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成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第一中學 222100)
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其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而對于學生個人的長遠發(fā)展來說,除了成績外,還要重視培養(yǎng)高中生的解題能力,形成正確的解題思維,從而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強化,最終能夠做到舉一反三.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物理學科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在更好地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同時,保證高中生在考試過程中能夠迅速找到解題思路,順利完成解題過程,實現解題能力的強化.
在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中,思維和語言形成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思維的表現工具是語言.語言在輸出過程中,可以有效地促進思維的活躍和發(fā)展.反之,擁有良好的思維邏輯,又可以引導和激發(fā)出流暢且嚴謹的語言.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教學內容冗雜的關系,很多教師都比較注重對學生“如何解題”的教學,卻很少有教師注重“怎樣說題”的實踐教學.說題指的是教師針對一道題目,對其進行題意、思路、解法、檢驗等方面的全解說.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能夠解答對題目即可,沒必要再次深究,過多的說題是在浪費時間.這種思想似乎是對學生解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但實際上則相反.在短期內的表現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解題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這種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題海戰(zhàn)術之上,是學生死記硬背而有了一定的暫時性提升.長遠來看,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習慣養(yǎng)成,都沒有得到徹底性的養(yǎng)成,所以,解題能力的強化,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細致、周密的邏輯思考判斷能力的角度出發(fā),強化“說題訓練”在課堂中的地位.
在解題過程中,不要急于讓學生去求解,而是要引導學生分別運用順思維和逆思維來完成對題目的思考和分析,并用語言將自己的解題思路嘗試著說出來,做到解題計劃了然于胸.如圖1,兩塊相同的鋼板之間有四塊木塊,木塊的質量都是m,水平力均勻的作用于鋼板,作用力大小為F,從而保持木塊靜止,求第一塊木塊對第二塊木塊的摩擦力?
圖1
在正式解答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運用說題的方式,從條件到問題講出解題思路,然后,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說題思路進行求解.如果學生的說題過程并不順暢,如語言不清楚、詞義模糊、思路不通等,教師可以再做引導“分析問題實質,根據題意可知本題屬于求內力的問題,求內力我們比較經常性使用的是隔離法.比較1和2哪個更為簡單一些.對比下來觀察發(fā)現,將1作為解題突破口更為合理,雖然2對1的摩擦力,是我們無法獲知的,但學生們可以運用整體法,來獲知左板對1的摩擦力,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是比較合理的……”沿著這樣的思路,學生可以更快的找到解題路徑,從看題到分析再到研判,這是一個整體的思維過程,是促進學生解題能力提高的正確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說”的鼓勵,也要給學生提供更多“說”的機會與平臺.課堂中,教師應努力鼓勵學生開展更多的探討學習活動,通過激烈的爭論,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勇于發(fā)言的思維能力,更有助于幫助學生鍛煉獨立思維能力,從而激發(fā)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動力.如當教師問到學生:“摩擦力一定是阻力么?”有的學生回答是,而有的學生回答不是.首先,在學生的每一次積極表現中,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回應,表示肯定與贊揚.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實現不同觀點的相互交流.通過辯論,學生們會正確的認識到 “除了是阻力外,摩擦力有時還可以作為動力”.如機動車在運轉過程中動力輪所產生的摩擦力,傳送帶上物體的摩擦力等.
為了讓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根本性的強化,教師應該努力運用多向探索的方法,轉變學生們的固化思維習慣,保持頭腦思維與知識內容運用的靈活性.只有當一個人的思維思想變得靈活,其在解題過程中才能更靈活的應對習題變化.這就要求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基礎,憑借自身的知識儲備能力,可以針對一道題目,從不同的角度完成思考,從而順利的解答問題.通常情況下,高中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容易產生定式思維,從而導致在解題過程中缺乏靈活性,總是在機械性的將知識內容背誦下來,實際中無法做到靈活運用.同樣的題目,只要稍微換一種問法,或者在題干中增加幾個干擾條件,學生便不知所措.這種情況的發(fā)生,一方面證明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證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缺乏靈活性.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在解題教學中,教師需努力運用一題多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方式,指導學生在多變題型中實現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從而增強其創(chuàng)造性能力.
