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莆田市機關幼兒園 陳 婷
孩子從幼兒園階段升入小學一年級是人生中一段最重要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如何讓幼兒快速過渡,對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有著巨大意義。新一代兒童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接班人,未來社會要求全能人才,不僅要有聰明的頭腦,還要有強健的體魄,時刻跟隨社會發(fā)展的腳步,做出適合發(fā)展的轉變以及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幼小銜接階段正是幼兒茁壯成長時期,是幼兒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家長和老師要特別注重這個階段的幼兒個人發(fā)育狀況。發(fā)展幼兒的交際能力,能使他們學會合作,這是幼兒今后的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并多開展以角色扮演為主要方式的活動課,對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交際能力有明顯的效果。
幼兒學前教育是從幼兒過渡到小學生的學習階段,幼兒的可塑性非常好,教育的開始如有些許偏差就可能對之后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為細微之處的不同抉擇對于自身未來的人生道路都可能會產生質的改變。但是,目前的幼兒教育只關注幼兒的語言文字朗讀和書寫能力,反而忽略了培養(yǎng)幼兒的交際能力,造成幼兒缺少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影響了后期小學階段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目前的幼兒合作大多都是形式上的交際合作教育,沒有從根源上讓幼兒理解合作精神的價值。在交際實踐活動中,也只培養(yǎng)幼兒的交際技能,缺乏針對性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特別是缺少情感導入層次的合作培養(yǎng)。長此以往,幼兒在心理上會認為交際是一個單一枯燥的學習任務,反而慢慢地失去交際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沒有達到教學的效果,最后導致交際教學目的失敗。
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說:教育和生活是同一個過程,教育源自生活,教育又回歸生活,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發(fā)生作用。例如,舉辦開展“我的名字”主題活動,姓氏在中國傳承幾千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也是中國人維系血緣關系的隱性紐帶,學習和了解中國姓氏文化的過程,也是幫助幼兒認識自我的過程。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自我不斷探究摸索,開展“姓名大冒險”,從姓氏的故事——我名字有故事——姓名的用處,層層遞進,由孩子自主探索姓名的奧秘,提升了孩子的自我認知。大班的幼兒馬上要進入小學階段,名字是我們交朋友所必須了解的。孩子的姓名來源于生活,他們每天都在接觸著各自、他人的姓名。怎樣利用這張生活的名片發(fā)展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呢?我班將抓住教育這個契機點,讓幼兒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周圍小朋友名字的不同,探究中國姓名的特點及激發(fā)了解同伴的興趣;給小朋友創(chuàng)建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幼兒跨班進行姓氏的調查,進一步豐富交往經驗;引導和支持同姓的幼兒合作開展探尋姓氏的起源活動,通過協(xié)作的方式進行視頻的錄制、圖書的制作、小導游的解說等方式進行小組化語言能力的分享交流;小組孩子討論策劃實施:參觀博物館、請教有學問的學者、收集圖片、實地走訪等;畫畫、說說自己名字的故事;設計自己的名片,到結對班結識新朋友且大膽地介紹自己。同時,孩子也在自我探索、自我發(fā)現(xiàn)的道路上,收獲了無數(shù)的知識,
幼兒園時期開展角色游戲,可以讓孩子與其他的小朋友進行深入交流,在相互探討游戲角色、游戲情境中形成良好的社會人際交往能力,對幼兒未來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角色游戲對幼兒來說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大班的幼兒思維發(fā)展已經能夠滿足游戲開展需求,教師只需要為幼兒合理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采用多元化游戲方法,讓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并以引導方式培養(yǎng)幼兒具備正確的交往方式,以提升幼兒社會人際交往能力。
首先,教師在開始角色游戲教育前,應與幼兒建立平等、和諧關系,尊重幼兒的選擇,給予幼兒在游戲中選擇角色、選擇材料、選擇題材的權利,讓幼兒在自由、愉悅的游戲中健康成長。幼兒在這種民主游戲環(huán)境下,很容易釋放自己的性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其他同學積極交流。其次,教師還應為學生提供角色游戲相關材料,如服裝、道具等,以激發(fā)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如角色扮演中所需的道具,可鼓勵學生自行提供,或將廢舊材料進行二次制作,讓學生將廢舊的牛奶盒做成水杯,將塑料瓶做成漏斗等,這樣一來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制作游戲材料中相互溝通,充分發(fā)揮幼兒對物品的想象力。
