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見亮,莫大明,胡淑文,鐘 慧
軀體化癥狀是指有一個或多個軀體癥狀,表現(xiàn)為主觀上反復擔心或相信身體有各種不適,但相關醫(yī)學檢查結果通常呈陰性或者不能用器質(zhì)性病理發(fā)現(xiàn)來解釋[1],癥狀可涉及多個器官,形式多樣,臨床不能準確識別,常導致病人反復就醫(yī)及嚴重的社會功能障礙[2-3]。軀體化癥狀與精神疾病密切相關,尤其與青少年抑郁障礙、焦慮障礙[4-5]。對于青少年來說,青春期常會出現(xiàn)一些情緒和行為問題,如抑郁障礙通常會對青少年生長發(fā)育產(chǎn)生負面影響,需要引起重視[6]。青春期的軀體化癥狀可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信號,在學校和一般初級保健中得到了廣泛關注,而伴有軀體化癥狀的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會加重其抑郁情緒,兩者相互影響,導致治療難度加大[7-8]。傳統(tǒng)的抗抑郁藥對伴有軀體化癥狀的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治療效果不佳[9],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抑郁障礙和免疫系統(tǒng),尤其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10],炎癥因子在不同類型的抑郁障礙病人中水平存在差異[11],免疫激活與軀體化癥狀的特定特征(疼痛閾值、癥狀表達)有關,表明軀體化癥狀障礙與抑郁障礙間存在神經(jīng)生物學差異(免疫過程、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活動),但具體機制不明[12]。本研究分析伴與不伴軀體化癥狀的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的白細胞介素(IL)因子水平差異及其與軀體癥狀的相關性,以尋找治療伴有軀體化癥狀的青少年抑郁癥的免疫靶點?,F(xiàn)作報道。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收集2020 年12月至 2021年12月在合肥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住院病人。納入標準:(1)符合《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抑郁發(fā)作診斷標準[13];(2)年齡13~18歲;(3)漢族;(4)入組前1個月未進行過電休克治療;(5)入組前1個月未服用過抗感染藥物和免疫抑制劑類藥物等;(6)參與本次研究病人及監(jiān)護人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既往罹患嚴重的軀體疾病者(如病毒性腦炎、癲癇、腦腫瘤等);(2)既往罹患其他嚴重精神疾病者;(3)既往有使用過精神活性物質(zhì)者(煙草、酒精等)。
共入組93例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依據(jù)兒童軀體化量表(Children′s Somatization Inventory,CSI)[14]評分,把 CSI分數(shù)≥19分評估為存在軀體化癥狀,分為伴功能性軀體化癥狀(functional somatic symptoms,FSS)青少年抑郁障礙組(伴FSS組,40例)和不伴FSS青少年抑郁組(不伴FSS組,53例)。
對照組同時期在合肥市及周邊社區(qū)招募32名健康志愿者,納入標準:(1)年齡13~18歲;(2)漢族;(3)參與本次研究病人及監(jiān)護人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既往罹患嚴重的軀體疾病者(如病毒性腦炎、癲癇、腦腫瘤等);(2)既往罹患其他嚴重精神疾病者;(3)既往有使用過精神活性物質(zhì)者(煙草、酒精等)。
本實驗已經(jīng)通過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心理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號:HSY-IRB-PJ-ZH-2020001),所有信息均嚴格保密。
1.2 評估量表
1.2.1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7項(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 由Hamilton于1960年編制[15],用來評定抑郁癥狀的量表,總分0~54,評分<7分表明沒有抑郁癥狀,總分7~17分表明可能有抑郁癥,總分 18~24分表明肯定有抑郁癥,其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在臨床應用廣泛,具有良好信效度。
1.2.2 CSI 專門用于評估兒童和青少年的FSS[14]。共有 42個條目的中文版,包括胃腸道、疼痛、心血管、假性神經(jīng)癥4個分因子。5級評分:0 分為沒有,1 分為很輕,2 分為中等,3分為偏重,4 分為嚴重,總分0~168分,其中評分≥19分為存在功能性軀體化癥狀。由兒童根據(jù)近2周的實際情況完成,國內(nèi)研究顯示信效度良好。
1.3 實驗方法 臨床癥狀評估:在測驗前3 d由2名經(jīng)過培訓的精神科主治醫(yī)生評估并收集其一般人口學資料和臨床資料。心理量表評估在入組當天在固定心理評估室由精神科醫(yī)生對被試進行HAMD-17和CSI的評定。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每人完成評估需25~30 min。
免疫指標測試:入院當天征得病人及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入組后,于次日清晨6:30-7:00由固定研究人員抽取被試空腹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液4 mL,置于離心機中離心10 min分離出血清,而后置于-80 ℃的超低溫冰箱中保存?zhèn)溆?。采用MSD電化學發(fā)光多因子檢測技術(Meso Scale Discovery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assay,MSD)測定所有被試血清中IL-13、IL-12/23p40含量,實驗步驟嚴格按照制造商提供的實驗指南進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檢驗、χ2檢驗和Pearson 相關性分析。
