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文化邏輯

        2023-03-10 18:07:47
        關鍵詞:信仰馬克思主義精神

        馬 曉 燕

        (東北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4)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長離不開文化的涵濡浸漬,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力量就是信仰?!靶叛觥弊鳛橐环N人類獨有的文化現象,同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緊密相關,體現著人類精神中的超越性、理想性品質,表現為人的敬仰、崇拜、堅守的精神狀態(tài)。就個體而言,信仰內在支撐起一個人安身立命、生存發(fā)展的精神世界,并規(guī)范其日常行為,進而引領其能夠以一種昂揚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來應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挑戰(zhàn)。就群體而言,共同的信仰能夠形成并增進群體認同,基于共同信仰形成的價值目標、道德準則、倫理規(guī)范等,能夠規(guī)范群體的思想與行為,筑育凝聚群體價值觀念、引領群體價值選擇的共同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1)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2—43頁。從實踐上看,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大體呈現出批判式邏輯和特殊性邏輯兩條進路:前者通過不同信仰之間的通觀比較,進而在對其他信仰的批判反思中強化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性;后者基于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興衰巨變,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顯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寶貴價值。這兩種路徑為增進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接受、認同,進而在自身實踐中堅定并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信仰,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提供了寶貴經驗。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既需要發(fā)揮既有實踐方法的重要作用,更需要我們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基礎,探索新的培育方法。正所謂“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08頁。。對當代中國人來說,進一步培育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尤為需要從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著眼,從文化入手,以文明道、以文化育、以文鑄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在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自覺接受和認同中挺立起“大寫的人”。

        一、以文明道:厘定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主義信仰深刻標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必然方向,是被實踐證明的科學信仰,是新時代構筑民族精神家園和當代中國人信仰的理論基石。從本質上來說,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一種理性信仰,體現了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信服。對于科學理論如何能夠最大限度地被群眾所掌握和信服,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頁。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而言,要從文化的視角講清楚“信仰是什么”“為什么信仰”以及“怎么樣信仰”三大重要理論命題,通過理論的徹底性使人民群眾從內心深處接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這構成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邏輯起點。

        厘定“什么是信仰”的本質問題。何為信仰,這是中西方文化在發(fā)展進程中不斷求索和追問的重要問題。同時,由于中西方文化在認知理路上的區(qū)別,二者在對人生信仰的內涵解讀及其價值選擇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堅持理性主義的西方文化,對信仰的理解側重于信仰的對象;注重經驗主義的中國文化,對信仰的理解傾向于信仰的主體。從信仰的主體來看,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生活是文化的生活。信仰作為人的精神文化存在,代表著一個人的本質特征。失去信仰,也就失去了人的文化特性。對于當代中國人來說,要講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信仰,首先要立足人的文化本性,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鑄牢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品格,以革命文化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政治底色,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彰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世界情懷,挖掘信仰的文化要義。例如,儒家文化中所倡導的“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天地君親師”等傳統(tǒng)信仰觀念,既內在構成了中華古代信仰文化的重要方面,也為今天理解當代中國人的信仰境遇、構筑當代中國人的信仰基礎提供了文化資源。這就需要我們在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文化闡釋和本質揭示中予以有機聯系,并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文化語境中,通過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信仰范疇,不斷探究傳統(tǒng)文化中與信仰概念共通的相信、可信、確實的涵義。同時,也要從文化維度對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求變圖強的艱辛探索進程予以闡釋和分析,并重點從中探尋、揭示信仰以及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文化內涵。最后,還要合理認識西方文化中信仰及信仰價值的實現路徑,在信仰與理性的對立、信仰與理性的調和、信仰與理性的悖論、信仰與科學的統(tǒng)一等發(fā)展歷程中厘清信仰的內涵。

