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利
內容提要:平城書跡是“魏碑”書體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兜醣雀赡刮摹纷鳛槠匠菚r期魏碑之精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其重要價值不言而喻。目前,對此碑刻的研究聚焦于文字考釋、姓氏考究與文學價值三個方面,而對其書法價值的專題研究尚屬薄弱環(huán)節(jié)。文章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對該碑產生的時代背景、書風形成、審美特征及書法價值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
關鍵詞:《吊比干墓文》;時代背景;審美特征;書風成因;價值
《吊比干墓文》(圖1)鐫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是孝文帝拓跋宏在由平城(今大同)遷都洛陽途中祭拜比干墓后親自撰文所立的一塊碑刻,內容主要記述孝文帝拓跋宏對殷太師比干忠貞品德的贊頌。北宋年間,原碑已毀。北宋元祐五年(1090),吳處厚依據民間所存拓本重新摹刻上石①,此碑現存于河南衛(wèi)輝市頓坊店鄉(xiāng)比干廟內。此碑總高2.56米,寬1.36米。篆額“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正書28行,滿行46字。碑陰刻文4列,前3列刻隨從祭拜的82位官員的官銜、郡望和姓名,最后1列為宋代吳處厚所撰《碑陰記》,林舍書丹,楷書。該碑自問世至今,研究者眾多。但這些研究多聚焦于文字考釋、姓氏考究與文學價值三個方面,而對此碑蘊含的書法價值尚欠精細考察,本文試予以抉發(fā)。
《吊比干墓文》,又稱《皇帝吊殷比干文》《北魏吊比干墓文》或《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書法史稱“太和碑”。清王昶《金石萃編》載:“碑高七尺七寸,廣四尺一寸,二十八行,行四十六字,正書,在汲縣比干廟。”宋趙明誠的《金石錄》,以及《汲縣志》《金石文鈔》《全后魏文》均收錄了該碑的全文。
了解《吊比干墓文》誕生的時代背景是我們認識該碑的前提。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考慮到維護與鞏固其統(tǒng)治的需要,積極主動地向中原漢族學習,前后共有三代帝王不同程度地推行漢化政策?!兜醣雀赡刮摹氛Q生于孝文帝極力推行漢化政策之時。據《魏書·高祖紀》:“(太和十有八年十有一月)丁丑,車駕幸鄴。甲申,經比干之墓,傷其忠而獲戾,親為吊文,樹碑而刊之。乙丑,車駕至洛陽?!盵1]174《魏書·劉芳傳》也有同樣的記載:“高祖遷洛,路由朝歌,見殷比干墓,愴然悼懷,為文以吊之。芳為注解,表上之?!盵1]1221劉芳親自為《吊比干文》作注,并奏請孝文帝,由此體現了孝文帝對此文的重視程度。在此前后,孝文帝祭拜比干墓共有三次,具體時間為:太和十八年春戊辰(第一次)、太和十八年十一月甲申(第二次)和太和十九年九月壬辰(第三次)。比干之死,是中國幾千年專制體制下“勸諫”文化的一個縮影。在專制思想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忠君即等于愛國、愛君。孝文帝執(zhí)政時期,正值南北強烈對峙,孝文帝在遷都洛陽途中屢次祭拜比干墓并撰文立碑建廟,實屬創(chuàng)舉,其用意也是很深的。究其心態(tài),孝文帝正是從中意識到了有利于自己統(tǒng)治的因素的存在,欲通過祭祀等方式表達對比干的敬重,希望能得到像比干一樣的忠臣輔佐自己,同時也希望贏得世人的贊美、擁護。孝文帝看重的正是比干的忠貞形象對鮮卑族的教化功能,欲以儒家思想影響拓跋貴族的觀念和行為。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時間并不長,雖然處于風云動蕩時期,但他不因循守舊,頂住重重壓力銳意改革,不僅遷都洛陽,而且在體制、思想、文化等方面全方位革新。就其初衷而言,應予以充分肯定。而該碑正是孝文帝早期“漢化”思想的直接體現,因而顯得彌足珍貴。