2.1 一般臨床資料 3組青少年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伴FSS組的HAMD評分和CSI評分均顯著高于不伴FSS組(P<0.01),伴FSS組和不伴FSS組間的首發(fā)(復發(fā))數(shù)量和病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3組IL水平比較 伴FSS組IL-13水平高于不伴FSS組和對照組(P<0.05),而不伴FSS組和對照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伴FSS組IL-12/23水平高于不伴FSS組(P<0.05),與對照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3組青少年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
表2 3組間IL水平比較
2.3 抑郁組IL水平與HAMD、CSI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通過與CSI評分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青少年抑郁組IL-13水平與CSI總分(r=0.360,P<0.01)及各因子分呈顯著正相關(r=0.286、0.366、0.310、0.336,P<0.01);IL-12/23水平與CSI總分(r=0.333,P<0.01)及各因子分亦呈顯著正相關(r=0.360、0.275、0.280、0.313,P<0.01);青少年抑郁組IL-13因子和IL-12/23水平與HAMD評分均未表現(xiàn)出顯著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HAMD量表、CSI量表與IL水平的相關性分析(r)
本研究通過分析比較伴與不伴FSS的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及其與軀體化癥狀的相關性,發(fā)現(xiàn)伴FSS組IL-13及IL-12/23p40水平顯著高于不伴FSS組,且IL-13、IL-12/23p40水平與CSI總分及分因子分均呈正相關。
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抑郁癥與眾多炎癥細胞因子的升高有關,如腫瘤壞死因子α、IL-1以及IL-6等,表明炎癥介質(zhì)可能參與了抑郁癥的病理生理過程[16]。2020年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炎癥因子在不同類型的抑郁障礙中存在差異[11],提示抑郁障礙的各臨床亞型,可能存在不同免疫機制。本研究發(fā)現(xiàn)伴FSS組IL-13水平顯著高于不伴FSS組及對照組,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有自殺企圖史的抑郁病人,其血清中的IL-13水平亦升高[17],而IL-13對炎癥反應有抑制作用,在抑郁癥病人中表達下降,可能通過抑制人體局部炎癥反應而產(chǎn)生抗抑郁作用[18],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IL-13因子水平明顯上調(diào)可能與抑郁障礙病人軀體化癥狀的關系更加密切。IL-13水平異常引起免疫炎癥紊亂可能是青少年抑郁障礙伴軀體化癥狀的發(fā)病機制之一。
雖然本研究發(fā)現(xiàn)伴FSS組IL-12/23p40水平也顯著高于不伴FSS組,但是2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既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IL-12/23p40水平在處于抑郁相的雙相障礙病人中升高[19],而在單純的抑郁病人中未發(fā)現(xiàn)該炎癥因子異常[16],提示IL-12/23p40因子可能與單純抑郁發(fā)作無關。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了抑郁組IL-13、IL-12/23p40水平與CSI總分及分因子分均呈正相關,表明IL-13、IL-12/23p40與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的軀體化癥狀嚴重程度相關。機體內(nèi)的炎癥分為Ⅰ型炎癥反應和Ⅱ型炎癥反應,IL-12/23p40參與Ⅰ型炎癥反應,而IL-13參與的Ⅱ型炎癥反應[20],但兩者均與抑郁障礙的軀體化癥狀相關,提示抑郁障礙軀體癥狀的相關炎癥反應機制復雜性和多樣性。這需要今后進一步開展研究。
當然,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招募的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包括首發(fā)和復發(fā)兩類,對于復發(fā)的抑郁障礙病人均是服用了抗抑郁藥物,因此不能排除藥物是否對相關的炎癥因子水平有影響[21]。抗抑郁藥物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抗炎藥物具有抗抑郁效應,但是目前其具體機制尚未完全闡明,需要通過大量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進一步了解免疫炎癥途徑在抑郁癥疾病中的作用[22]。
總的來說,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了伴FSS的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其血清中IL-13水平顯著升高,且與軀體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表明異常升高的IL-13水平可能是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軀體化癥狀發(fā)生的可能機制之一,這一研究結果為伴有FSS的青少年抑郁障礙病人的研究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