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祥
(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中學,江蘇 新沂 221421)
近些年來,思維導圖被廣泛運用于其他各個學科教學中,但很少被運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這與人們對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認識有很大關系。很多人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無非就是講一些空洞的道理,讓學生讀讀背背記記就行了,不需要思維的滲透。這完全是對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錯誤認識。其實,道德與法治課程蘊藏著很多的專業(yè)術語與邏輯性較強的知識,并且與初中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感,這就使很多學生在學習時面臨不少困惑。如果能夠將思維導圖恰當地運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就能夠減少學生不少的困惑,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組織、運用思維導圖就是將思維運用于教學中,用思維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通過畫圖或列表等方式,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一目了然。運用思維導圖,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積極意義。
思維導圖是屬于具有條理性、色彩性等特征的教學工具,所以它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實現(xiàn)思維導入,進而推動教學工作的優(yōu)化發(fā)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有條理的歸納和鮮艷的色彩,制作思維導圖引起學生的關注與思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學習《權力與義務的關系》這一課,有些學生就是搞不清“權利”和“義務”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但教師如果用下面的思維導圖來顯示“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邏輯關系,并用不同的顏色標注關鍵的詞語,學生看了之后,就能夠對“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了,他們在處理具體事務時,也不會再過分地強調自己的“權利”而閉口不談自己的“義務”了。這樣學習,就能夠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應該說,喜愛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學生并不多。但教師在教學中,在多舉生活中例子的同時,恰當地運用思維導圖,就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維導圖能夠將一些零散的知識匯總、歸納在一起,并使這些知識具有條理性、邏輯性。尤其是一些零散的道德方面的內容知識,教師在講解時經常是以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和典型案例呈現(xiàn)的,但是學生學習時卻很難將其匯總為具有理論性的知識,并且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義。思維導圖的運用,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并加深對這些知識及知識之間內在關系的理解。
如學習《行為與后果的關系》這一課,由于初中學生生理和心理都還沒有完全成熟,他們并搞不清“行為”與“后果”之間的必然關系,所以有時做事莽撞,帶來嚴重的后果??戳讼旅孢@個思維導圖后,他們就能夠搞清“行為”與“后果”之間的必須關系了,做事情也就會“三思而后行”了,不至于再做出后悔莫及的事。
初中生在小學時對道德方面的知識了解多一些,所以對初中教材中的道德方面的內容也相對容易理解。但初中生在小學時對法治知識是一無了解的,而法治知識又相對較難,專業(yè)術語比較多,內容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法治方面內容時,要盡可能地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術語,理清相關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有部分學生即使看了思維導圖,也未必就能理清相關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所以,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時,最好給學生作恰當的解釋。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搞“滿堂灌”比較多。有的教師就是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就是要靠教師講,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看嗎?學生自己看,能看懂嗎?殊不知,教師搞單一的知識輸入,根本達不到教學的效果,更無法提高教學質量。
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運用比較多的是死記硬背的方式,很多概念、專有名詞等,都是靠學生通過記憶來完成學習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比較特殊,既涉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道德品質內容,如八上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中的“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等,學生雖然掌握了這些內容,但在生活中做不到“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見到老人摔倒了不敢去扶,在別人正講話時亂插話,借人東西不能及時歸還,那我們就不能說教師對《社會生活講道德》這一課教得好、學生學得好。恰恰相反,這正是教師教學失敗的例子。
應該說,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既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又要讓學生在生活中“行”出來。如果學生雖然掌握了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但在實際生活中根本就做不到,甚至“明知故犯”,那道德與法治知識掌握得再好,也是毫無意義的。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又涉及到專業(yè)的法律常識,如八下的憲法專冊,可謂生活性與專業(yè)性并存,學生不好把握,有的專業(yè)性的內容理解不了。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借助思維導圖,就能夠比較輕松地幫助學生理清教學內容,并實現(xiàn)思維的導入,從而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還有其他一些作用和意義。上面只是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幫助教師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三個方面作了簡單的分析。應該說,教師只要恰當地運用了,就能夠達到上面所分析的三個方面的目的。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并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加以運用,不求一刀切,更不能生搬硬套。