        厘定“為什么信仰”的依據問題。信仰是實踐的產物,馬克思主義信仰通過自身所具有的能動性作用于人類社會,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價值功能,這就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在依據。從社會角度來說,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通過共同信仰所產生的凝聚力去維系社會意識。在共同信仰的指引下,人們將共同信仰作為做出人生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根本性標準和依據。這些人生的價值選擇與行為方式經過不斷地重復與固化,逐漸成為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文化性格,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經濟行為產生深遠影響。在馬克思主義信仰上,正如鄧小平在總結經驗時所指明的:“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4)《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頁。新時代新征程上,面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任務,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社會意識領域和日益嚴峻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形勢,迫切需要我們發(fā)揮馬克思主義信仰在社會價值層面的強大凝聚力,以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凝聚社會共識、穩(wěn)定社會秩序,進而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自覺地向著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的宏偉目標團結奮斗。從個體角度來說,馬克思主義作為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使人們在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過程中,能夠逐步形成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不斷覺解生活的真諦,從而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彰顯人生價值。人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的自由創(chuàng)造活動,但人在實踐中的目的往往為物欲所遮蔽,人的創(chuàng)造自由總是由于工具系統(tǒng)的客觀必然性所限而成為有限的自由。在現時代,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個人主義等帶來的人生的無意義與“躺平”“佛系”“內卷”等不良生存狀態(tài),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潛藏的技術依賴、算法成癮、圈群固化等危機,如何使人獲得一種昂揚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進而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積極探索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實現“大寫的人”的真正挺立,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這一層面上,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觀念對現實的否定和超越,它引導人們向善趨美,追求一種更好的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理想的生活方式。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實踐,人生的價值也在實踐中才得以體現。而投身于人類解放事業(yè)的實踐是個人最崇高、最有價值的實踐。個人只有匯入人類進步的洪流,其生命之水才可以永不干枯,才能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

        厘定“怎么樣信仰”的實踐進路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實踐條件的發(fā)展,人們對信仰的選擇、認同和接受,已經不能通過簡單的“填鴨式”宣教來“自上而下”地生挖硬灌,這樣的結果只能適得其反。因而,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塑造,絕不能陷入“空對空”的窠臼,以生硬刻板的說教和簡單僵化的對比來謀求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接受和認同,而是應當發(fā)揮文化的浸潤功能,真正關注人生存發(fā)展的現實生活世界,避免將作為信仰主體的人的理解抽象化、割裂化?!榜R克思主義從根本上說,就是賦予人的生活以理想和信念,對于我們生活給予一種理論的支撐?!?5)孫正聿:《理想信念面對面》,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8頁。馬克思主義信仰塑造只有融入人的生活世界才能彰顯成效與意義。因而,只有回歸生活世界,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塑造置于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完整生活世界中,使人在日常生活中生成、建構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才具有堅實的根基。由此可見,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塑造馬克思主義信仰,需要從文化層面深刻地反省我們過去所擁有的信仰狀態(tài),將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同人們的美好生活相呼應,為進一步筑牢馬克思主義信仰提供路徑。

        二、以文化育:厚植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文化底蘊

        “文”與“化”并聯使用見之于《易·賁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意思是說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建設的內容、任務、意義等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強調文化的涵育作用,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8頁。。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信仰塑造的進程中,我們強調“以文化育”,是要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合理借鑒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化,力圖通過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文明教化之路,將個體人“化育”為具有遠大理想、高遠追求、完善精神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人。

        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品格。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標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刻塑造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樣態(tài)。它既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信仰塑造的文化內容,也構成凝聚新時代信仰塑造的情感基礎。一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塑造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頁。從文化層面來說,“第二個結合”的過程實質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傳統(tǒng)走向會通的歷史進程,二者彼此契合、互相成就。它彰顯了“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者又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者”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實踐基礎上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視域融合”。在這一融合過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8)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另一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情感基礎。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和價值目標,信仰的發(fā)生總有賴于一定的情感。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人就將情感作為人的價值觀念和德性成長的重要因素。孟子提出的“四端”思想,就是強調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情感在以仁義禮智為核心的古代價值觀形成發(fā)展中的特殊作用。同時,西方理論家也高度重視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西方心理分析學派弗洛伊德認為情感構成行為模式的動力系統(tǒng),提出要從情感的領域來發(fā)展道德觀念和行為??梢?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必然依賴于一定的情感基礎,“感情是信仰活動的源泉和動力,如果只有教條的知識和理論,沒有感情,他決不會把握信仰的精髓”(9)陳喜榮:《論信仰產生的情感根源》,《江漢論壇》2002年第4期。。美國學者詹姆斯·哈里森曾指出,在傳統(tǒng)中國,人們強調基于共同的歷史傳統(tǒng)、共同的信仰之上的文化主義,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使各民族逐漸形成共通共享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理想等,維系著民族的情感血脈。因而,從文化角度化育馬克思主義信仰,需要我們扎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汲取其深厚文化滋養(yǎng)的基礎上,不斷夯實當代中國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文明底蘊和情感基礎。