(一)書法審美特征
該碑“雖經(宋人)重刻,規(guī)模尚存,亦可見書法之遞變”(歐陽輔《集古求真》)。同時,該碑刻工精良,尚能反映原碑風貌,所蘊含的風格精神未失,其書法價值非常值得今人研究。筆者試從用筆、結構、章法等方面對《吊比干墓文》的書法審美特征進行分析。(圖2、圖3)
1.用筆頗具濃厚的“隸楷”特征
北魏書跡若按時間和行政地域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盛樂、平城時代(386—493)的北魏前期書跡與洛陽時代(493—534)的北魏中晚期書跡。《吊比干墓文》按階段劃分應歸屬于“盛樂、平城時代”的前期楷書。這種前期魏碑書跡與洛陽時代中晚期魏碑相比,其突出的特征,可以用莊重樸茂、昂揚恢宏、雄渾古拙來概括。從用筆上講,以方筆為主,點畫頓挫分明,橫平豎直,鋒芒畢露;橫畫自左上起筆,以偏鋒切入為主,收筆上挑;豎畫橫落
筆,收筆多用藏鋒,厚重含蓄。具體來講,起筆、收筆常帶明顯的隸書筆意,如撇捺尾重而上挑,折筆有頓無轉或無頓無轉等。很明顯,這些都是平城時期用筆的特征。與洛陽時代中晚期相比,這種風格的書法線條瘦勁峻拔、靈動華美、明麗豪健,但同時似乎少了些許精巧與簡約之態(tài)。這種書體多用于北魏前期官方正式場合,充滿積極進取的盛世氣象與廟堂之氣,散發(fā)著一種特有的生機與昂揚向上的精神。其雄強沉穩(wěn)的書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一個蓬勃向上的北魏王朝??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中有“體裁俊偉,筆氣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2]134-135之語,正可謂對這方墓志最貼切的描述。
2.結體莊重稚拙
《吊比干墓文》的字形方正緊密,稚拙樸茂,生動有趣。筆畫處理雖偏細,但不失厚重、雄強。一般而言,在外輪廓不變的情況下,線條變細,其字內空間就大,字內橫向空間大則結體寬結,從而促使結體穩(wěn)妥,更顯莊重。孝文帝鐫立《吊比干墓文》,是欲通過宣揚比干的忠貞精神以實現政治鞏固之目標。這就決定了其字體風格的莊重性。同時,為解決篇幅過長與碑大小的矛盾,也為了減少擁擠,書寫者便有意使線條“瘦勁纖細”。這種“瘦勁纖細”的線條形態(tài)在北魏書法中可謂獨樹一幟。另外,《吊比干墓文》因未能擺脫分書結體遺法的某些特征,面貌未能完全楷化,因此結體顯露出楷化未成熟的稚拙氣。這種稚拙氣與明代傅山提倡的“寧拙毋巧”的觀點如出一轍,已成為后世書家主動追求的藝術風尚之一。
3.章法頗具整體性與和諧性
《吊比干墓文》全篇氣象博大,章法布局井然有序,橫成行,豎成列,行列曠達疏朗;結字寬博開張,字與字大小統(tǒng)一,排列均勻對稱,其字距緊湊且略大于行距,頗具整體性。單個字雖獨立存在,但血脈相通,精神契合,可謂和諧中求生動,多變中求統(tǒng)一。緊湊的章法與疏朗的結體形成了明顯反差。這種章法使整幅作品顯得空靈蕭散、雄闊疏宕、氣勢磅礴??梢钥闯?,《吊比干墓文》無論結體還是章法都明顯承襲了漢碑余緒,以稚拙、凝重、樸茂為主要特征,以追古為主要基調,這種早期“隸楷”基調與中后期求新求變的“魏楷”大不相同。與同時期其他碑刻相比較,《吊比干墓文》既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更透著一股雄強沉穩(wěn)的氣息。
4.“程式化”與“裝飾性”特征明顯
