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谑懈蹫秤變簣@ 趙 靚
為提高教師科學設計與組織數學活動能力,園所采用一課多研的教研形式,年級組圍繞目標、材料、教師指導,結合活動中幼兒的表現行為進行觀察分析,反思活動目標與環(huán)節(jié),及時調整優(yōu)化教學策略,給予幼兒適宜的支持。
現階段,小班幼兒已具備“3以內物體點數”“3個以內物體集合的數量感知”的前經驗,年級組圍繞4的實際意義設計教學活動“瓢蟲寶寶的森林舞會”,初設目標為:感知4以內物體的數量,理解4的實際意義;學會手口一致點數4個物體,說出總數,在游戲中感受點數及按數取物的樂趣;系統(tǒng)建構數學經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讓幼兒運用感官、動手動腦進行探究,從生活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小班幼兒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為提高幼兒的專注度,年級組選擇直觀生動的瓢蟲、水滴作為操作材料。舞會情境導入,幼兒角色扮演點數不同的瓢蟲,激發(fā)參與性;根據山洞點數的范例,幼兒分組、點數、選擇進入對應數量的山洞探險,獲得對4以內物體量的初步感知;身體律動游戲,全體幼兒親歷數量的感知體驗;“取水滴”操作,根據口頭范例按數取物,鞏固并檢驗幼兒對4實際量的理解。
教學環(huán)節(jié)應圍繞教育目標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初設目標“理解4的實際意義”旨在讓幼兒理解事物之間量的抽象關系,即數量是4的瓢蟲或水滴都可以用4表示;此外4的實際意義中也涵蓋數量1~3的包含關系,但材料支持既沒有提供多種物品讓幼兒感受數量4的共性,也沒有通過改變操作材料的數量引導幼兒感知4以內數量的變化。
基于幼兒發(fā)展目標的評價是衡量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以及確定下一階段數學教學內容與進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舞會”情境下,幼兒可根據需要完成數學操作,并將操作結果與集體分享。通過對幼兒點數行為的觀察分析發(fā)現,大部分幼兒已具備手口一致點數4以內物體的能力,但仍有1/3的幼兒點數后無法及時說出總數,或無法準確拿取4個數量的物體,出現拿多或拿少時,需要教師的個別指導。
根據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結合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調整活動目標,將4的實際意義理解所涉及的“感知4以內數之間量的包含關系”設定為下一階段教學內容?;谟變簩Τ橄箨P系理解的操作性與反復性,增設“給小象戴項鏈”的投圈操作,鞏固幼兒對4的量的感知。強調言語引導、及時追問、示范性操作、小組指導優(yōu)化教師支持策略。
踐行“兒童本位”理念,考慮幼兒的興趣、已有經驗與實際需要,設計內容、目標、環(huán)節(jié),根據幼兒的行為表現,不斷動態(tài)調整活動,優(yōu)化教育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