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華剛
(重慶工商職業(yè)學院,重慶 401520)
《橋梁結構與識圖》是高職高專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公路常用中、小橋梁的組成、構造與設計計算方法、鋼筋混凝土與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設計原理、常見橋梁工程圖的識讀等內容?!稑蛄航Y構與識圖》課程內容繁雜,理論公式晦澀難懂,對于基礎本就薄弱的高職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大,具有相當?shù)奶魬?zhàn)性。高職注重實踐和技能的培養(yǎng),課程關鍵就是將復雜以及難以理解的內容簡單化,讓學習者能夠較輕松地理解與掌握相關技能。傳統(tǒng)教學失衡的講授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習者綜合素質的提高[1]。然而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采用的依然是傳統(tǒng)講授方式,教師進行灌輸式輸送,學習者學習效率和質量較為低下。
可以說,目前包括《橋梁結構與識圖》在內的大部分專業(yè)課程都面臨極大的教學困境。傳統(tǒng)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學方式,讓學生喪失學習樂趣,教師疲于課堂講授,教學效果極其不理想?!稑蛄航Y構與識圖》課程主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基礎的橋梁結構設計知識,了解橋梁各構件的構造及其結構原理,能熟練識讀橋梁施工圖紙。然而,通過我們對部分用人單位的走訪,該校道橋專業(yè)大部分學生在畢業(yè)實習期間,識圖能力比較薄弱,對各類橋梁不同構件的構造了解不夠深入,需要加強識圖方面的訓練和培養(yǎng)。
《橋梁結構與識圖》課程內容多,課程學時少。該課程涵蓋橋梁設計基本知識、結構設計原理、各類橋型構造及組成,以及工程制圖與識圖部分內容。學生記憶和理解如此繁多的知識點多有困難,再加上設計原理部分理論公式多,學生由于基礎薄弱,難以理解,更不能熟練運用。然而該課程僅為54學時,在如此短的學時情況下,讓本就基礎薄弱的高職學生掌握該課程的大部分內容是極其不易的,教師只能利用整個課堂快速地進行填鴨式教授,學生也是囫圇吞棗,不能消化吸收。
通過對20級道橋專業(yè)以及相近專業(yè)的273名學生問卷調查(圖1),60.07%的學習者選擇教師會把很多時間用于講授知識,3.89%的學習者選擇教師會把很多時間用于提問學生,2.83%的學習者選擇教師會把很多時間用于學生自主學習,21.55%的學習者選擇教師會把很多時間用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等活動,說明目前教師還是采用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我市高職院校同類專業(yè)的大部分教師在面對面地交流訪談時均表示:目前該課程教學方式仍然以傳統(tǒng)講授法為主,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不高,課堂沉悶,部分學生甚至對上課望而生畏。
圖1 《橋梁結構與識圖》教學方式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綜合問卷調查以及訪談結果,目前高職《橋梁結構與識圖》課程教學依舊存在很多突出問題,亟須教學改革。主要表現(xiàn)為學習者對課堂的參與度不高,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熱情低,學習效果不佳等。
(1)在對學生學習意愿的問卷調查中(圖2),可以看出,近80%的學生喜歡該專業(yè)并對該課程有興趣,從不感興趣以及偶爾感興趣占比均在5%以下。由此可見,大部分高職學生對《橋梁結構與識圖》是感興趣的,有認真學習和鉆研的意愿。
圖2 學生學習意愿調查結果(%)
(2)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查分析中,重點關注了該課程的學習難點、課后是否復習、作業(yè)完成的主要形式和方法這三個問題。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該課程知識點多且難,課后學習主動性不高,很多同學只是課后偶而復習,完成作業(yè)時主要參考書本或者模仿老師,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合作比較欠缺。這說明學生基礎比較薄弱,主動學習能力比較差,過于依賴老師,缺乏探究精神。
圖3 學生學習情況調查結果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博士結合講授式和討論式課堂的優(yōu)勢后提出的教學模式。所謂“對分”,通常是指課堂的一半時間留給教師精講,一半時間留給學習者們討論及進行交互學習。在實踐教學中,課堂對分的形式比較靈活,可以當堂對分、局部對分,也可以隔堂對分。對分課堂過程可分為Presentation(教師講授)、Assimilation(學習者內化吸收)、Discussion(交互討論),簡稱為PAD。PAD重新定義了課堂以及師生關系,融合并匯聚了翻轉課堂、項目化教學和自主課堂等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2-4]。
以高職學習者為中心,從該課程的特點出發(fā),結合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課程教學設計目標為:
(1)提高學習者的課堂參與度,通過對分課堂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提升學習者對《橋梁結構與識圖》的學習興趣。通過內化吸收和討論環(huán)節(jié)的安排,讓學習者成為課堂的主體,為參與課堂討論而自主內化學習,提高課堂參與度。
