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嫻 薛曉飛*
中國有著悠久的造園史,歷史名園可謂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中國現(xiàn)存的古代園林多始建于明清時期,其中相當一部分曾受到損毀,后經(jīng)修繕或重建。而園林的歷史面貌,也是中國古典園林發(fā)展脈絡(lu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今人關(guān)注和研究。近年來,對傳統(tǒng)園林的復原研究越發(fā)受到國內(nèi)學者重視。除位于北方的圓明園、避暑山莊等皇家園林外,江南私家園林也是當代學者復原研究工作的重點之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批消失在公眾視野的地方名園逐漸成為明清江南私家園林復原研究的對象,例如南京隨園[1-2]、東園[3],無錫寄暢園[4],揚州喬氏東園[5]、棣園[6],太倉樂郊園[7]、弇山園[8],常州意園[9]等。學者以散軼于古籍、歌賦和繪畫等文獻中的記載為復原依據(jù),重構(gòu)無遺跡可尋的歷史園林[10],對這些園林進行了平面布局復原、造園意匠分析等研究。
常州號稱“八邑名都”“中吳要府”[11],自吳王余祭封季札于此以來,常州文化已延續(xù)2 500余年。明清兩代,江南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高速發(fā)展,士商造園成風。常州涌現(xiàn)了大批文人私家園林,散布于城郊內(nèi)外的園林多達40余座[12]。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guān)于常州傳統(tǒng)園林的研究相繼開展。學者們圍繞常州古代園林的興造規(guī)模、歷史變遷、園林類型、造園特點和興衰原因等話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約園是常州現(xiàn)存的4座私家園林中面積最大者,是常州地區(qū)重要的文人私家園林。其園林部分山水格局保存較為完整,其余園林要素與晚清時差距較大。有關(guān)約園主人趙起及清代趙氏家族,國內(nèi)學者主要從家族源流、社會關(guān)系、重大事件、文學作品等角度進行了研究,并對史料中趙氏家庭成員描寫園居生活的詩詞有所解析[13-15]。目前從園林角度對于約園的研究主要是將約園作為常州文人私家園林的典型個例,陳述約園的建造始末,約園十二峰、二十四景聞名江南的原因,以佐證常州古典園林的地方特色和藝術(shù)價值。
現(xiàn)階段國內(nèi)學者針對約園復原研究所涵蓋的時間范圍跨度較大,且對其各時期園林景象的描述較為雜糅。主要成果收錄在常州當?shù)貙W者的著作中:邵志強等于《常州古園林》一書中,對約園沿革、園主身份、造園意圖分別加以介紹,總結(jié)約園分區(qū)后以重點建筑“米拜亭”為起點按《約園圖跋》這一園記中記述的游覽路線解讀各景點。同時,從名家品評的角度對其造園藝術(shù)以及園內(nèi)峰石之奇加以賞析[16];在此基礎(chǔ)上,薛煥炳《常州名園錄》則進一步收集整理史料,對約園前身、趙起購園細節(jié)等方面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考證,以《約園圖》(圖1)為主要材料概覽了全園景致[17];另外,薛煥炳在《中吳遺珠》一書《約園二十四景》篇對趙起所作二十四景景詞加以解讀,分析想象各景點面貌[18]。以上著作為約園復原研究提供了扎實的基礎(chǔ)信息,極具啟發(fā)和借鑒意義。邵、薛二位學者總體上對約園分區(qū)和布局的理解基本一致,但在細節(jié)部分有一定差異。二者約園研究的存疑之處:其一體現(xiàn)在對約園的復原雜糅了其不同時期的面貌,如《常州古園林》中提到“瑤島”上所筑的歇山頂方亭實際為新中國成立后重修;其二則體現(xiàn)在對部分景點的位置描述相互矛盾,如邵志強等認為“米拜亭”為園東南角一亭,而薛煥炳則認為“米拜亭”位于鞓紅新館前的牡丹園內(nèi)。受專業(yè)視角不同和資料不足的限制,二位學者對約園復原研究仍停留于繪畫資料的展示以及文字總結(jié)的階段,未能深入分析各主要景物和園林要素的空間布局關(guān)系并形成圖紙。
