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
在今天的影視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某位土豪在買東西時,扔出一錠銀子,并很闊氣地說:“不用找了?!辟u東西的小販隨即點頭哈腰,千恩萬謝。但實際上,這種情形在古代幾乎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古人買東西時不太可能用成錠的銀子支付。
在古代,銀是稀有的金屬,由于開采及提煉的技術(shù)限制,市面上流通的白銀非常少。宋代時,由于要為遼、金等國輸送大量的歲幣,白銀的開采規(guī)模才逐漸擴大?!独m(xù)資治通鑒》中記載:“遼主及蕭太后聞之,意稍怠,但欲歲取金幣,利用許遺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議始定。”古代日常流通的錢幣多為銅幣,即便如此,一直到南北朝時,在交易中以物易物仍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
在中國出土的銀錠,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景帝時期。之后的歷朝歷代都曾鑄造銀錠,但其流通不廣,形狀也各異,有圓形、條形、方形等,稱呼上也有區(qū)別,有“銀餅”“銀鋌”等多種叫法,宋代以后才稱為“銀錠”。元明清時期,銀錠的形狀逐漸統(tǒng)一為馬蹄形,也稱為“元寶”。
在古代,銀子作為金錢大量流通是在明清以后。這得益于歐洲人對新航路的開辟,他們在美洲開采了大量白銀,后來這些白銀又通過對外貿(mào)易流入中國。明清以前雖然也用銀子購買物品,但用的大都是一些碎銀子,就是比較小的銀塊。人們外出時,通常會用布將這些碎銀包裹,隨身攜帶。與此同時,人們還會攜帶一種特制的剪刀,專門用來剪銀子,在古代的各種店鋪中,都有用來稱量碎銀子的秤。
剪銀子是個技術(shù)活,對所用銀塊的體積要有一個預(yù)估,如果這個預(yù)估不準,就需要裁剪多次,十分麻煩。但古人在使用碎銀子的同時,練就出了非常準確的預(yù)估能力,就算是幾歲的孩童,也能非常準確地估量出所剪碎銀的重量,這令初到中國的外國人十分驚訝。明代時,一位來華的神父曾記載:“每個中國人做這件事情(剪銀子)時都非常熟練,如果需要二錢銀子或者五厘銀子,他們往往一次就能剪下準確的重量?!?/p>
那么,由此就產(chǎn)生出一個問題:一錠銀子是多少錢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固定,不同朝代、不同時期均有差異。銀錠的重量,有2 兩、10 兩,甚至50 兩之多。那么,一兩銀子又是多少錢呢?同“錠”這個計量單位一樣,“兩”在不同時期代表的重量也不同。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記載:“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p>
在今天,一兩是一斤的1/10,10 兩即一斤。在常用的重量單位中,其換算如下:10 兩=1 斤=0.5 千 克(公斤)=500 克。那么今天的一兩就是50 克,一斤是500 克。
在古時的所有朝代,一斤都是16 兩,古代有一個成語叫“半斤八兩”,即來源于此。如果將“兩”換算成今天所用重量單位“克”的話,不同朝代的換算結(jié)果差異很大。漢朝時一斤是200 多克,所以漢朝時一兩應(yīng)是十多克;唐朝時一斤將近600 克,那么一兩就是三十多克。所以,要搞清一兩銀子是多少錢,先要弄清這些計量單位之間的換算。
除以上所述外,要搞清一兩銀子值多少錢這個問題,還應(yīng)對古今的購買力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古代民以食為天,其他東西可以沒有,食物卻一日不可少。所以,古代常以米價作為衡量購買力的標準。今天的食物種類已經(jīng)很豐富,米價不再是衡量購買力的唯一標準,不過為了便于理解,本文中就姑且以米價作為標準來估算一下。
古代的米通常用“斗”或者“石”(dàn) 來計算,10斗=1石。需要注意的是,“斗”和“石”是體積單位,不是重量單位。今天我們買米是按重量單位的“斤”或者“千克”來計算,這一點與古時大不相同。
古人在支付時通常使用銅錢,以唐貞觀年間為例,一斗米的價格是五文錢,一文錢就是一個銅錢。除此以外,還有“一貫錢”的叫法。一貫錢就是1000 個銅錢,為了攜帶方便,用繩子把銅錢串起來,所以一貫錢又叫“一吊錢”。
古時一兩銀子通常相當于一貫錢,因此貞觀年間一兩銀子等于1000 文錢,可以買200 斗米,即20 石米。當時一石大約為今天的59 公斤,所以一兩銀子能買1180公斤米。按2021 年初米價每斤2.78 元計算,每公斤米即5.56 元,1180 公 斤 米 是6560.8 元,所以那時的一兩銀子相當于今天的6560 元左右。
不過這種估算其實并不準確,唐中期以后通貨膨脹加劇,米的價格翻倍,一斗米要十文錢,所以當時的一兩銀子只相當于今天的3280元左右。
以上的換算還是在唐朝,算是比較穩(wěn)定的了。宋朝時更亂,僅是一貫錢的數(shù)量,就有480 文、700 文、1000 文等多種規(guī)定。我們這里姑且按照一兩=600 文計算。以宋仁宗年間米價一石600 文左右計算,據(jù)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那么,宋代一石合92.5 斤,而宋代一斤相當于現(xiàn)在的640 克,因此當時一石大米的重量相當于59200 克,即59.2 公斤,同樣重量的大米在今天的價格是329.15 元。
可以看出,同樣是一兩銀子,在宋中期時的購買力相對于唐中期,幾乎縮水了十倍左右。明朝時米價比較便宜,在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兩石米,明朝時一石米的重量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95 公斤左右,按照今天的米價,明朝時一兩銀子相當于今天的1056 元左右。
在古代,哪怕是同一朝代,甚至同一皇帝在位的不同時期,米價都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這種計算方法并不準確,但可以大致看出銀兩在古時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