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廷梅
楊采晰是我曾經(jīng)的一個學(xué)生,她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她質(zhì)疑我時的那股“倔勁”。有“倔勁”的孩子不應(yīng)該是“正統(tǒng)”的,但楊采晰的語言很“正統(tǒng)”,缺乏靈氣。我想,還是先通過課堂上的思辨性話題,以及讀寫實踐讓她靈動起來。
在閱讀經(jīng)典文本的時候,我經(jīng)常提醒她:這個詞用得好,這個句子很特別,這是特別的體驗,這樣寫精彩,這才是好的語言……慢慢地,她認可了,基本不再按照某種套路去質(zhì)疑了。
但,她還是“倔”。幾乎每個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有時讓人感覺有些過于執(zhí)拗。我猜想,在“倔”的背后,這孩子心里有“疙瘩”。
一次,我在講解“母親”這個主題,平時積極發(fā)言的她這次卻一言不發(fā),到寫作文的時候竟然趴下了。
我走過去詢問,只見她臉紅著,眼睛里有淚。
我撫著她的頭,低聲問:“怎么啦?”
她欲言又止,手劃拉著作文本:“我沒有感受到過母愛,我……我也沒有表達過對媽媽的愛。我……我都不知道是否愛她?!?/p>
我摟著她的肩,心疼得說不出話。
后來,她在本子上只寫下沒有寫作文的原因。
我記得我給她寫了一段話,最后一句大概是:我只想抱抱你,以后如果有什么心事,有什么困難都可以找我。
其實類似的情況我已不止一次地遇到過。曾經(jīng)有一個父親已經(jīng)去世了的孩子,在學(xué)“父親”這個主題時,她一直在默默流淚。但在她的作文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特別的悲傷,而是寫了和爸爸相處的時光,很美好,感覺爸爸還在她的世界里。
我總想對這些孩子說:你們不能左右父母的選擇,我相信父母都是愛你們的。生活中會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事發(fā)生,我們唯有努力讓自己強大起來,盡量減少這些事對自己的影響。
而對那些很小的孩子,作為教師,我們唯有愛,唯有用心呵護和引導(dǎo),讓他們的童年多一些溫暖,能夠把特別的童年生活變成他們的人生財富。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原小學(xué)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