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琴
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夯實文言閱讀基礎、體味中國古文化魅力,應受到教師足夠的重視。反觀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由于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存在較大的困難,教師的引導便占據(jù)了課堂的主導地位,令學生的學習產生被動性,機械、枯燥的課堂教學也讓學生難以全心投入。對此,教師想要解決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問題,發(fā)揮文言文教學對學生知識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用,還需積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以多樣化的活動,促進學生對文言文學習主動性的生成,將文言文變成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探究的內容,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
文言文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是經(jīng)過長久的歷史沉淀而留存于世的,學生在了解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語義表達等內容時,需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接觸,才能實現(xiàn)深入感知。對此,在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以正確的閱讀方式加強其對文言文的認知,從而為學生奠定學習基礎。此外,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基于直觀思維,因而其在閱讀文言文時,對作者表達的情感存在一定的認知障礙?;诖耍處熆赏ㄟ^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的閱讀情境,為學生營造更易令人沉醉的閱讀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反復誦讀,不止于認知、明義等意義,更在于朗讀帶給學生豐富的文言文學習體驗。教師對朗讀活動的組織,更好地促進了自身引導作用的發(fā)揮,突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為接下來的文言文教學優(yōu)化做好鋪墊。
以《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的教學為例。教師要認識到這篇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熾熱,并通過文字淋漓表達,因此,想要幫助學生在文言文閱讀理解方面有所突破,教師應引導和組織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令其在誦讀過程中,一步步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愛國熱情,并受之感染,深思進取,方能達到教學目的。
首先,在導入部分,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民族受侵略的歷史視頻資料,并提問:“觀看之后,你有何感想?”在沉重的氣氛彌漫之下,大部分學生都陷入沉思,部分學生則簡單表達了自己對這段屈辱歷史的看法?;诖耍瑢W生的閱讀情緒便得到引導。然后,教師播放同名歌曲《少年中國說》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鏗鏘有力的旋律爆發(fā)出強大的感染力,令學生低沉的情緒得到緩解,并走向高漲。在截然不同的兩種情境的渲染下,學生的閱讀情緒變得更豐富,從而令其在朗讀中生成對文本閱讀的興趣,把握閱讀力量,品味文本情感。最后,基于氛圍的營造,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小小少年郎,寸寸愛國心”的主題朗讀活動,形式可簡略,但內容需強化。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以聽讀、領讀、自讀、齊讀、競讀等方式,對這篇文言文進行了充分的了解,使學生對作者所展露的情感更具理解力,以此探及文章的更深處。
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學生文言文閱讀的過程中,尤顯重要。教師借助教學輔助手段,以直觀的形式,將學生置身于更貼切的閱讀環(huán)境中,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知。由此,學生的文言文閱讀基礎才能得到有效夯實,真正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的價值。
小學生對文言文的認知與理解,往往是比較直接的,因而容易將文言文與“晦澀難懂”畫等號,這是不利于學生打牢文言文閱讀基礎的主要因素。對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重新認識文言文學習的意義,以此加強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主動性?;诖?,教師可幫助學生改變從閱讀到釋義的單調過程,通過為其拓展文言文的閱讀途徑,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在具體教學時,教師可根據(jù)文言文的故事性,將學生的閱讀方式轉化為表演形式,讓學生產生閱讀意愿,樂于自主探究文本意義。同時,表演活動的展開,也為文言文教學增添了魅力色彩,為學生留下更美好的學習經(jīng)歷和印象。
以《守株待兔》的教學為例。教師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在以往的課外閱讀中,已接觸過相關的故事,因而這篇文言文對學生的吸引力并不大。同時,這篇課文雖簡短,但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還處于非?;A的階段,由于受各方面的發(fā)展限制,他們還不具備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對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抓住該文的故事性,組織學生展開表演活動。
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部分,與大家共同探討。在此基礎上,學生熟悉了文本內容,便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表演。然后,學生明確自己在組內的分工,一名學生讀課文,其他學生分別扮演農夫、兔子、樹樁等角色。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jù)課文內容,將所有情境準確地有序地呈現(xiàn),并加入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師作出肯定的評價,并以問題形式,幫助學生深入探討文言故事背后的深意,總結其中的道理。
教師對文言文課文故事性的挖掘,令表演活動的開展更順利,也為學生深度理解文言文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如此,學生能夠在表演中感同身受,從而更明確文言文所傳達的思想情感,同時有效提升了學生文言文閱讀學習的體驗。
小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的特點,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難度安排也隨著學生的發(fā)展特點遞增。因此,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發(fā)展情況方面,以便結合教材,展開適合不同階段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活動。低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時,適合教師進行引導、組織表演活動等方式,而高年級學生則更適合合作學習模式,以適應這一階段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只有以這樣的合作形式展開文言文的閱讀學習,才能避免限制學生個性特點的“綻放”,才能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對文言文閱讀更深入的理解,促其建立深度探究意識。
以《兩小兒辯日》的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對文本的深刻寓意產生個性化的理解,教師可通過一定的合作活動,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探討,從而在共同探究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合作活動,通過查閱工具書,明確課文內容的意義。在合作翻譯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熟悉度獲得提升,從而令其產生探究文本深意的意識。然后,為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助其梳理課文內容,教師便向學生提供一張表格,要求學生繼續(x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填寫,并在學生展示后進行指導和總結。經(jīng)歷這一環(huán)節(jié)后,學生基本掌握了文本內容,教師再次組織學生展開合作活動,讓學生演一演、辯一辯。最后,教師提出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大家喜歡文中的哪一個人物?為什么?”開放性的問題令學生思如泉涌,從而實現(xiàn)了對學生閱讀思想的提升。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以適當?shù)暮献骰顒?,彌補了自身學習能力的不足之處,完善了自身語文能力的發(fā)展過程,從而令其對文言文的學習不再止于表面意義的了解。深入的合作探究,促成學生對文言文理解深度的提升,實現(xiàn)了其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與積累。
總之,文言文閱讀教學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其的重視,不應僅僅停留在文言字詞的斟酌,更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深度學習的時機與平臺,引導學生在思想上更進一步?;诖耍鄻踊n堂活動的設計、組織與展開,不僅優(yōu)化了文言文閱讀教學,而且令學生在自由、輕松、和諧的閱讀氛圍中,展現(xiàn)出最真實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逐步捕獲文言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此實現(xiàn)文化涵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