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智堅 董德華
(德慶縣官圩中學,廣東肇慶 526000)
信息技術融合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與學科進行有機融合,使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及教學過程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信息技術融合教學涉及教育思想更新和教學理念轉換等更深層次的問題。筆者曾參與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下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的學科融合課題研究,下面將就如何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和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傳統(tǒng)的八年級數(shù)學課堂,側重于知識梳理和典型例題講解,課容量大,比較枯燥,學生課堂接受程度不高,課后的教學效果評價較弱,對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不夠重視。具體表現(xiàn)為:(1)在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環(huán)節(jié),經常會忽視學生的學情分析,對學生動手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有所欠缺;(2)在課堂授課階段,多以師生答問互動為主,較少應用信息技術軟件及網絡平臺,未能實現(xiàn)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實時互動,基礎好的學生傾向于通過自主學習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而基礎差的學困生則更希望進行合作探究;(3)在課后鞏固階段,多以統(tǒng)一習題為主,未能實現(xiàn)作業(yè)分層和個性化輔導。
信息技術融合教學可以有效革新傳統(tǒng)課堂,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當前的信息技術融合教學存在以下問題:(1)相當一部分教師只會在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希沃白板等網絡教學平臺上簡單地上傳教案或者課件,但其中基于云計算、大數(shù)據等技術的其他教學功能卻未能有效地利用;(2)大部分教師不會使用問卷星、金山文檔等微信小程序,學生課前的預習、課后練習情況沒能及時、全面、有效地反饋,學生學情分析做得比較粗糙;(3)很多教師只是將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作為師生教學互動的平臺,而忽略了家長的參與,教師、學生、家長三方交流互動頻率不高。
以上問題固然有問卷星、金山文檔等微信小程序或者是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本身功能還不夠完善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還是部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較低,對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的各項功能不夠熟悉。
首先,提升教師、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教師和學生沒有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是不能用好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希沃白板等網絡教學平臺以及問卷星、金山文檔等微信小程序等信息技術教學工具的。因此,必須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提升廣大師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水平,使信息技術融合教學能順利開展。
其次,做好學生的學情分析。在教學任務的安排上,要做好學情分析,組織教學內容不能超出學生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在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應用通”平臺的主題討論板塊,向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并設置問題,學生則在開放環(huán)境下自主分小組制定解決方案。教師還可以在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應用通”平臺學情板塊分析班級學生的學情,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或者適時調整教學。此外,教師還可利用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應用通”平臺的班空間板塊設定學科內容主題,上傳“優(yōu)課”等教學資源,指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活動,學生則通過班空間板塊提交作業(yè),及時反饋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最后,開展線上和線下學習相結合。利用希沃白板、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等網絡教學平臺,以及問卷星、金山文檔等微信小程序,開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
在信息技術融合環(huán)境下,筆者借助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問卷星和金山文檔微信小程序等平臺,探索初中數(shù)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教學組織形式,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軸對稱”課程為例進行教學實踐分析。
集中組織八年級學生和數(shù)學任課教師進行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金山文檔和問卷星等微信小程序的使用方法培訓,使他們掌握上述信息技術平臺的使用方法,為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根據“軸對稱”的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做好學情分析,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首先,教師可利用問卷星、金山文檔等微信小程序,推送軸對稱相關的課前練習,及時了解學生的學情,并分析各班級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其次,在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的“作業(yè)”平臺布置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并鼓勵生生之間互相交流評價作業(yè)。
在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里面,利用“班級空間——班級小組”板塊,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然后向學生提供有關“軸對稱”的優(yōu)課資源,督促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協(xié)作完成“軸對稱”這個知識專題的學習。通過學生協(xié)作完成作業(yè)任務,實現(xiàn)了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這種新穎的形式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
學生在學習進度和完成作業(yè)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很快掌握知識點,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班級測試”板塊向他們推送一些難度較高的習題,讓他們自己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對于基礎水平一般的學生,則推送一些難度相對較低的習題,教師及時在學習空間里進行答疑。因為實現(xiàn)了分層次的學習形式,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得到了滿足,因而都得到了相應的提升,師生對此反應良好。
筆者對八年級兩個班級的“軸對稱”課程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比較研究,實驗班運用了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和問卷星、金山文檔等微信小程序開展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學科融合教學實踐,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兩個班級采用粵教翔云網絡學習空間校級測試的方式進行評價,實驗班及格率為57.3%,優(yōu)良率為13.7%,對照班及格率為42.6%,優(yōu)良率為7.1%。這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信息技術融合環(huán)境下初中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的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的有效性,對于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方式不但能創(chuàng)設形象、直觀、具體化的教學情境,而且能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這對于初中數(shù)學學科來說,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絡學習空間有效地革新了傳統(tǒng)的數(shù)學課堂,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教與學合作模式。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使得學生表達溝通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為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