表達要素;(4)初試身手,表達要素的專項片段練習;(5)習作例文,大多貼近學生生活,目的是讓學生看看別人怎么用要素;(6)習作,運用表達要素完成整篇習作。各個板塊,目的明確,任務鮮明。
三、以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內容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一)單元導讀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我手寫我心,彩筆繪生活”,目的是讓學生感受生活,表達生活。所以本單元的習作主題是“生活萬花筒”。語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前者要求通過閱讀學習表達,后者要求運用要素練習表達。中心意圖很明顯,就是學習怎樣把一件事情寫清楚的方法。
(二)精讀課文
本單元的兩篇精讀課文:《麻雀》《爬天都峰》。麻雀是屠格涅夫的經典散文,被多次選入課本,所以當它第一次出現(xiàn)在習作單元的時候,相信大家跟我一樣有些疑問:怎么講?我們從大單元逆向思維出發(fā),對這篇文章進行逆向探索:作者這篇文章要表達什么?通過什么事來表達?如何表達?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看課后習題“1.說說課文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2.課文是怎樣把老麻雀的無畏和獵狗的攻擊與退縮寫清楚的?”課后習題作為教學的助力系統(tǒng),是預習的方向盤和教學的指南針,為語文要素的學習搭好了支架,目的就在于發(fā)掘本文的寫作密碼。有了這個助力系統(tǒng),我們的教學便有了一個大致的思路。這個重難點解決了,人文主題的理解和語文要素的落地自然而然便解決了。
《爬天都峰》作為精讀課文,排在《麻雀》之后。兩篇文章風格迥異。這篇文章寫了假期里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的事。全文只有400字,10個自然段,最多的一段內容僅有三行半。爬山前的對話4個自然段,爬上山頂后的對話又是4個自然段。爬山的過程只有一行半的文字。我們將這篇文章與馮驥才的《挑山工》相比,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沒有把重點放在爬天都峰的過程上,而是側重寫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對話。之所以這樣安排,就是為了突出重點要表達的思想: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文中的“我”和老爺爺,一個小得令對方吃驚,一個老得令對方意外,巨大的反差令主題特別有說服力,所以作者在兩人的對話描寫上不動聲色地下了功夫?!杜捞於挤濉纷鳛榫x課文,它承擔的任務是:讓學生理清順序,領悟把重要內容寫清楚的方法。
(三)交流平臺
交流梳理總結把一件事情寫清楚的方法:不僅要寫清楚起因、經過、結果,而且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如果是旁觀者,可以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如果是親歷者,可以寫自己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所以,習作單元的教學如果把握不準寫作知識,可以看看“交流平臺”的歸納總結,做到心中有數(shù)。
(四)初試身手
所有的初試身手都是為了趁熱打鐵,讓學生用剛學到的方法進行專項練習。本單元的“初試身手”有點難。任務一:看圖并發(fā)揮想象,把圖上的內容說清楚。任務二:用表示動作的詞語把做家務的過程寫下來。這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初步檢驗,也是提醒學生,把事情寫清楚,要寫他具體是怎么做的。“初試身手”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為口頭表達,一個為書面表達,從說到寫,都是為了鞏固從精讀課文中習得的方法。
(五)習作例文
在“初試身手”之后,如果你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學生不會寫,怎么辦?看別人怎么寫。習作例文就是告訴學生,你看我怎么寫。本單元的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都是提醒學生,可以這樣寫。所以它的作用在于提示學生,供學生借鑒。
《小木船》是一篇經典的習作例文。故事講了“我”和陳明“友誼的小船”翻了又和好的事。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結尾符合我們對友情最美好的期待,是最具有模仿性的一篇范文。課后設置了一個問題:“‘我和陳明的矛盾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課文只用‘轉眼幾個月過去了一句話加以交代。你覺得課文有沒有把事情寫清楚?”我們想一想,在他們的矛盾持續(xù)的幾個月里,真的什么事情都沒有發(fā)生嗎?肯定發(fā)生了。比如,事后心里的千回百轉,小伙伴狹路相逢的別扭,大有文章可做,但是作者一個字都沒寫,為什么?因為友誼的破裂與和好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這其實是在提醒學生,重要的內容寫清楚,那么不重要的內容就可以簡要交代。這道題隱含了一個習作策略:詳略得當。兩篇習作例文都使用了旁批,旨在提示學生,一定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交代清楚,把事情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寫清楚。