同樣的一道練習題,同樣的條件下,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可以讓學生進行更多的知識訓練.如圖2,MN是豎直放置的平行板的兩極板,且擁有足夠長度,寬度是d,M帶正電,帶電量為Q,N帶負電且接地.電容中有一長度為L(2L 圖2 在實際教學中,除了題干中的問題,教師還可以結合所學習的內容設置如下問題,如求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壓值是多少?求其電容值是多少?等等.在教師的多向深度挖掘下,針對一道題目,學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訓練,達到多問啟思的效果,進而實現學生解題靈活性思維的養(yǎng)成. 如果說一題多問是需要學生根據題干內容,自行延展問題,達到對題干給定的知識內容的靈活性運用.那么,一題多解的訓練方法,則是需要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內容,對題干給定的問題進行多向求解的過程,從而達到對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內容的靈活運用.二者的共同之處就是都是對思維靈活性訓練.一題多解是為了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發(fā)揮出不同知識的運用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去求解答案,并通過對比,找到最佳的求解辦法.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發(fā)現,當學生面對一套題目時候,即使能夠順利求解出答案,但當題目變換問法或者變化條件后,學生便無法順利完成求解.這種情況說明兩種現象,一方面,學生基礎不好,運用基本知識時比較固化;另一方面,學生缺乏求變思維,定式思維嚴重.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解題時,可以通過變條件,或者變問題,或者通過條件與問題的相互轉換來達到一題多變的效果,讓學生在變題訓練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而更重要的是,教師在開展變題訓練時,要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對基礎知識掌握一定要做到牢固.只有將所學的基本法則、公式等知識內容完全掌握后,在進行變題訓練時,學生們才能靈活的應對各種變題.不然,不僅不會強化學生們的解題能力,反而會因為跟不上教師變題訓練的節(jié)奏,而喪失對物理學科學習的自信心. 強化解題思維,上述內容是更好地訓練學生.而最為關鍵的就是確保解題的準確率.如果學生的解題思路清晰,解題過程明確,但最終的結果卻總是出現差錯,則說明學生的解題能力還是需要進一步強化.因此,為了降低學生們的解題失誤率,提高準確率,除了要求學生進行日常的估算與檢查外.一般比較常用的訓練方式是聯系對比.學生通過對題目、知識、結果等內容的聯系和對比,實現在比較中認識、區(qū)別、理解和提高的目標. 首先,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來完成對比.聯系生活實際對比.物理學科實際上是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的,但由于傳統(tǒng)課堂中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對比,所以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產生共鳴,只能死記硬背.事實上,只有將學科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起來,并引領學生們多去觀察、去實驗、去體會,讓學生在知識與生活的對比過程中完成學習,真正地對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做到透徹理解,相信解題對于他們來說會變得更加簡單一些. 其次,聯系正誤對比.只有經常性的開展正誤比較才能使學生擁有更強的鑒別能力.一般情況下,學生解題出現錯誤,通常是認識不清、感知模糊.通過正確解題方式和錯誤解題方式的對比方式,有助于學生辯證的看待一道題目中所涉及的知識點,有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強化.在正誤對比方法訓練中,教師可以選擇題型來進行訓練教學.此外,還可以通過不同題型之間的對比,對物理概念、公式、算式等進行聯系對比,也可以在物理學科教學中,鍛煉和強化學生們的解題思維與能力. 綜上所述,無論運用怎樣的方式來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都離不開思維訓練.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必須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引導和培養(yǎng).既要保證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保證學生思考能力、思維邏輯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是一味地將知識內容灌輸給學生,為學生布置海量作業(y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提升問題,實現強化學生解題能力的最終目標.2.2 一題多解
2.3 一題多變
3 通過聯系對比方式,增強學生解題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