        以革命文化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政治底色。革命文化是在革命與戰(zhàn)爭的歷史時期,由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形態(tài)。革命文化在時空上表現為從上海到廣州、從廣州到井岡山、從井岡山到瑞金、從瑞金到遵義、從遵義到延安、從延安到西柏坡、從西柏坡到北平的“紅色足跡”;在內容上集中體現為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等政治理想與革命精神。其中,井岡山、長征、延安、西柏坡四種精神作為中國革命傳統(tǒng)濃縮的精華,是彰顯中國革命文化精神品格與價值追求的典范,在歷史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構成新時代厚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文化資源。一方面,革命文化具有歷史印證價值,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所謂“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一股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思潮。他們往往打著學術研究的旗號,以“重評歷史”為名,通過歪曲歷史事件、丑化領袖人物等方式達到詆毀中國革命、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企圖。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掌握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的武器”,立足思想文化領域回擊歷史虛無主義的歪曲妄論。革命文化記載了中國革命完整而真實的發(fā)展歷程,其生成發(fā)展的邏輯,同近代中國謀求國家獨立、民族富強、人民幸福的實踐斗爭交織重合,凝結中國革命獨特的精神氣質,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最有力、最直接的“批判的武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10)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24頁。另一方面,革命文化具有黨性錘煉價值,滋養(yǎng)黨的初心與使命。從主體角度來說,黨員領導干部構成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關鍵群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第34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為價值內核的紅色革命文化,凝結了革命先輩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追求和奮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境界、先進的思維方式,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原則。新形勢下深化黨的自我革命,需要從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并將之轉化為滋養(yǎng)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精神動能,以服務于帶領全體人民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

        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的聯系,首先必須把這種物質生產本身不是當作一般范疇來考察,而是從一定的歷史的形式來考察。例如,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就和與中世紀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不同?!?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6頁。由于“一定的歷史的形式”的變革,與其相適應的精神生產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因此,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變革作為新的物質生產方式代替舊的物質生產方式的反映,必然會產生先進與落后精神生產的區(qū)分及其斗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形態(tài)。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引領與靈魂所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紐帶建立的廣泛價值共識與共同價值追求,能夠引導人們正確看待和解決社會在轉型期遇到的各種問題,自覺辨別精神世界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因此,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根本上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中國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為此,首先要深化理論研究和學習宣傳,促進基于“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內心世界。其次,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xié)調。最后,還要突出制度建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社會發(fā)展和日常生活,以制度化建設保障培育的長效性與實效性。

        以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彰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世界情懷。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正是源于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一種封閉的抽象理論,而是一個開放的、與時俱進的思想體系。作為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在資本主義的文化傳統(tǒng)影響下形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未來趨勢。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先進成果,強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頁。。鄧小平也指出:“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14)《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44頁。因此,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要秉持開放的姿態(tài)、包容的胸懷,“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1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1頁。,進一步彰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世界情懷與國際視野。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借鑒并非全盤的和盲目的。西方現代文明強調以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和功利主義的價值態(tài)度看待世界與人,這就使得由人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的技術反過來成為統(tǒng)治人自身的異己力量。過度消費帶來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人們沉迷于對金錢的過度追求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演變?yōu)槌嗦懵愕睦骊P系,物化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人存在的普遍現實。鄧小平在肯定向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學習的同時,也指出:“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16)《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44頁。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對待外來文化不能秉持非此即彼、非好即壞的片面觀念,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粗橫態(tài)度,而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包容和實踐的態(tài)度,對文化進行科學辨別、認真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使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厚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積極力量。

        三、以文鑄魂:創(chuàng)新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踐路徑

        在完成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文化邏輯起點和文化底蘊問題的探討后,問題的關鍵就轉為“怎么做”的實踐方法策略問題。如前所述,在人的精神理念中,信仰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人精神生命的形上需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尤為需要從信仰的這一精神意蘊出發(fā),運用文化手段,通過發(fā)揮文化在構筑主體精神家園、激發(fā)主體道德情感、規(guī)范主體日常行為等方面的涵育作用,不斷夯實信仰塑造的存在根基,提升信仰塑造的文化境界,強化信仰塑造的實踐價值,從而真正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豐盈人的精神生命、鑄就人的精神之魂,不斷覺解信仰的精神價值,實現人的超越性發(fā)展,達致“以文鑄魂”的理想效果。