幼兒園開展角色游戲是一種動態(tài)化發(fā)展過程,需要圍繞幼兒需求、興趣為重點,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方式實現(xiàn)角色游戲。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通過了解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可對該角色加強認知,在與其他通過協(xié)助合作中進行交流,從而需要教師在幼兒參與游戲過程中加強指導。首先,教師需要在幼兒開始游戲前進行觀察,合理選擇引導時機,并從中分析幼兒的行為舉動,感受幼兒對游戲角色的情感。如若幼兒對游戲或游戲伙伴十分抵觸,教師則需介入改善。其次,教師需合理選擇指導方式,通過隱性教育指導學生參與游戲,幼兒如若發(fā)生困難,則需教師幫助,以游戲角色介入到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做到自然而然的引導,不可以隨意停止游戲或打斷幼兒發(fā)揮。例如,教師在進行角色游戲“賣水果”時,賣水果的售貨員小朋友將價格弄錯,教師可以以買水果的顧客身份介入,幫助幼兒開始游戲,提升幼兒對角色的理解,確保游戲順利完成。此外,教師還需對一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幼兒加強關注,通過因材施教策略引導幼兒積極與他人交流,給予幼兒鼓勵、支持和肯定,幫助幼兒緩解內心壓力,逐漸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幼兒在開始游戲前會與其他伙伴交流人物扮演心得,但并不代表角色游戲只能通過這種方法培養(yǎng)幼兒社會人際交往能力,因為教師對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情況進行總結也十分重要。游戲總結中包括教師對幼兒表達能力、表演能力、人物理解能力的評價,這是幼兒園開展角色扮演游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幼兒教師還需要在總結幼兒表現(xiàn)情況后,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情況對現(xiàn)有游戲環(huán)節(jié)進行優(yōu)化、拓展,選擇更加新穎,更加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需求的游戲主題。幼兒園大班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反思能力,教師對幼兒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和總結,幼兒便會在自身認知體系中增添游戲經驗,促使幼兒更加積極參與到游戲活動中。
首先,教師在評價學生表現(xiàn)情況時需要著重突出交往能力、游戲人物理解能力、游戲情境應變能力等,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是否在游戲中團結友愛,在人際交往中相互尊重。同時,教師還可以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學進行鼓勵,將其作為其他同學的榜樣,以此激勵學生發(fā)展自身社會交往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表現(xiàn)一些在游戲過程中幫助他人、積極探索、扮演能力較強的學生。其次,教師需要在游戲結束后從中分析幼兒行為表現(xiàn),其中包括幼兒是否愛護環(huán)境、尊重師長、行為規(guī)矩等方面,讓幼兒明白在人際交往中應如何表現(xiàn)自己。最后,教師需要讓幼兒講出自己對游戲角色的見解,從中明確幼兒是否能夠借助角色游戲提升自身社會人際交往能力,將其作為游戲教育經驗,在日后開展角色游戲時起到參考作用,并改善一些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教師在開發(fā)大班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進程中,要能充分使用角色扮演方式的活動,以確保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能參與到活動中,讓小朋友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人際交往的快樂。把人際交往活動融入角色扮演場景,能夠充分激活孩子想與人交往的想法,同時也能意識到沖突也是人際交往的一部分。并在遇到沖突時不要害怕,學會冷靜處理,選擇適當?shù)慕鉀Q途徑,維護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
在幼小銜接時期,交際方面的能力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培訓成功的,它需要長期積累才可以,它也需要實際行動中的情感共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構建一個合作情感意境,讓幼兒親身去感受,喚醒孩子的合作意識,讓孩子體驗到個人對于團隊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fā)幼兒更好地進行合作。例如,老師布置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課后任務,讓幼兒分工完成,使得他們發(fā)揮自己的個人長處,每一個孩子都能大顯身手,在共同努力下完成課后任務,從中體驗交流合作的意思,在合作中收獲友情和成就感,孩子之間分享彼此的喜悅之情從而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老師多多創(chuàng)辦幼兒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組織、自己動手等能力,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遵守紀律、懂得分享、互助互利的良好習慣,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意義,對孩子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助力。