圖1 趙起曾孫趙景崇繪《約園圖》[16]Painting of Yue Garden, painted by Zhao Jingchong,great-grandson of Zhao Qi [16]
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羅星海通過對新舊圖文的研究,以《約園詞稿》《約園圖》為藍本,將研究的時間范圍和對象縮小至清代趙氏約園,考證推導了趙起約園“二十四景”空間關(guān)系并繪制復原平面猜想圖,并由此拓展延伸,從“約園二十四景”的角度對清代趙氏約園的布局特征和理景邏輯進行了總結(jié)[19]。
羅星海對約園的復原使約園研究進入個體案例研究的新階段,但相比于對常州其他現(xiàn)存私家園林如近園、意園的研究,以約園為獨立研究對象的研究數(shù)量和深度遠不可企及,尚有深入研究的空間。目前,約園已被納入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更新計劃,這對于約園的研究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
本研究嘗試進一步聚焦于約園肇成階段,即最能體現(xiàn)首任園主趙起造園設(shè)計思想的初始時期,具體以約園建成至被太平軍損毀前(1846—1860年)為時間節(jié)點,以趙起在世時所居約園(下文稱“趙起約園”而非“清代趙氏約園”)為研究對象,采用圖像學、文字推演等方法,細化討論約園構(gòu)園初期空間布局的平面復原。
基于對可獲得史料的整理考證以及對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整合辨析,筆者在羅星海復原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新的補充材料對景點考證推敲后,繪制了不同版本的趙起約園平面布局示意圖,并結(jié)合園圖、園記、專家口述材料補充了對趙起約園主要出入口位置的推測。筆者所繪復原平面修正了平面尺度,對前人研究的矛盾、證據(jù)不足之處展開了討論,并對短堤、環(huán)橋、書齋、藥圃等景點在園中的位置提出了不同的推測。在山石方面,筆者摘錄“約園十二峰”詞進行了考析,補充了對約園十二峰落位的研究;在理水方面,筆者由宏觀至微觀出發(fā),分析了約園外部水系并推測了約園引水入園的方式,使約園內(nèi)外水網(wǎng)成為整體。以此為基石,筆者深入探究了趙起約園的布局與營造特色,重點關(guān)注掇山置石與理水技藝,總結(jié)了趙起約園在山水方面的造園特點。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補充約園研究的空缺,為其保護和展示提供基礎(chǔ)。
約園位于清代常州府城中右?guī)糯逑铮▓D2),原占地19.6畝(約1.3 hm2)。園主趙起(1794—1860)字于岡,號約園,為清代探花趙翼孫,晚清詞人、文史學家。
