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高考作文是學生綜合素質的一次考查,而素材的運用對于作文的質量至關重要。然而,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很多考生在選擇作文素材時存在一些誤區(qū),這不僅影響了作文的質量,更可能導致低分。下面將分析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運用的誤區(qū),并提出相應的規(guī)避策略。
誤區(qū)一:只顧堆砌素材,不顧分析說理。
有些同學積累并掌握了一定量的素材之后,想方設法在一篇文章中盡量多用,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顧題目材料,也不管文章中心,僅靠羅列堆砌材料來湊足篇幅,例證缺乏典型意義和代表性,它所證明的論點必然軟弱無力。這樣的素材,即使堆砌再多,也只是一群“烏合之眾”,不能充分說明問題。素材繁雜臃腫,導致文章不倫不類。如下面的文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李時珍幾乎走遍了當時大半個中國,觀察各種草藥,才寫出了《本草綱目》;竺可楨從事氣象工作以來,每天親自到室外觀測氣候,這些數據成了他研究的基礎;李四光帶領學生在太行山、九華山等地考察,證明了我國存在第四紀冰川;梁啟超“敢將日月再丈量”,針砭時弊,變法維新;黃文秀踏遍山野每寸土,讓致富之花開遍窮鄉(xiāng)僻壤;袁隆平畢生追求“禾下乘涼夢”,研制雜交水稻造福蒼生。楊振寧把自己的一生,寫在了中國科技進步的注腳里,寫在了功在世界、心懷家國的雋永篇章里。顧誦芬在“一張白紙”的背景下,領導團隊接連攻克了抖振、跨音速機體振動、發(fā)動機頻繁停車、機體溫度過高等技術難題,為殲8最終設計定型做出了突出貢獻。彭士祿投入核電站的研究和創(chuàng)建工作,為大亞灣以及秦山核電站建設做出貢獻。時代風云變幻莫測,縱使腳下荊棘遍地,我們也要腳踏實地,躬身實踐,才能摘得玫瑰,聞得馨香。
——2023年高考天津考生《我行故我在,青年須起行》
上面語段用了很多素材,有李時珍、竺可楨、李四光、梁啟超、黃文秀、袁隆平、楊振寧、顧誦芬、彭士祿等,材料不可謂不豐富,但都是蜻蜓點水,給人以生硬堆砌的感覺,絲毫沒有具有針對性的分析說理。李時珍、竺可楨、李四光三個事例似乎證明“學以致用”,梁啟超、黃文秀、袁隆平三個事例似乎證明“進取奉獻”,楊振寧、顧誦芬、彭士祿三個事例似乎證明“家國情懷”,這些例子龐雜無序,不能證明中心論點。
規(guī)避策略:運用素材注意“三要”。首先要典型。所謂“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切合主旨要求。不但是客觀的、真實的,而且必須是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質的。其次,運用素材要“一致”。論據與論點“一致”,指的是文章所運用的材料能證明論點。如果材料與論點不一致,論據即使確鑿,也無濟于事。此外,要分析。要在圍繞論點擺出論據后,圍繞論點對論據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分析它與論點之間有什么關系,千萬不能只擺事實不講道理。
誤區(qū)二:只是羅列現象,沒有深入本質。
在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所用素材,是生活中的所聞、所見、所感,是真實的,但卻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不能很好地為主題服務,貌合神離,似是而非。有些文章看似洋洋灑灑,卻套路式、標簽式呈現,不能契合文章的中心,如同一枚葉子,表面完整,卻干枯無色,沒有鮮活的生機。如下面的文段:
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fā)展備受矚目?!疤煅邸蓖呛樱膀札垺碧缴詈?,“高鐵”馳神州、“ 5G ”聯(lián)天下……“嫦娥”攬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國足跡不斷在星際拓展;“慧眼”成功觀測黑洞爆發(fā),“悟空”獲取宇宙射線能譜精細結構,中國發(fā)現不斷加深著對時空的認知。不久前,C919國產大飛機圓滿完成首個商飛,在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了第四次出艙活動,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6名航天員在我國空間站勝利會師。放眼神州大地,“中國芯”“智能造”“未來車”“數據港”等硬核技術加快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按下了“快進鍵”。
——2023年高考浙江考生《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力量》
上述文字肯定是當今時代我國的真實素材,但這樣的素材不見得就典型,不見得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因為它不能很好地為主題服務,更不能把落點放在“講好中國故事”上面,從而切入“故事”的內核,探求故事的意蘊,讀起來給人的感覺是貌合神離,似是而非。
規(guī)避策略:選用素材時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聯(lián)系。面對紛繁復雜的素材,要多追問幾個“為什么”,力爭能夠以小見大,能夠“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舉一反三,才能觸及本質,緊扣主題。
誤區(qū)三:全盤照搬照抄,不加濃縮提煉。
有些同學將手中所掌握的素材不加區(qū)分,不加選擇、提煉,原樣照搬到自己的文章中,這樣的結果是材料蕪雜、粗糙,臃腫不堪,遮掩了關鍵信息的表達。有些同學圖省事,不動腦筋,照搬照抄作文材料,或者是干脆將平時見到過的作文素材直接放到新的文章來,又或者把自己平時寫過的文章,不論是否與考試話題相切合,一概“拿來主義”。如下面的文段:
張桂梅祖籍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74年跟隨姐姐從東北來到云南支邊,后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qū)華坪縣任教。了解到當地女生失學情況嚴重,張桂梅萌生了一個想法:籌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朔刂乩щy,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終于在2008年9月開學。2020年,華坪女高有159名學生參加高考,其中150人達到本科線,本科上線率94.3%。建校至今,已經有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上大學。她探索形成“黨建統(tǒng)領教學、革命傳統(tǒng)立校、紅色文化育人”特色教學模式,用紅色基因樹人鑄魂。拖著病體忘我工作,持續(xù)12年家訪超過1600戶,行程11萬余公里。但張桂梅的身體每況愈下,患上了肺氣腫、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10余種疾病。有人說,張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軀是自己的以外,什么都沒有。她卻笑著說:“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里面有黨、有國家、有人民、有學校、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我什么都有!”
——2023年高考江蘇考生《故事的力量》
張桂梅的故事肯定感人,也肯定有力量。但這種故事和力量需要概括與提煉,并且要進行形象化的呈現。上述文段最大的問題就是將自己所掌握的有關張桂梅的素材原原本本照搬到自己的作文中,沒有經過認真的選擇和提煉,也沒有緊扣中心論點展開闡述,這樣的結果是,在繁雜的敘述中遮掩了關鍵信息的表達,使得主旨的呈現不清晰、不集中。
規(guī)避策略:寫作時,選好材料之后,應該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和提高表達力的需要進行巧妙剪裁。具體地講,就是對準備要用的材料,不能將其作為文章的素材照搬照抄,而應該加以濃縮或概括,進行適當的加工和提煉。同時,要切準角度,保持素材與主題觀點一致,使得素材運用時更有針對性。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