從幼兒園步入小學階段,幼兒形成正確認識的手段應當是加強家長和教師的溝通與聯(lián)系。第一,針對家長,當幼兒在家中的生活情況需要及時向教師匯報,使老師能夠快速了解幼兒日常生活方式。針對教師,幼兒在學校中各方面的行為表現(xiàn)都需要及時與幼兒家長取得溝通與聯(lián)系將幼兒的實際情況反饋給家長,從而能夠讓家長對幼兒在校的實際表現(xiàn)更加了解,更好地掌握幼兒學習情況。一旦幼兒心理有任何變化,家長和教師都能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了解、及時溝通,能夠在第一時間找到解決措施,將更好的教育方式給予幼兒,不斷地引導幼兒、幫助幼兒朝著正確的方向成長,只有加強家庭和學校的溝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狀況,從不同的方面來加強孩子的交際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和家長要給予幼兒更多的關注,只有這樣他們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發(fā)育,有一個健康的身心對孩子的交際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從幼兒大班的角度來說,他們沒有調解自己情緒,減輕壓力的辦法和能力,但是他們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這時候教師和家長要和幼兒多進行溝通,引導幼兒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和家長結合幼兒的想法,合理安排,轉移幼兒的注意力,借此來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
例如在幼兒園中,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情緒低下,厭學情緒嚴重,沒有積極性,這時候教師要和幼兒進行溝通,如果教師發(fā)現(xiàn)小朋友不愿意和教師談心,不愿意和教師講話該怎么辦?教師合理引導學生打開心扉,進而教師通過交流了解幼兒的想法,結合幼兒想法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來減輕幼兒的壓力。在家庭中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家長觀察到孩子對小學的生活充滿想象,進而產生低落的心情,充滿壓力,這時候家長可以和幼兒進行良好的溝通,了解幼兒的想法,對孩子在思想上及時進行疏導,之后可以詢問孩子的意見,要不要去動物園,去公園、圖書館等,或者幼兒想去做的事情,借助幼兒喜歡的事情,來轉移孩子的主要注意力,變相地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
在孩子幼兒園大班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培養(yǎng)孩子的優(yōu)秀交際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認真觀察的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來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幼兒園的教育要圍繞多聽、多看、多感受的核心詞來展開。通過幼兒園的環(huán)境來段來鍛煉孩子的觀察能力,拿籃球來舉例,球類是圓形的,球類運動是開放性強的運動,孩子可以在把玩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籃球的形狀、運動軌跡等,進而達到提高記憶力、觀察力的目標。拓展孩子的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畫畫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通過在畫紙上隨意的繪畫和上色,對表達自己的想法,鍛煉孩子的開拓性思維,有著很大的幫助。只有培養(yǎng)好孩子良好的習慣,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交際能力,因為只有孩子有了良好的習慣,才能更加全面地提升孩子的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時期的教育既有素質教育,又要培養(yǎng)幼兒建立個人學習習慣,為小學學習做準備。所以幼兒園老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個人成長狀況,從方方面面滲透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合作精神的養(yǎng)成。還要掌握學生的情感變化,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影響幼兒不斷地探索新世界,漸漸地感受到合作帶來的成就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可以主動去交流,慢慢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幼兒樹立起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為之后小學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