據(jù)地方志記載,約園本為明代鹿苑隙地,后為尼姑庵[20];鹿苑之名的由來又或與清初陸氏別業(yè)相關(guān)[21]。清乾?。?736—1786)年間,江西巡撫謝旻購得鹿苑廢址構(gòu)建別業(yè),邑人俗稱謝園①,即約園前身。趙翼母親謝錦蘊為謝氏后人謝聘之女,謝園即趙起舅家。戊寅年(1818年)冬趙起曾在謝園租住,但可惜庚辰年(1820年)因主人用火不戒,林泉化為灰燼。趙起的仕途不盡順利,他考中舉人時年事已高,會試落第后無意進取,轉(zhuǎn)而希望將自己的經(jīng)世之志用于鄉(xiāng)里,后以萬串錢購得謝氏廢園,在園內(nèi)擬疊山石,“葺而新之”,“里居養(yǎng)母不求仕進”②。據(jù)趙起《高陽臺》詞序“丙午(1846年)冬,為老母八十壽,約園稍事修筑,經(jīng)歲始就,蔚然可觀”,可知約園購于1845年,建成于1846年。約園建成后,有竹木亭榭、山石池臺之勝[22],盛極一時,是常州乃至江南清代造園全盛發(fā)展的寫照。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常州,趙起率團練對抗至城陷,與家眷投園池中慷慨赴死,約園亭臺堂榭在兵災(zāi)中化為廢墟。
約園后續(xù)沿革非本研究重點,且于羅星海研究中有詳細考據(jù)[19],故不再贅述。今約園為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后花園,山水關(guān)系尚存,亭臺建筑均為新中國成立后復建。
對趙起約園布局復原起指導作用的資料有趙氏家族的一手文獻、清代常州地方志、邑人文學作品、近現(xiàn)代圖像類資料(圖3、4)和口述資料等。其中趙氏家族的相關(guān)研究材料,包括園主趙起文集《約園詞稿》卷一《幽居篇》《武進西蓋趙氏宗譜》,以及光緒(1871—1908)年間趙起曾孫趙景崇所繪《約園圖》等。
圖3 約園現(xiàn)狀照片Photographs of current Yue Garden
圖4 約園各時期歷史衛(wèi)星影像與現(xiàn)狀航拍照片Satellite images of Yue Garde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aerial photographs
《約園詞稿·幽居篇》乃園主本人所作,趙起孫趙承炳在光緒年間重刊版本中稱“稿分十卷,卷各為類,皆府君手定……其余佳勝如幽居篇所詠十二峰、二十四景者,皆紀實也。”約園二十四景是體現(xiàn)趙起構(gòu)園理念的重要內(nèi)容。園林品題皆為四字,包括以建筑實體命名的“海棠春榭”“春生蘭室”“鞓紅新館”“云溪水榭”“小亭玩月”“陰息草堂”,以植物景觀為主題的“梅塢風清”“柳岸聞鶯”“藥圃爭妍”“蓮渚招涼”“疏籬訪菊”“南山涌翠”“山半松濤”“陡壁丹楓”“西園秋實”,以及借園外景物烘托園林意境的“隔院鐘聲”“東郊塔影”“城角風帆”等?!都s園詞稿》首篇《幽居篇》涵蓋了“約園十二峰”“約園二十四景”專題系列詞作,其中大量的景物描寫可進一步驗證園內(nèi)各景點、峰石的相互位置關(guān)系和組團關(guān)系,輔助各園林要素的平面落位。
出于“庶他日鳩工繕冶,即可由是圖以復舊觀”③的初衷,《約園圖》(圖1)這一全景鳥瞰式的園圖采用了較高的俯瞰視角,如地圖般直觀地描繪出園林整體,圖跋部分附以游覽順序串聯(lián)、較為翔實的園記,對園林復原研究有極高價值。本研究便以《約園圖》和趙氏家族文學作品等直接可靠的資料為主,后世方志記錄、藝文雜談信息為輔,使得復原園林布局的信息得以相互印證。
此外,國內(nèi)學者對清代趙氏家族的研究為本研究史料的搜集提供了極具針對性的索引。筆者補充趙起親友及約園親歷者的文章作為約園平面復原的指導依據(jù),繼而研讀清代龔洤《耕余瑣聞》、金武祥《粟香隨筆》、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楊沂孫(趙起女婿)《楊沂孫日記》等一手文獻,以提取有價值的信息。
依據(jù)目前掌握的文獻,價值較高的史料集中在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咸豐十年的庚申之難是約園沿革的重要轉(zhuǎn)折點之一,本研究選擇建成至趙起就義前為約園平面布局復原研究時間節(jié)點的原因有三。