(六)習作
本單元的習作主題是“生活萬花筒”,要求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順序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這是習作單元的重頭戲,是本單元教學成果的終端呈現(xiàn)和檢驗。寫作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提出寫作任務。第二部分通過表格幫學生理清思路,明白順序。第三部分是習作的修改??傊褪菍懯裁?、怎么寫、寫完之后怎么辦。
通過習作單元內容分析,我們就會再次發(fā)現(xiàn),就本單元而言,精讀就是帶領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把事情寫清楚的方法;“交流平臺”就是總結寫清楚的方法;“初試身手”就是針對“寫清楚”做專項訓練;“習作例文”就是再次對照學習,明白寫清楚的具體做法;最后的習作就是對這一要素的實踐與檢驗。
四、教學建議及教學思路
(一)教學重點一以貫之
“按一定順序,把事情寫清楚”作為教學的中心內容貫穿單元教學始終。其他各部分的教學都圍繞這一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展開。盡管習作單元的教學是圍繞語文要素的培養(yǎng)展開,但就課堂而言,語文教學不僅要重理趣,也要重情趣。我們應該想辦法讓課堂有溫度。而不能讓好的故事變成干巴巴的例子,不能讓有意思的文本變成沒意思的課堂。也不能因為是習作單元,所以只剩下習作策略分析。如果這樣,最終結果就是:哪怕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忘記了要解決的問題。畢竟,語文承擔著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務。
(二)各部分教學體現(xiàn)整體性
習作單元各部分內容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因此,要注意各部分內容的整合。鑒于習作單元的特殊性,我們可以嘗試設計從寫出發(fā)點的大單元逆向教學,首先要統(tǒng)整單元內容。第一課時,通過設置大情境統(tǒng)整單元內容,通過閱讀兩篇精讀課文,理清課文順序,發(fā)現(xiàn)文本的寫作密碼1:按一定順序寫。第二課時,借助習題,精讀《麻雀》,探尋寫作密碼2:通過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把重要部分寫清楚,總結并初試身手。第三課時,精讀《爬天都峰》,聚焦重點,探尋寫作密碼3:通過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把重要部分寫清楚,總結并初試身手。第四課時,借助例文,完成《生活萬花筒》的寫作前指導。第五課時,運用寫作密碼,“我手寫我心,彩筆繪生活”,完成習作。第六、第七課時,對照寫作密碼,采用多種形式評改、展示、欣賞,體會寫作的快樂。
這樣的大單元設計,通過對“按一定順序把一件事情寫清楚”這個語文要素的多層次訓練,努力實現(xiàn)四個轉化:把靜態(tài)的知識轉化為鮮活的知識、把片面的知識轉化為整體的知識、把零碎的知識轉化為結構化的知識、把語文的知識轉化為生命的知識。從而體現(xiàn)任務群下的大單元逆向教學設計綜合性、情境性、實踐性的特點。
(三)重視聯(lián)系學生已經學過的內容
比如,第四單元編排的神話《盤古開天地》《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都是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的,學生學習本單元時可以聯(lián)系這些課文,加深對怎樣寫清楚一件事的體會。
如果我們從反面來看本次習作單元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看點,會發(fā)現(xiàn)這一單元正好對應的學生習作中的三個問題:(1)習作沒有一定的順序。(2)習作不完整,很多學生沒有“篇”的概念,有的沒起因,有的沒結果。(3)重要內容寫不清楚。
習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按一定順序寫”更是小學生習作能力訓練的重要內容。作為教師,我們要立足語文教材,準確理解習作單元的編排意圖,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爭取讓學生學一課就有一課的收獲,就有實實在在的所得,從而將學習、掌握、運用語文要素落到實處,切實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和語文學科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qū)第二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