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白老師布置了作業(yè):預習課文《童年的水墨畫》。這不,今天剛一上課,同學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交流呢!
白老師:課文《童年的水墨畫》包含三首小詩——《溪邊》《江上》和《林中》,同學們是通過什么方法理解詩意的呢?
馮肖悅:我們小組通過“對比”來理解《溪邊》。
這首詩先進行了色彩上的對比。綠玉帶般的溪水把人影染“綠”了;水面的釣竿上立著“紅”蜻蜓。這一“綠”一“紅”,相互映襯,令畫面充滿美感。
再看動靜對比——靜靜的溪水倒映著柳樹,靜靜的釣竿上立著蜻蜓,呈現(xiàn)出一種靜態(tài)之美。隨后魚兒上鉤,靜態(tài)的畫面被打破——人影碎了,魚躍人歡。這一靜一動的轉(zhuǎn)換,使得兒童垂釣的場景變得生機盎然,充滿樂趣。
趙雪瞳:我們小組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來理解《江上》。作者把下水的孩子們比作“鴨群”,拍水嬉戲,撥動著浪花——你歡我笑。接著用一個比喻句進行特寫——“是哪個‘水葫蘆一下鉆入水中,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排銀牙”。兩個比喻句的運用,把鮮活的畫面定格在我們眼前。
馮禹瑤:我們小組通過想象來理解《林中》。詩歌首先描寫雨后清爽、明亮的松林,接著將鉆出泥土的“小蘑菇”想象成“斗笠”和“山花”,描繪出雨后松林里的奇妙、美麗。隨后通過比喻將戴“斗笠”的孩子們想象成“蘑菇”。無論是雨后的“小蘑菇”,還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使整個畫面充滿靈動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