1)約園的發(fā)展在清代以1860年為節(jié)點可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即趙起購得謝園舊址新建園池為母祝壽,直至約園于太平天國兵災(zāi)中被毀。第二階段則始于24年后,逃亡歸來的趙起長孫趙壽仁及其妻子徐小嫻對約園的修復重建。從光緒十年(1884年)冬開始對園墻的初步修復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春最終完成亭橋的修復,歷時約15年。另外,趙壽仁夫婦在園林西部修建了趙起專祠。因新修祠堂、戰(zhàn)后經(jīng)濟狀況有限等因素的影響,重現(xiàn)昔日趙起約園園林全貌的難度較大。
2)約園親歷者對園林面貌的文字描述主要創(chuàng)作于1846—1860年。趙起文集《約園詞稿》卷一《幽居篇》收錄的詞作不僅包含對園居生活的摹寫,還與約園十二峰、二十四景分別對應(yīng)。廣東巡撫郭嵩燾于咸豐六年(1856年)游覽約園,其日記對游園體驗有所記述。邑人龔洤、金武祥等也在文集中提及趙起及約園,其中的景物描寫和空間關(guān)系側(cè)面補充驗證了《幽居篇》的景物描寫。故以上材料具有更高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3)《武進西蓋趙氏宗譜》對約園的記載及光緒年間趙壽仁夫婦對約園的修復也是以趙起約園為范本。趙起曾孫趙景崇所繪《約園圖》是在“跡以舊趾,而當日綴景尚可歷歷想象”的前提下完成的,筆者推測在約園生活過的趙壽仁夫婦對此圖的創(chuàng)作也提供了指導。且《約園圖》中并未出現(xiàn)趙起專祠,其所載圖景、圖跋文字描述皆與趙起《約園詞稿》和《郭嵩燾日記》中描繪的園景高度匹配,即指向趙起約園而非重建后的趙氏約園。
筆者在梳理上述一手資料的前提下,重點核對園記、園詞、方志等文獻材料,并對比考析邵、薛、羅等學者對約園布局的復原成果,整合提取符合趙起約園的相同部分,來對園中景物進行定位與復原。
具體的研究方式為:以約園現(xiàn)狀平面和《約園圖》(圖1)為本底,參考、疊加約園歷史照片、衛(wèi)星影像等輔助材料,確立園林總體范圍和結(jié)構(gòu)。在對重點一手文獻謹慎考證的前提下,重構(gòu)約園二十四景、園林要素拓撲結(jié)構(gòu)圖(圖5),推演并繪制約園平面布局示意圖(圖6),探討趙起約園復原方案的其他可能性。其中,約園內(nèi)部及周邊水陸形態(tài)的繪制主要以《約園圖》及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USGS)圖片數(shù)據(jù)庫1967—1976年的衛(wèi)星圖像(圖4)為參考依據(jù)。根據(jù)衛(wèi)星圖推測,約園西部水體可能與園外西廟溝相連。
圖5 趙起約園二十四景、園林要素拓撲結(jié)構(gòu)圖Topology analysis of the twenty-four views and garden elements of Zhao Qi’s Yue Garden
圖6 約園平面布局復原示意圖Schematic restoration plan of Yue Garden
將筆者所繪制的約園平面布局示意圖(以下簡稱筆者版)與學者羅星海繪制的約園平面猜想圖(以下簡稱羅版)進行對比,二者所呈現(xiàn)的園林總體布局和山水關(guān)系皆是建立在《約園圖》的基礎(chǔ)上,大致相同。局部細節(jié)上,發(fā)現(xiàn)羅版的約園復原平面在比例尺度、橋梁、局部要素等方面與相關(guān)史料略有偏差。筆者經(jīng)考證對原復原平面提出的具體推測和修改體現(xiàn)在以下7部分(圖7):
圖7 約園復原平面對比Comparison of restoration plans of Yue Garden7-1 羅星海繪制的復原平面圖[19]Restoration plan drawn by Luo Xinghai[19]7-2 筆者繪制的復原平面圖Restoration plan drawn by the author