至東漢末年,隸書發(fā)展越發(fā)追求嚴謹規(guī)整,裝飾意味亦越發(fā)明顯,顯得板滯而缺少生機。其中以官樣隸書《熹平石經》最為典型。由于《吊比干墓文》筆畫排列均勻對稱,收筆下按后上挑,極具漢末隸書的程式化特征。作為北魏前期的碑刻,它的審美特征不但受到鮮卑民族自身風格與書寫習慣的影響,而且較大比例地吸收了同時期“銘石書”的某些特點,如起筆方勢明顯,橫畫起筆上翹,呈折刀頭狀,鑿刻味較濃,等等?!般懯瘯痹跂|漢是典型的“八分”書,為當時碑刻的通用書體。漢魏之際“銘石書”有《受禪表》《三體石經》等代表碑刻,它們實際上是對《熹平石經》的繼承與發(fā)展?!般懯瘯钡那f重性使《吊比干墓文》有極強的裝飾意味,與今人書寫的美術字頗為相似。其原因既與書寫者的主觀意圖相關,也與刀工的夸張刻寫不可分割。
(二)書風形成原因
《吊比干墓文》的書風形成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關。至東漢末年,漢字演變體式、法度日趨完備,如《熹平石經》的文字趨于工穩(wěn)、規(guī)范化。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趨勢在向隸書程式化的路徑上繼續(xù)發(fā)展。藝術是文化形式之一種,其變化自然受文化演變的影響。由于南北文化發(fā)展不平衡,書法發(fā)展進程必定存在差異。按照沙孟海的觀點,北碑結體大致可分為“平畫寬結”和“斜畫緊結”兩種類型。西晉以來,特別是“永嘉之亂”后,隨著大批書家遷居南方,南方楷書演進較快,幾乎剔除了早期楷書的隸筆,體式以“斜結”為主。與南方相比,北方因長期戰(zhàn)亂,書風演變較慢,楷書的分書意味仍然較濃,無論筆畫還是結構均保留了大量的隸書遺韻。此典型的“隸楷”書風既體現出北方游牧民族樸拙粗獷的性格,也是當時政治面貌的整體反映??梢哉f,《吊比干墓文》是北方地域與時代背景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該碑誕生于大動蕩、大融合的特殊歷史時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風云洗禮且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其價值之高,舉世公認。
(一)文學價值
該碑碑文仿騷體寫就,文辭華美,氣息浪漫,既有對紂王荒淫無道、殘害忠良行為的鞭撻,又有對比干“諫而燼軀”“寧溘死而不移”高潔品行的贊美,是典型的悼古傷賢之作。
(二)書法價值
《吊比干墓文》為盛樂、平城時代魏碑書法畫上了句號,具有標志性的意義。清代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評價此碑“瘦削獨出,險不可近”,為“北碑之杰作”??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認為《吊比干墓文》為瘦硬書風之代表,以“筋骨瘦硬”“瘦硬峻峭”“瘦硬峻拔之宗”“若陽朔之山,以瘦峭甲天下”“瘦硬無匹”等語來評價《吊比干墓文》。另外,《吊比干墓文》對瘦硬風格流派的形成有開創(chuàng)之功??涤袨檎J為:“褚河南《伊闕石龕》出于《吊比干文》《齊武平五年造像》,皆八分之遺法?!︷⒅妒刃颉?,其瘦硬亦出于《吊比干文》?!盵2]140按康有為的說法,《吊比干墓文》的瘦硬風格成為書家效仿的風尚,后世書法大家多受其影響??涤袨樗噪m有主觀與牽強的成分,但如果不受該碑瘦硬風格的影響,則唐代書法風格多樣化不會出現卻是事實。清代以降,受此碑直接或間接影響并自成面目者不勝枚舉,如伊秉綬瘦勁獨絕、筆力雄健的書風即受此碑影響??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所云:“汀洲(伊秉綬)精于八分,以其八分為真書,師仿《吊比干文》,瘦勁獨絕?!绷硗?,現代大書法家沈尹默以《吊比干墓文》強其筆力。
