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湯飛平(株洲市教科院語文教研員)
湖南新華書店集團推出湖南書香校園閱讀工程整體解決方案,與湖南省內(nèi)相關(guān)出版社聯(lián)合編纂“四維閱讀”叢書,鑄湖湘閱讀大觀。
《朝花夕拾》是該叢書的第一本。將其作為推薦給初中學(xué)生閱讀的第一部名著,有其特殊意義。其中之一,便是引導(dǎo)少年通過閱讀魯迅,走近魯迅,親近魯迅。
本期,我們繼續(xù)和株洲市教科院語文教研員湯飛平一起品讀《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帶我們走近了不同年齡階段的魯迅:天真、頑皮的童年魯迅;經(jīng)歷了家境衰落,充滿煩惱和無奈的少年魯迅;深沉、冷峻,敢于批判和自省的成年魯迅。
《朝花夕拾》的每一篇中都有兩個“我”,那時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這是很多回憶性散文的共同特點,我們稱之為“雙重視角”。
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朝花夕拾》不同時空里的兩個“我”,感受雙重視角敘述的獨特魅力。
我們在課堂上精讀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鞍俨輬@”和“三味書屋”里的“小魯迅”,給大家什么印象呢?貪玩、活潑、天真好奇、喜歡動植物、愛聽神話傳說……而寫這篇文章時的“大魯迅”,他是帶著怎樣的情感來回憶和寫作的呢?
閱讀魯迅的作品,我們特別要關(guān)注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比如,這篇文章的開頭、結(jié)尾段: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F(xiàn)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jīng)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我是畫畫兒……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從加點的字,我們能讀到“那時”和“現(xiàn)在”兩個不同的時空。畫線句讓我們感受到寫這篇文章時的“大魯迅”是帶著溫情的懷念和不舍來回憶的,回憶中還有一些“再也回不去”的憂傷和“早已經(jīng)沒有了”的失落和感慨。他似乎在回望過往的同時也在和過往深情告別。
留意一下《朝花夕拾》其他各篇的開頭、結(jié)尾,尤其是結(jié)尾部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每一篇中,除了回憶中“那時的我”,還有一個“現(xiàn)在的我”——或顯或隱的創(chuàng)作時的“大魯迅”。比如: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jīng)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阿長與〈山海經(jīng)〉》
直到現(xiàn)在,別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跡了,只有背誦《鑒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
——《五猖會》
我現(xiàn)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于父親的最大的錯處。
——《父親的病》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
創(chuàng)作時的“大魯迅”在回憶這些故人舊事時,情感是豐富而復(fù)雜的。
雙重視角能體現(xiàn)出“我”在不同時期對事件的不同看法或?qū)κ录煌潭鹊恼J識,它們之間的對比常常是成熟與幼稚、了解事情真相與被蒙在鼓里之間的對比。
比如,讀《二十四孝圖》里“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的故事,“那時的我”(小魯迅)特別反感甚至感到恐懼:
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頁,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不但自己不敢再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
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xiàn),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fā)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
然而,“現(xiàn)在想起來,實在很覺得傻氣。這是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在“現(xiàn)在的我”(大魯迅)看來,封建孝文化是虛偽、愚昧、殘酷的,回憶起當年的經(jīng)歷和體驗,“現(xiàn)在的我”對此進行了尖銳的譏諷和批評。
又如,對阿長,兩個“我”,情感態(tài)度是復(fù)雜的,也是有變化的?!靶◆斞浮睍驗殚L媽媽各種粗俗的行為(喜歡切切察察、睡覺擺成“大”字等)及謀害了隱鼠,心生討厭和怨恨;會在長媽媽喂“我”吃福橘時,認為這是元旦“辟頭的磨難”;會在長媽媽給我講“長毛”的故事時,以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對她產(chǎn)生“空前的敬意”。
但在我們讀來,長媽媽并不討厭,只是顯得可笑甚至有些可愛。為什么呢?因為,討厭、不耐煩都是“小魯迅”的真實感受,比如:“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jīng)烤得那么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钡貞浧疬@些往事的成年魯迅在寫作時的情感卻是復(fù)雜的。他重新審視過去的人和事,思想和情感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這時候他心目中的長媽媽是率真、可愛的。
尤其在回想起長媽媽送給我的《山海經(jīng)》時,年長的魯迅便不再躲在小時候的魯迅的身后,他開始走出來,表達對長媽媽的感激、敬佩(“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保?,表達深沉的懷念與祝愿,甚至還有歉意(文末兩段)。
這種雙重視角的對比有助于表現(xiàn)作者的成長變化,突出時代變遷中作者的深沉情思。
在閱讀中,同學(xué)們有沒有感受到這種對比和變化呢?
探究的時候,我們不妨參照下面的示例,嘗試關(guān)聯(lián)閱讀。這樣既能“看見”魯迅的成長和變化,也能讓交錯著的“現(xiàn)實”與“過往”兩個世界清晰起來。
示例:
事件 衍太太散布流言,說我偷了家里的東西變賣出處 《瑣記》過去的感受或認識覺得有如掉在冷水里。連自己也仿佛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愛撫現(xiàn)在的情感或認識倘是現(xiàn)在,只要有地方發(fā)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貍尾巴來
衍太太散布流言,說“我”偷了家里的東西變賣。少年的魯迅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流言的傷害和恐懼,但只能隱忍,無處申辯。倘是中年的魯迅,面對流言會旗幟鮮明地選擇回擊和揭露。
《朝花夕拾》里多次提到所謂“流言”,以及自己對流言的憎惡。魯迅在《華蓋集·并非閑話(三)》中寫道:“我一生中,給我大的損害的并非書賈,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幟鮮明的小人;乃是所謂流言?!庇謱懙溃毫餮允恰靶箢惖奈淦?,鬼蜮的手段”,“只配當作狗屁”。
“衍太太”就是傷害少年魯迅的“流言家”,由此,我們似乎更能理解魯迅為什么會如此憎惡流言、憎恨流言家。
有位作家說過,“刪除昨日的任何瞬間我都不能成為現(xiàn)在的自己”。將魯迅的過往經(jīng)歷和體驗與他現(xiàn)在的認識和行為關(guān)聯(lián)起來,我們便能引導(dǎo)學(xué)生真切感受到“過去”對“現(xiàn)在”,對人生成長的意義。
敘述的雙重視角,讓我們在讀《朝花夕拾》時,既能通過重提的故人舊事,走近“過去”的魯迅和他的生活,也可以通過“夕拾”時的情感和思考,了解“創(chuàng)作”時的魯迅和他的心境。
“夕拾”“朝花”可算是魯迅對過往成長經(jīng)歷的一次深情而理性的回望與告別。我們也從中認識了一個真實、柔情的魯迅,一個深刻、理性的魯迅。
正如《小引》中所說:“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在讀《朝花夕拾》的時候,我們明顯地感覺到魯迅一方面在真切自然地回顧過去的事,一方面好像又在回憶中不斷穿插當下的事件和思考。
所以說,魯迅重提的是個人成長的舊事,同時也是關(guān)乎傳統(tǒng)的、人性的、教育的大事,關(guān)乎民族、國家、歷史的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