1)約園宅園關(guān)系屬宅園并舉,據(jù)約園歷史照片和口述資料,園東圍墻外應(yīng)為趙氏住宅,而非樹林花木。
2)筆者版平面圖與羅版平面圖對約園東北角景點“蓮渚招涼”及其周邊要素的理解不同,《約園圖跋》記載“自平臺南渡環(huán)橋,折短堤又南循長廊,中為海棠春榭”,其中“環(huán)橋”“短堤”不僅清晰地描繪于《約園圖》中,還出現(xiàn)在約園清代老照片中,羅版平面對二者并未體現(xiàn)。
3)對比《約園圖》、現(xiàn)狀遺跡和近現(xiàn)代衛(wèi)星圖像,筆者與羅星海就“瑤島”與“西園秋實”等基址水陸格局與清中期規(guī)模差異不大這一點達成共識。但或因?qū)Α吨袊诺鋱@林平面圖集》中的約園平面圖進行了多次改繪,羅版復原平面存在比例尺偏小的現(xiàn)象,故造成了圖中約園占地面積大于實際面積、東池中瑤島尺寸及到岸邊的距離與實際有差距,筆者版平面結(jié)合衛(wèi)星圖像和現(xiàn)場測繪數(shù)據(jù)對此進行了修正。
4)羅星海于研究中已關(guān)注到了約園“園中觀園”的特征[19],但對約園東南角園中園圍墻及內(nèi)部空間的復原成果模糊,筆者基于高清《約園圖》局部對此園中園作了進一步補充。
5)出于對園記斷句的判斷,筆者版平面圖與羅版平面圖對南山景區(qū)是否存在“南山涌翠亭”給出了不同的推理。筆者版平面圖中南山僅繪一亭,其依據(jù)一方面是《約園圖》在南山局部的缺損和遮擋未能明顯看出南山有二亭;另一方面,對于園記的斷句,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葛金華副院長和王風麗老師的解析為“西有山,曰‘南山’,有亭面山,曰‘南山涌翠’”,即將亭與山看作整體,稱之為“南山涌翠”一景,筆者認為是更為合理的研判。
6)約園現(xiàn)狀通往西部島嶼和南山的兩座小橋,用材較新,始建時間模糊,又因筆者對約園的研究范圍劃定于1860年以前,且《約園圖》中均未有繪出此二橋,故在筆者版平面圖中不予體現(xiàn)。
7)筆者版平面圖與羅版平面圖中“藥圃”位置不同,羅星海認為藥圃位于西園島嶼之上,而依據(jù)《約園圖》對西園秋實的描繪,島上該范圍以果樹喬木居多,又因“藥圃爭妍”景詞所述“雷塘去后,竹西探遍,煙舸輕載”,筆者推測藥圃可能隱于竹圃之西。
園林和文章一樣講究章法,園林的總體布局相當于文章中的“謀篇”[23]。約園總體布局表現(xiàn)出明清江南私家園林常見的手法,如《約園圖》所示,自東向西按園內(nèi)主要水面大致可劃分為3個段落(圖8),呈現(xiàn)多組團、多視點的布局特點,各空間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閣環(huán)水而建。各分區(qū)主要交通游線皆成環(huán)形,多由亭、廊串接。
約園中部的南山,有“壽比南山”之意,約園二十四景中“南山涌翠”一景,反映了儒家孝道倫理影響下園林造景“為母祝壽”的主題。南山東為較整體的水面,南北兩側(cè)植物掩映向后騰退的建筑與山石,弱化空間的逼仄感。
以南山景區(qū)為界,約園東西園池布局風格則表現(xiàn)出強烈的對比。以水池為中心的約園東部組團是趙起重點打造的精華部分。這里駁岸規(guī)整,花木繁盛,奇峰矗立,是趙起讀書作畫、文宴飛觴的雅集勝地。約園東池左岸的鞓紅新館-米拜亭-十二峯山房的建筑組合,構(gòu)成了水池東岸的“賞石”主題。鞓紅新館一景以牡丹為植物配景,峰石散置于牡丹花叢中,春日“鼠姑初放,蝶子先狂”,一派群芳爭妍、怪石林立的景象。十二峯山房聞其名可知與園內(nèi)峰石密切相關(guān),是趙起寄身于翰墨之所。米芾一生博雅好石,精于鑒賞,趙起亦通過米拜亭致敬先人,表白自己如米芾一般的醉石之趣?;谮w起里居養(yǎng)母、宴飲雅集、矜貧救厄等園居生活需求,約園東部空間建筑密度和人工化程度較高,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
