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梅(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隨著現代生活環(huán)境及生活方式的轉變,發(fā)生眩暈癥狀的患者越來越多,而該癥狀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中表現更為突出[1-3]。以醫(yī)學角度分析,一般情況下,眩暈是由于某種原因致使患者對于空間的定位出現異常,進而造成一種錯覺感,當眩暈出現時,人體會錯誤地感覺周邊的事物正在發(fā)生旋轉,無法保持身體平衡,還可引起部分患者發(fā)生嘔吐、血壓下降及耳鳴等癥狀,甚至會造成患者神經系統定位功能受到損傷,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4-6]。針對上述問題,需要對神經內科眩暈住院患者的臨床特征和導致眩暈發(fā)生的相關病因進行全方位綜合分析,以利于醫(yī)務人員采取有效干預措施,降低發(fā)病風險,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于維持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經查閱相關文獻,本綜述回顧性分析、總結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眩暈臨床特征,以供同行討論與參考。
眩暈癥屬多發(fā)病、常見病,牽涉學科較多,目前,由于公眾對眩暈癥了解較少,因此該疾病并未引起社會的足夠關注[7-8]。事實上,眩暈癥在人群中的發(fā)生率已占相當比重,且以老年患者居多[9-10]。有研究[11]表明,超過30%老年人在患病后發(fā)生過眩暈情況,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巨大不便。隨著我國老齡人口占比逐漸增大,眩暈癥的發(fā)生率也呈逐年增長趨勢[12-13]。美國一項調查發(fā)現,33.7%的眩暈患者年齡大于65歲,且眩暈癥狀的發(fā)生頻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14]。另據一項韓國研究顯示,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在所有眩暈中占比達24.1%,是引發(fā)頭暈/眩暈的最常見原因[15]。
眩暈發(fā)病突然,復發(fā)率也較高,需了解眩暈復發(fā)的影響因素,以便醫(yī)務人員做好相應的預防工作。王春燕[16]等人的研究結果發(fā)現,影響患者眩暈復發(f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年齡:因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其身體各項生理功能均會隨之下降,加之其自身患有多種基礎疾病,基礎病發(fā)生后,有很大概率會伴隨眩暈癥出現。②失眠、心理因素:睡眠不足、精神心理因素會導致機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含量增加,促使兒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質分泌出現異常,從而導致血管病變。內耳以迷路動脈供血為主,迷路動脈主要來源于小腦前下動脈終末支或基底動脈終末支,此動脈非常細長且沒有側支循環(huán),一旦受到損傷很容易導致內耳血供出現異常,進而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引起眩暈出現。③合并高血脂癥:患者血漿內升高的脂質沉積于動脈壁內膜和中膜上,易形成斑塊,導致微小動脈狹窄,血栓形成,血栓的脫落可造成微血管的阻塞,進而引起前庭局部微循環(huán)異常,破壞橢圓囊,致使耳石剝離,影響內淋巴液對耳石的吸收,終致眩暈反復發(fā)作。
眩暈癥可分為前庭周圍性眩暈、前庭中樞性眩暈、精神障礙性眩暈及其他非前庭性眩暈等類型,因導致眩暈的因素較多[17],本文特挑選幾類較為常見的病因進行介紹,具體如下。
3.1 前庭周圍性眩暈 ①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病:主要由頭部位置改變造成的短暫性眩暈所致,為前庭系統最常見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等,同時還會伴隨頭痛及視物不清,嚴重影響人們正常生活和工作。若不及時治療,隨著病情遷延,可發(fā)展為前庭神經元的退化,導致耳石間連接能力的減弱,從而影響內淋巴液對耳石的吸收能力,此外,患者還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頭痛[18-19]。
②梅尼埃病:該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主要發(fā)病年齡為35-50歲之間,兒童群體中報告該疾病的病例數量相對較少;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眩暈、耳鳴,耳內有脹滿感。梅尼埃病患者所感受到的眩暈感主要源于突然發(fā)生的旋轉性眩暈,感覺周圍的物體圍繞其自身旋轉,而閉上眼睛則可緩解癥狀,且可伴惡心、嘔吐、出汗以及血壓下降等自主神經癥狀出現[20-21]。
③前庭神經元炎:其原因可能為病毒感染所致,大部分病變位于前庭神經元、前庭神經和前庭神經末梢。其發(fā)病人群的年齡主要集中在50歲左右,且發(fā)病率與性別無關。該病發(fā)生突然,且多由腮腺炎和麻疹所致。前庭神經元炎的發(fā)生具有突然性,并表現為眩暈,旋轉頭部時眩暈癥狀加重,幾小時或幾天達峰值,以后癥狀逐漸緩解。多數患者發(fā)病早期會出現強烈的自發(fā)性眼震,亦有少數病例表現為耳蝸征象,嚴重者可伴惡心、嘔吐等癥狀[22-23]。
3.2 中樞性眩暈 前庭系統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于椎-基底動脈系統,而終末動脈則是內耳和前庭神經核的主要血液供應者。作為腦干中最大的神經核,前庭神經核所處位置對缺氧的反應非常靈敏。當椎-基底動脈血流量不足時,可導致前庭神經核缺乏血氧的供應,從而引發(fā)眩暈癥狀。中樞性眩暈是一種由前庭神經核及其核上纖維聯系、內側縱束、小腦或大腦皮質病變引起的眩暈癥狀。其主要臨床表現有頭暈耳鳴、惡心嘔吐、視物旋轉、平衡失調、肢體麻木、行走不穩(wěn)等;后循環(huán)缺血、后循環(huán)出血、小腦腦干腫瘤、腦干腦炎等均可引發(fā)前庭中樞性眩暈。前庭中樞性眩暈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癥狀,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在臨床診斷中,前庭中樞性眩暈通常會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癥狀,而不僅僅表現為眩暈[24-25]。
3.3 精神障礙性眩暈 該類患者可感到自身處于一種持續(xù)的頭部眩暈狀態(tài),某些日?;顒雍髸M一步加重此癥狀;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焦慮、抑郁等癥狀;通過神經系統和五官科的檢查結果均未發(fā)現任何異常情況;經腦部影像學檢查,亦未發(fā)現異常情況[26]。
3.4 其他非前庭性眩暈 由全身性和系統性疾病引起,如低血壓、白血病、低血糖、視網膜炎及其他有關系列病癥[27]。
眩暈病情的診斷需要全方位考慮,不僅要參照患者臨床表現,還需要以患者神經系統檢查、鼻喉科檢查和循環(huán)系統檢查等結果作為診斷依據。應用Dix Hallpike試驗,可快速確定導致眩暈患者發(fā)病的常見原因[28-29]。此外,還應認真觀察統計其眩暈癥狀持續(xù)的時間、誘發(fā)因素及伴隨癥狀等內容,并予以分析。只有醫(yī)務人員做到系統地認識各種眩暈特征及其產生的原因,方可進行有效的診斷,進而避免誤診、漏診。借助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眼震電圖(electronystagmography,ENG)及其他儀器設備對眩暈患者進行檢查,亦可有效幫助醫(yī)務人員做到具體病例具體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診斷及治療方法,以免對患者造成不利影響[30]。
神經內科作為一門緊密關聯多個學科的科室,尤其是在治療住院眩暈患者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眩暈發(fā)病時往往無征兆,對于該疾病的預防難度較大,故對于眩暈患者的發(fā)病現狀、相關因素以及主要類別的臨床特征等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了解,有助于醫(yī)務人員建立正確的診療思維,從而更好地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降低神經內科住院眩暈患者發(fā)生眩暈的復發(fā)風險,這也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