將思維導圖運用于課前的預習工作,是對《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的實踐。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關于微課、翻轉課堂等的出現(xiàn),很多教師愿意將一些視頻、學案等提前發(fā)送給學生,要求學生進行自主預習。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面臨一系列的困擾。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教材文字量大,且內容相當分散,通常會用生活中的例子去解釋道理。如此,對于學生而言,一方面難以充分地把握重點;另一方面,難以閱讀如此大量的文字,去記住大量的道德品質、專業(yè)法律的概念等。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地利用思維導圖,將知識以體系的形式,通過鮮明的色彩、清晰的架構,條理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就能夠很好地完成預習任務,進而推動教學工作的發(fā)展。總之,在課前預習過程中,思維導圖的運用能夠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如學習八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教師發(fā)給學生的學案中要體現(xiàn)這一課分為兩個板塊:一是“維護秩序”,二是“遵守規(guī)則”。這兩個板塊似乎是并列關系,其實是條件關系,因為“維護秩序”靠的是“規(guī)則”。在“維護秩序”這一板塊,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社會生活有秩序”,二是“維護秩序靠規(guī)則”,二者自然也是條件關系;在“遵守規(guī)則”這一板塊,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自由與規(guī)則不可分”,二是“自覺遵守規(guī)則”,三是“維護與改進規(guī)則”,這三者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學生如果理解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就正確地把握了這一課的內容。如果把這些關系畫成圖,就是思維導圖。
當然,將思維導圖融入學生的預習案中,教師要把握好分寸,不能一古腦兒地全部交給學生。一古腦兒地全部交給學生,學生在上課時就有可能不再認真聽講了,不再參加小組內的討論、交流了。學生對新授內容也就失去了興趣,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將教學內容一古腦兒地放在預習案的思維導圖中,也會使學生預習內容和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相重疊,浪費了寶貴的“教”和“學”的時間。教師事先發(fā)給學生的思維導圖,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有效預習,并能夠提出疑問,留上課時認真聽教師講解,并積極參加小組內的討論、交流。另外,學生的預習案中的內容太多,也會加大學生課外作業(yè)的負擔,這不符合目前提出的“雙減”政策。
將思維導圖運用于課堂整理工作,能夠極大地提升課堂效率,實現(xiàn)教學的突破。在組織教學中,道德與法治中很多知識點是零散的,分散在課程不同階段,尤其是當教師以情境、案例等方式進行課程教學時,學生是很難抓到重點的,這樣就常常會出現(xiàn)學生雖然認真參與課程全程學習了,但是最終落實到作業(yè)和教學抽測中,卻很難用專業(yè)的、邏輯性強的語言去總結、梳理知識點的狀況。
如關于“寬容”這個話題,分散于初中六本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學生很難準確地把握“寬容”的內涵和外延。教師如果將思維導圖運用到課堂中,就能夠及時地將有關“寬容”的知識點進行填充與梳理。這樣做,不僅能夠使學生快速地整理知識,還能夠減輕教師的板書量?,F(xiàn)代新媒體教學的運用,能夠極大地減輕教師的板書量,也能夠更為快速地將思維導圖填充好,以便學生學習與觀察。將思維導圖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整理中,能夠切實地推進教學工作,促成教學工作的發(fā)展與完善。
將思維導圖運用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整理工作,并不等于說教師只要把思維導圖交給學生去完成就行了。事實上,對有些重點內容,教師該講的還得講,該板書的還得板書。那種將思維導圖萬能化的做法是使不得的。另外,對學生將要完成的思維導圖,在學生完成之前,教師該點撥的一定要點撥到位;在學生完成之后,教師一定要點評到位。
將思維導圖運用于課后復習工作,能夠便捷課后復習環(huán)節(jié)。課后復習,通常是學生與教師較為困擾的環(huán)節(jié),由于大量理論知識需要進行記憶與積累,各個單元需要進行串聯(lián)與交互,很多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整理。盡管復習效率與個人學習習慣有極大關系,但是當教師以思維導圖作為引導,帶領學生有意識地整理知識點、梳理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就能夠促使學生的復習環(huán)節(jié)變得條理清晰,更為便捷高效地展開復習工作。復習環(huán)節(jié)也不再是局限于某一節(jié)課的內容,而是更多地關注到不同單元的統(tǒng)一與聯(lián)系。在一些練習題目的解答中,在思維導圖背景下,教師不再需要一字一句地引導學生去記憶答案或者是尋找知識點,而是將運用到的知識邏輯告知學生即可。教師這樣組織復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xiàn)發(fā)展,提高復習效率,從而也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并且能夠為全面推動日常教學與組織發(fā)展工作,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如復習八上第一課《走進社會生活》,就可以把這課的內容繪制成如下的思維導圖: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這樣的思維導圖要靈活地運用。這么大的文字量和空間,教師要通過板書繪制是不可能的,教師只能通過多媒體來呈現(xiàn)。通過多媒體來呈現(xiàn),教師不要把這個思維導圖一古腦兒地全部呈現(xiàn)出來,而要一步一步地呈現(xiàn),有些內容是需要學生先完成再呈現(xiàn)的。應該說,這個思維導圖就是《走進社會生活》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只有這一課完全結束了,這個思維導圖才能完全地呈現(xiàn)出來。這個思維導圖是教師教案的濃縮。
在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于課程內容的講解與分析,教師如果充分利用思維導圖,就能夠便捷教育發(fā)展,推動教學完成,最終實現(xiàn)尊重學生思維發(fā)展、促成學生全面成長,并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