“城市山林”是中國傳統(tǒng)城市造園的常見現(xiàn)象和重要美學概念,受到明清江南文人的推崇。南山北側(cè)園圃及西側(cè)的“西園秋實”景區(qū),則遵循這一向往自然的文人山水園營園范式。其主體為水中一洲,占地頗多,需乘舟而至;洲上栽植花果數(shù)組,趙起將其比作“瑤圃”。景詞《東風第一枝·西園秋實》上闋生動摹寫了秋季西園碩果累累的畫面:“薄靄緗毬,斜陽朱實,照來還勝花午……且暗喜、綠葉成蔭,贏得累累如許。”這些畫面與“東園”花紅柳綠,熱鬧非凡的氣氛形成對比。這片簡樸而富有野趣的“桃源僻地”,以展現(xiàn)自然風貌為主題,表達了趙起對抱翁灌園式的山水林泉之樂的向往。
中國園林向來善于在咫尺天地中再現(xiàn)自然景致,山水構(gòu)成了其主體和骨架,掇山理水也逐漸發(fā)展為中國園林造園技法之精華[24]。水在園林中的布局位置多為心部,江南私家園林不論全園或園中園多是以水為心,構(gòu)室向心[23]。明清時期部分規(guī)模較大的江南私家園林,則演化出“島山置水”的山水格局,即在水池中間開山建島[25],稍早于約園建成的蘇州拙政園中部以及常州近園內(nèi)都曾出現(xiàn)此類山水格局。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地貌,可推測提煉趙起約園整體的山水圖底關(guān)系(圖8)。從平面布局來看,約園在山水格局的營建上與上述園林異曲同工(圖9)。其主體三池相互連通,于東、西水池中增設(shè)島山、沙洲,且中部假山大部分以水環(huán)繞,與大多數(shù)江南私家園林湖山相連或湖山異處的山水關(guān)系不同。這類“島山置水”的山水格局使園中虛實關(guān)系的變化更為多樣,是一種較為小眾的山水組織方式。
圖8 約園山水空間圖底關(guān)系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of Yue Garden’s spacial layout
圖9 “島山置水”布局對比Layout comparison of the landscape organization style of“building an island in a pond”9-1 拙政園中部、西部平面[26]Plan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26]9-2 近園平面[25]Plan of Jin Garden[25]9-3 約園東部復原平面Restoration plan of the eastern part of Yue Garden
3.2.1 掇山置石:山石分賞,畫意當先
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江南園林“畫意造園”的宗旨在晚明得以確立。受山水畫的影響,假山的視覺形象得到造園家的極大關(guān)注。從掇山風格看,處于計成、張南垣、戈裕良等造園大師活躍區(qū)域的約園深受晚明江南造園“畫意掇山”觀念變遷的影響。
約園“畫意掇山”首先體現(xiàn)在約園山石脫離了晚明前“山石一體、注重立峰欣賞”的掇山風格,而是延續(xù)了早期“效仿真山、有若自然”的造山傳統(tǒng)[27]。依據(jù)《約園圖》中對山石用料不同的描繪筆法,約園中部掇山主景“南山”為土石混合堆成,又設(shè)“南山涌翠”“山半松濤”“陡壁丹楓”等植物景觀,營造出郁郁蔥蔥的山林氛圍。而園內(nèi)峰石則脫離假山,以獨立的個體形式得到欣賞,這類“山石分置”的模式在晚明后江南園林中逐漸受到推廣[28](圖10)。
圖10 約園掇山置石分析圖[16]Analysis of rockeries in Yue Garden[16]