(三)史學與文獻價值
《吊比干墓文》為后人了解北魏遷都洛陽前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該碑的碑陰保存完好,碑陰前三列文字書各官姓名,第四列宋吳處厚撰《碑陰記》,記錄了82位從吊官員的姓名、官職、郡望。《吊比干墓文》是孝文帝早期“漢化”思想的直接體現,對北魏史、民族文化交流史乃至我們民族大家庭形成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北魏改胡姓為漢姓是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舉措,而《吊比干墓文》創(chuàng)作于太和十八年,其時尚未改姓,碑陰82位從吊官員的資料就保留了改姓前的“原始風貌”,更顯彌足珍貴,對于研究姓氏變遷、北魏職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兜醣雀赡刮摹烦休d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資料的不斷豐富與完善,人們對《吊比干墓文》的認識將會越發(fā)深刻。
(四)漢文化與鮮卑文化高度融合的典范
《吊比干墓文》書刻俱佳,是隸、楷技法高度融合的經典之作?!兜醣雀赡刮摹纷鳛楸蔽耗怪局械木?,從其用筆或結字均可窺見隸書向楷書演變的痕跡。研究《吊比干墓文》有助于后人更清楚地理解魏碑與漢隸、唐楷之間的承繼關系。它是平城時期“隸楷”的一面旗幟,也是后世書家學習和研究北魏楷書的絕佳范本。
《吊比干墓文》雖未署書丹人姓名,但從其高古超邁的書風來看,絕非普通書手為之。清代中期有人認為此碑為北魏著名政治家、書法家崔浩所書。崔浩(381—450),字伯淵,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北魏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司空崔宏長子,官至司徒,工書,少好文學,博覽經史,有“帝王之師”之稱。其書被認為是北朝書法的正宗,對時人書風影響較大,后世亦多寶其跡。史載,崔浩因“國史之獄”慘遭殺身之禍,事件發(fā)生在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而《吊比干墓文》的立碑時間在太和十八年,即公元494年,崔浩卒年與立碑時間相差較大,故不可采信。另有學者根據史料推測,劉芳是該碑的書丹者,因為他最有可能知道《吊比干墓文》的原貌。這些學者將《吊比干墓文》與當時的《司馬金龍墓表、墓志》進行對比,發(fā)現二者的筆跡如出一轍。劉芳,字伯文,彭城人,孝文帝朝的重臣,文采出眾,精通書法和樂律。據《魏書·劉芳傳》:“芳為注解,表上之?!庇纱丝芍瑒⒎荚⒔膺^《吊比干墓文》,并且給孝文帝上表奏明此事。但此推斷仍沒有確切的證據,尚有待于專家及學者的進一步論證。筆者相信,隨著人們對古籍、古文字、文物資料等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研究成果會不斷出現,人們對《吊比干墓文》的認識亦會更系統(tǒng)、全面,無疑這些都會為我們正確解讀《吊比干墓文》提供有利的條件。
注釋
①關于重刻經過,碑陰如是記載:“……汲郡比干墓舊有元魏高祖吊文一篇,摸鏤在石,其體類騷,其字類隸,久已為鄉(xiāng)人毀去。賴民間偶存其遺刻,……距今元祐之庚午幾十周甲子矣,五百九十七年,歷西魏、后周、隋唐五代,喪亂多矣,幸遇圣辰,再獲刊勒,固知興廢自有數也……”
參考文獻
[1]魏收. 魏書:全8冊[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M]. 崔爾平,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