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君
“三力”是陶行知先生基于長期的生活、教育經驗而提出的三種能力,即生活力、自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三力”與初中地理課程理念存在著諸多共性,與地理核心素養(yǎng)相互交融,是初中生在地理學習中需要提升的關鍵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著力提升學生的“三力”,通過促進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實現學生的自我發(fā)展。
生活力是學生適應和改造社會應具備的能力,主要包括自立、擔當的品格和生產勞動、強身健體、藝術創(chuàng)造、學以致用、改造社會等技能。生活力強調教育與生活的關聯,這與《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貼近生活、關注自然與社會”的理念不謀而合。在開展地理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學生的生活與地理知識聯結起來,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地理現象,身體力行地挖掘身邊的地理教學資源。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材,設置合適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發(fā)提出問題,啟發(fā)他們去思考,進而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問題的設置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要能聯系他們的認知與體驗。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多變的天氣》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可先從學生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開始提問:“我們可以從哪些途徑了解天氣情況呢?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氣嗎?你認為,什么樣的天氣是好天氣,什么樣的天氣是壞天氣?”對于最后一個問題,學生或是理性分析、或是感性表達,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課堂學習氛圍非常濃厚。此時,教師聯結生活繼續(xù)追問:“結合生活經歷,舉例說明好天氣與壞天氣對于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同影響?”學生想到好天氣能讓農民順利完成莊稼的收割任務,而糟糕的天氣,比如寒潮和霜凍會凍死或凍傷農作物,也會想到雨天和下雪天交通不便。充分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索新學內容的欲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并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尤其是鄉(xiāng)土地理資源,是學習地理的重要素材。挖掘生活資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還有利于學生用區(qū)域的視角分析問題,實現區(qū)域認知素養(yǎng)的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人類的聚居地——聚落》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調查:“自己家鄉(xiāng)屬于哪種聚落類型?有什么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哪些條件適合居住?現在是否搬遷?分析其中的原因?!币粚W生在調查中寫道,他老家在農村,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老屋后面是一條大河,屋前是肥沃的田地,環(huán)境非常好,很適合居住。后來,他父母在現在的城市里找到了合適的工作,而且教育條件很好,他們就在這里安家了。學生通過詢問和調查,提升了自身的地理實踐力,也深化了對家鄉(xiāng)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了區(qū)域認知素養(yǎng)的提升。把地理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對地理學科知識的認知也就更加深刻。
培養(yǎng)自動力,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探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覺覺人的能力。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多自主發(fā)展的空間,要構建開放的、自主的、互動的課堂,引導學生切實提升對地理的自學意愿,變被動為主動,學會反思和質疑。
教師可讓學生自主提問,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fā)現問題,再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對學生不會的或考慮不周的問題進行引導,這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河流》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將《中國主要河流的分布圖》呈現在白板上,學生直觀地了解中國的河流,再根據地圖自主提出問題。教師對問題進行歸類,主要有以下問題:圖中主要呈現了哪些河流?屬于什么水系?我國大多數河流的流向都是自西向東的,這是為什么?東西部河流有何差異,原因是什么?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并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如有難度,可以討論后解決。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要提升學生的自動力,還需要提升他們的自主合作能力。在面對疑難問題時,學生通過自主合作依靠小組的力量解決問題,會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養(yǎng)成合作的習慣,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提高自身問題解決的能力。
仍然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河流》的教學為例。教師設立探究問題:“長江流經了哪些省和直轄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說出長江的作用?!睂τ诘谝粋€問題,學生可結合地圖獨自完成,并在組內交流。而第二個問題,主觀性較強,需要組內每個學生先輪流表達,由正副組長進行簡要記錄,然后讓學生點評和歸納同組其他學生的觀點。教師組織小組代表發(fā)言,全班對不同小組學生代表的觀點進行評價,最終總結出長江的作用。通過組內交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得到訓練,已學的河流知識也得到鞏固。而組內評價能夠提升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關注地理學習過程。各小組展示與評價,能夠整合不同小組的觀點,最終自主解決問題。
創(chuàng)造力是在行動和思想之中形成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能力。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方式,不能僅關注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在實驗、辯論等實踐中提升思維能力,注重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教師要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地理知識的方式,在教學中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可組織地理實驗,引導學生在實驗中思考,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黃河的治理與開發(fā)》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述黃河的憂患時,提到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各自的實驗方案,教師請小組代表匯報自身的方案,其他小組進行點評,得到合理的實驗方案。教師為各小組提供燒杯、砂土、黏土等實驗器材和實驗記錄本,學生依照設計的方案開展水土流失的實驗,并及時記錄實驗結果。從設計到實際操作再到總結,學生不但理解了水土流失的概念,還總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在應對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問題時,學生也能做到知識遷移。
提升創(chuàng)造力,需要教師設置值得辯論的問題,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生活經歷和學習經驗,在辯論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形成獨特、新穎的觀點。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日本》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給學生的辯論題目是“火山噴發(fā)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學生可自由選擇正反方,然后再自行收集資料、展開辯論,教師在他們思維出現卡殼時提供素材給予幫助。正方學生認為,火山能帶來豐富的地熱資源、肥沃的土地等,利于當地旅游業(yè)和農業(yè)的發(fā)展。反方學生認為,火山噴發(fā)會摧毀房屋、阻斷交通、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國家和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學生在辯論中搜集素材深化了對火山噴發(fā)的認識,又創(chuàng)造性整合了自身的經驗,實現了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三力”與初中地理課程理念契合,在地理教學中要聚焦到學生“三力”的提升上。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現象、挖掘生活資源,提升學生的生活力;要改進教法,給予學生自主提問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優(yōu)化學習,促進學生自動合作,提高學生的學習力;要通過實驗和辯論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