常州地處江蘇南部,與蘇州、寧鎮(zhèn)等地交通便捷,園林用石取材方便[29]。加之常州府自產(chǎn)湖石,陸燕喆在《張?zhí)这謧鳌分性u價“延陵之石以秀奇”④。以約園十二峰為代表的置石主要分布在約園東部景區(qū),其中既有趙起親自購得,也不乏朋友贈送。園主趙起結(jié)合峰石特征為十二峰一一命名、作詞,以比擬手法烘托賞石的意境,寄托了君子比德的高雅意趣。從置石環(huán)境看,建筑院落、水岸以及水中“瑤島”是濃縮約園奇石精華的三大地段(表1)。其中,庭院中的置石以特置為主,往往具有奇特的形態(tài)和褶皺;瑤島上置石以體量取勝,以散置的手法構(gòu)筑“島山”;而位于水岸的置石則依據(jù)造景需求布置,一部分單獨矗立、形似屏風成為障景,一部分以組合的形式散置建筑周圍。
表1 約園十二峰信息匯總Tab.1 Summary of the twelve rockeries in Yue Garden
約園的“畫意掇山”也體現(xiàn)在山林建筑位置的選擇?,F(xiàn)存明清園林的假山營造中,山巔筑亭這一構(gòu)圖范式最為常見。除作為山頂視覺焦點的景物之外,亭主要起到駐足休息、暢觀遠景的作用[30]。約園南山“聽濤亭”選址則與傳統(tǒng)園林“亭踞山巔”的常見構(gòu)圖范式相左,坐落于南山東麓山腰。如此半山建亭的方式弱化了山亭本身的觀景功能,轉(zhuǎn)而使之融入山林,成為山景的點綴,假山作為被觀賞對象的自然畫意得到最大化的放大。
3.2.2 園林理水:內(nèi)外相通,動靜游觀
水是江南私家園林不可或缺的園林要素之一。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明清蘇州、揚州、常州等地的造園已然留下了深深的水鄉(xiāng)文化烙印。
常州位于太湖流域,是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之一。古代常州城因運河而興,城市與水系在互動中發(fā)展,形成了“城水相依”的格局[31]。得益于優(yōu)越的水文條件,常州城內(nèi)私家園林內(nèi)部水系多與外部縱橫的河湖相通,如吳亮止園、楊廷鑒東皋園、楊兆魯近園等。元代時連接常州前河、后河的中溝后來演變?yōu)榍昂拥囊粭l支流,稱西廟溝[31],恰臨約園西部邊界。筆者據(jù)《郭嵩燾日記》、歷史衛(wèi)星影像水體形態(tài)等材料,推測趙起約園如上述常州園林一般,充分利用了園外水文條件,將西廟溝之水引入園中。來自西廟溝的外部水源為約園內(nèi)部造景用水提供了便利,為園林山水格局的構(gòu)建打下基礎(chǔ)。流水環(huán)抱園內(nèi)假山、島嶼,使得園內(nèi)虛實空間富有變化。
與“島山置水”協(xié)同的是,約園水體的塑造方式不同于傳統(tǒng)江南私園之突出中心水面寬闊感,而是強調(diào)景物的隔水對置以及水上游觀的移步換景。郭嵩燾對約園水系有如下印象:“引水為長溪,周環(huán)為堂,為廳,為室”[32],“溪”的意象在趙起園林詩詞中反復出現(xiàn)。曲折變幻的水體形態(tài)為園林動與靜的游覽觀賞提供了無限可能。
在西部之洲、東部之島的隔離下,池水形成環(huán)形長溪,水面時而寬廣,時而細長,為園林對景創(chuàng)造了條件。隔水形成的對景在約園中的應(yīng)用以其東部景區(qū)最為典型。約園東池“瑤島”山石林立,樹木蔥郁,四面可觀;向東與海棠春榭、向南與當日書齋、向西與十二峯山房、向北與云溪水榭相對,是趙起在園中模山范水、吟詩作畫的主要對象。
此外,各色橋梁分割水面,在一定方向上形成系列空間,對約園的視線組織起到積極的效果(圖11)。約園南山為園林制高點,其西是花果飄香的桃園隙地,向東為深遠的碧波水面,與水系、石梁、平臺、短堤形成一條東西向的視軸。水波在不同季相、時相、氣象變化下呈現(xiàn)不同狀態(tài),與地形、山石、建筑、植物等共同構(gòu)成優(yōu)美的畫面,渾然天成,情景交融。
圖11 約園水體的視線組織作用Sight line organization by water body in Yue Garden
再者,約園水景空間的組織,兼顧了園林游觀的動靜體驗需求,也為清代日漸豐富的水上逸樂活動提供了環(huán)境。園池中引入畫舫一艘,舟游活動為園內(nèi)游觀提供了新的交通游線與視角,給人以園林圖景連續(xù)變幻的體驗。二十四景中“煙波畫舫”一景的命名更彰顯了趙起對水上舟游的喜愛。