(2)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通過對分課堂,讓學習者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習困惑,通過交流討論,合作完成,提高學習效率。通過設計教學評價體系、加重過程性考評占比,讓學習者關注過程性考評,及時獲得學習反饋并反思自身學習情況,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3)提升學習者綜合能力。重點強調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習者智能和技能的同步提升,培養(yǎng)學習者的綜合能力。通過對分課堂中學習者內化吸收,要求學習者自主完成學習,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鍛煉自我總結與反思的能力。通過課中小組間的交流和討論,鍛煉學習者自身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互動性與創(chuàng)新性。
《橋梁結構與識圖》課程共計54學時,每次課程3學時,每學時40 min,根據(jù)對分課程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和課程特點,采用當堂對分模式,把課程分為課前討論、課堂講授、思政建設和小組討論等4個環(huán)節(jié)。見表1。
表1 《橋梁結構與識圖》對分課堂環(huán)節(jié)設計
課前充分討論,主要回顧上堂課程內容,通過學生間的分組交流討論,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同時拋出該堂課程內容,既可以引導同學們快速進入課堂內容,又可以檢驗復習情況,時長一般控制在20 min左右。教授環(huán)節(jié)中,以框架性和導向性的精講為主。考慮到高職學生基礎弱,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精講內容一般達到課程的85%,對于一些計算公式,也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應用層面,留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去熟悉一些公式的應用。
課中是對分課堂的重點,要求學生在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過后提交組內討論記錄表,分析整理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綜合評估,教學安排也會據(jù)此實時調整。課后將該次課程用到的教學資源上傳到教學平臺(采用的智慧課堂平臺)并創(chuàng)建課后任務,要求同學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上交。上交的作業(yè)可以是電子版,也可以是紙質作業(yè)的圖片版。
高職學生自主學習力弱,為檢驗教學效果,同時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每個模塊結束后都會安排一次隨堂測試,根據(jù)測驗結果適當調整教學安排。隨堂測試成績計入平時成績。
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離不開科學、公正、客觀的教學評價體系[5]。在對分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尤為重要。對分課堂注重學生分組討論、獨立思考,過程性評價占比不能太少,否則會打擊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同時,《橋梁結構與識圖》是道橋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理論基礎課,期末的總結性評價成績也不能過低。因此,為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分課堂的分組討論,該課程設計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50%的成績評價體系,其中平時成績由兩部分組成,即隨堂測試和分組討論。
將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相互錯開,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和消化吸收所學內容,是對分課堂這一新興教學模式最大的優(yōu)勢,對分課堂也因此在各教育階段、各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和實踐。對分課堂的討論過程,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部分學生比較靦腆,不愿意開口討論交流,討論效果較差。建議教師對課程內容、討論題目進行精心設計,在分組時,盡量將思維活躍、性格外向、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分散到各討論組中去活躍討論氛圍,帶動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內向型的學生參與討論。道橋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面向施工現(xiàn)場一線的技術員,在對分課堂的討論實施環(huán)節(jié),為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可以模擬現(xiàn)場施工項目部,讓每組成員分別扮演成設計人員、施工員、質檢員,模擬施工現(xiàn)場的圖紙會審、技術交底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