        構筑精神家園,夯實信仰塑造的思想根基。在日常生活中,人作為追求意義的生命存在,不僅需要有形的物質家園,更需要無形的精神家園。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精神家園可以看作我們精神層面棲居之所,它給人以精神支撐、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正是因為有了它的存在,我們的精神才不再感到漂泊。信仰是一種精神需要與精神追求,它不能脫離精神世界而存在,否則就會被懸置;被懸置的信仰終將會因為無根而隨風搖擺。而精神家園恰恰為信仰提供了養(yǎng)成之皿、安居之所和升華之基。當前,在科技意識形態(tài)、消費主義和加速社會等因素的合流之下,人們的精神世界正遭遇著物化的困境。人們越來越注重外在的現實價值需求,而忽視內在精神的超越性需要,從而喪失了人的存在的意義感與價值感,走向“單面的人”,面臨著精神的流離失所、信仰的飄忽不定。在這種不穩(wěn)定、不確定之中,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與形塑,能夠引導人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不斷追問和對真與善、愛與美的不懈求索,不斷深化人對自身生命層級的認識,使人的精神追求與個人價值在文化孕育中得到升華,引領人超越對當下物質快感的短暫滿足,逐步自覺地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國家的現實需求結合起來,將個人的人生價值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結合起來,從而在精神層面真正挺立起“大寫的人”,構建起自我崇高的精神家園。

        激發(fā)道德自覺,提升信仰塑造的文化境界。道德自覺是“文化發(fā)展的基礎尺度”(17)徐國亮、魏宏:《道德自覺、法律遵守、信仰確立:文化發(fā)展的三維標尺》,《科學社會主義》2017年第6期。。歷史地看,作為一定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道德是人在調和自我與他者、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中主動選擇和自覺形成的。它反映和折射出了一定階段和條件下一定階級的發(fā)展狀況與基本要求,內在構成了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同時,道德能夠調節(jié)和規(guī)范人的思想與行為,并通過影響同一階級或其他社會關系來干預社會生活,進而影響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程度及其走向。在這個層面上,信仰作為社會道德賴以存在和維系的重要基礎,若要推動人們追求并認同科學信仰,就需要激發(fā)人作為信仰主體的道德自覺,使主體能夠自主地、能動地認識、思考和判斷自己所信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地遵循本國、本民族公認的道德準則和倫理規(guī)范,并主動使自身的行為能夠同本國、本民族所推崇和尊奉的信仰標準、道德規(guī)范相匹配和協(xié)調。在這一過程中,文化鑄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積極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1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第310—311頁。,通過選擇偉大人物的形象及其人生歷程、美好的風俗、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等作為載體,使人們長期濡染于其中,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對馬克思主義信仰而言,以文鑄魂的要義在于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作用,為主體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持、倫理規(guī)范和道德指導,幫助廣大人民養(yǎng)成符合社會道德認知的道德判斷能力與思維方式,指導人們科學、系統(tǒng)地認識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無形中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在情感、價值和文化上的認同,指引和激勵人們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中踐行人生價值。

        規(guī)范日常行為,強化信仰塑造的實踐價值。任何信仰主體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都是“現實的個人”。人的日常行為反映著個人在現實中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信念和行為樣式。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就指出:“它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0頁。生活方式與人生信仰具有一致性,彰顯人生信仰的實踐形態(tài)。人的生活方式是長期生活積淀而形成的,通常受制于一定生產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的影響。作為人類社會思想和行為的結晶,文化所代表的正是歷史積淀下來并被特定社會、一定群體所共同認可、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它對個體的行為具有先在的給定性和約束性,使生活于其中的群體形成一種共同性的行為方式。每個社會都會通過家庭啟蒙、學校教育、社會示范、公眾輿論等文化手段,將社會規(guī)范作用于個人,以實現文化的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因此,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信仰要發(fā)揮文化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作用,就要以文化規(guī)范和調適日常生活,融入人的生活世界,進入人生活的時空,通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來教育感化、潤澤滋養(yǎng)個體的靈魂與人格,使主體在不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調整自身行為,實現主觀與客觀的自在自為的協(xié)調,從而達到日用而不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效果。

        猜你喜歡
        信仰馬克思主義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特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区在线|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男女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vvv|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久久伊人久久伊人久久|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综合91在线精品| 免费观看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综合 在线 精品| 纯爱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播放| 天天插视频| 永久免费看黄网站性色| 婷婷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不卡|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男女真实有遮挡xx00动态图|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一区国产二区久久 | 亚洲动漫成人一区二区| 色综合中文字幕综合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失禁大喷潮在线播放|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国产4| 少妇被爽到高潮喷水免费福利 | 内射爆草少妇精品视频|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网红福利在线观看| 小草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日本高清色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网站| 性感美女脱内裤无遮挡|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 亚洲三级香港三级久久| 99久久婷婷亚洲综合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