常州私家園林具備江南園林的共性,以小空間內(nèi)的近距離觀賞為主,園內(nèi)游線多為環(huán)形,常用長廊將各景點空間串接。文人雅士構(gòu)成常州園林居住者和使用者的主體,他們作為受傳統(tǒng)儒家教育熏陶的知識分子,渴望于林泉之中獲得人與自然、精神與生活的和諧,對園林空間的構(gòu)圖追求文心與畫意[33]。約園作為一座建于清代中晚期的大型文人私家園林,衍生出更具個性化的園林功能,既是園主趙起“集朋輩賦詩飲酒,論古今跌蕩”⑤的社交場所,也是他歸里后的“偃息”之地和精神歸宿。其“島山置水”的獨特山水關(guān)系以及分離觀賞的掇山與置石,受到晚明后“畫意掇山”觀念變遷的影響,彌補了常州城內(nèi)無山的遺憾。趙起力求將自然山水微縮于咫尺之間,注重園林建筑、局部景物的刻畫,他為十二峰、二十四景所作景詞使約園成為常州園林“借景寓情”的精品之作。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再次挖掘和考析一手文獻,進一步探討趙起約園平面空間布局復原的可能性方案,對約園山水要素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復原,然后以此為依據(jù)解析約園的布局和空間關(guān)系。以常州約園為研究對象,是對蘇州、揚州等焦點江南城市以外晚清文人園林的山水范式與營園特色進行還原與分析的一次探索,豐富了對傳統(tǒng)江南文人園林的共性與個性的認識,為晚清江南園林研究以及后續(xù)其他常州園林復原研究提供了借鑒。
致謝(Acknowledgments):
感謝趙德明先生提供《約園圖》電子版。感謝常州市吳文化研究會會長薛煥炳先生、常州大學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葛金華老師、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黃曉老師和北京建筑大學劉珊珊老師對本研究的支持與幫助。
注釋(Notes):
① 龔洤《耕余瑣聞》“常州府城內(nèi)花園最著名者曰謝園,本謝中丞旻公所建,趙氏以萬串錢得之”,出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體仁堂刻本。
② 出自《武進西蓋趙氏族譜·先祖考于岡府君行略》,光緒十二年(1886年)永思堂本。
③ 出自趙景崇《約園圖跋》,見參考文獻[16],趙德明藏。
④ 陸燕喆《張?zhí)这謧鳌酚校骸疤这忠云湫g(shù)獨鳴于東山。其所假有延陵之石,有高陽之石,有安定之石。延陵之石以秀奇,高陽之石樸以雅,安定之石蒼以幽、折以肆?!背鲎詤嵌ㄨ啊镀呤遄汜缂の募肪硎?,清乾隆十年刻本。
⑤ 出自《武進西蓋趙氏族譜·先祖考于岡府君行略》,光緒十二年(1886年)永思堂本。
圖表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圖1引自參考文獻[16],趙德明藏;圖2由作者改繪,底圖引自清道光《武進陽縣湖合志》常州府郡城圖、中右?guī)麍D;圖3由作者拍攝;圖4中1967—1976年影像引自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USGS)圖片數(shù)據(jù)庫,2022年影像引自谷歌地圖衛(wèi)星圖,航拍圖由攝影師彭先生提供;圖5~6、7-2、8、9-3、11由作者繪制;圖7-1由作者改繪,底圖引自參考文獻[19];圖9由作者改繪,圖9-1底圖引自參考文獻[26]、圖9-2底圖引自參考文獻[25];圖10由作者改繪,底圖為《約園圖》(引自參考文獻[16],趙德明藏);表1整理匯總《約園圖》《約園詞稿》置石信息后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