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慧,黃智一,鄭曉瑋
(陜西省城市經(jīng)濟學校,陜西 西安 710016)
《服裝設計基礎》的教學資源多以西方視覺文化為主,教材選用圖片及實例也多展示西方元素,在實際教學中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展示。這樣容易使學生忽略本民族文化,誤導學生的價值取向,造成數(shù)典忘祖的不良現(xiàn)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課程思政的目在于解決“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然而課程思政并非單純增開一門課或增設一項活動,其實質(zhì)是一種課程觀[1],在不同課程里的呈現(xiàn)方式不同。針對不同學生,課程思政的挖掘點也不同,因此有必要針對中職聽障學生開展《服裝設計基礎》課程的思政研究。
聽障生由于缺乏聽覺信息的輸入和語言的交互,在對事物的認知上是孤立的、片面的、不立體的[2,3]。如在課程教育中,局限于課本內(nèi)容教育將無法給予學生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文章選取《服裝設計基礎》課程中服裝款式作為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從成效、來源和發(fā)展角度對比分析,中國傳統(tǒng)的平面剪裁方法與西方的立體剪裁的區(qū)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文章首先分析聽障生的認知特點,歸納其認知缺陷;而后以服裝款式的裁剪手段為研究對象,對比立裁與平裁的差異,結合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特點,凝練服裝工藝知識點的思政教育元素;最后,給出教學實施方法并分析效果,其效果表明思政教育的引入有利于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培育文化自信。
依據(jù)生理特征,聽障殘疾分為三種形式:①聽力或語言完全喪失,典型聾啞殘疾,不具備聽力和語言能力;②聽力喪失,能夠簡單言語,即聾而不??;③單純語言障礙,包括失語、失音不清或嚴重口吃。生理上的殘疾,導致聽障生呈現(xiàn)“聽”與“說”的先天不足,制約著聽障人士與他人的交互能力。
課程思政實質(zhì)是一種課程觀,指專業(yè)類課程在知識傳授和項目設計的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學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這些知識是課本上沒有的,需要教師結合自身的感悟予以傳播。
可以看到,思政教育需要教師在課程中,通過言傳身教的形式傳播給學生,而聽障生的生理缺陷又恰恰在接收老師的“言傳”方面存在阻礙。如何調(diào)和兩者之間的矛盾,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是目前特殊教育中凸顯的熱點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研究課題。
認知指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過程,特指人類利用感覺器官、邏輯思維對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和處理的能力。包括對外界事物的構成、性能、事物之間的關系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能力。正確認識外界事物是對其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效引導。
聽障生在聽覺感知能力弱化的背景下,認知過程需要依靠視覺、觸覺和運動覺的參與,在腦海中留下相應的印象,其認知過程具有如下特點[4,5]:
(1)思維特點:呈現(xiàn)具象形象化思維,能夠利用腦海中關于具象事物的表象及相關聯(lián)想,形成具象概念認知,然而對抽象概念認知能力差。
(2)記憶特點:視覺記憶優(yōu)于感官記憶,形象記憶好,短時記憶差、整體記憶差。
(3)感知覺特點:缺少或聽覺弱化后,其視聽結合的綜合信息處理能力減弱。
(4)注意力特點: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形成和發(fā)展緩慢,注意力分配存在困難,難以做到理論講解和實操訓練同時進行??傮w而言,聽障生存在認知發(fā)展滯后的問題,對外部事物認知途徑較少,不善于有重點地感知,難以較好地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從視覺感知到思維層面事物整體構成的理解能力不足。
我?!斗b設計基礎》是面向中職聽障學生,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yè)開設的基礎課程。內(nèi)容主要包括:服裝款式圖及服裝畫繪制方法、色彩及圖案在服裝上的應用、服裝設計的概念、款式設計方法等。目的是使得學生初步掌握服裝設計繪圖的基礎、人體比例和構成規(guī)律、理解服裝設計的概念原理等。
目前《服裝設計基礎》課程多以國外服裝案例的教學資源為主,容易讓學生誤認為國外的就是標準的,而缺乏對中國服飾文化的認同感。
為了讓學生從課程中建立對中國服裝文化的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文章以服裝剪裁的基本手法為切入點,闡述中西方服飾文化的不同內(nèi)涵。一般在服裝剪裁中,常用的手法有立體剪裁和平面剪裁。
立體剪裁從立體角度,將服裝款式設計與造型工藝相結合,按指定款式邊造型邊剪裁,然后按布樣制成樣板直接剪裁再制成服裝的一種技術手段。成衣效果較為貼身,能夠突出人體輪廓,該方法主要以西方服裝為主,凸顯西方對個性美的追求。典型代表如緊身衣、連衣裙等。
平面剪裁是中國傳統(tǒng)剪裁方法,由前后兩片縫合而成,剪裁簡單、穿戴便捷,服裝造型簡約而整體,彰顯中國儒家文化中端莊、內(nèi)斂的人物性格。典型代表如漢服、官衣、皇袍等,常用于官方正式場合,能夠彰顯人物氣質(zhì)層面的美學。
兩者側重點不同,追求形式和表現(xiàn)意境亦有不同,但并無優(yōu)劣的差異。因此,在對服裝設計教學中,若一味地講解西方立裁方法,容易誤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追捧,而忽略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文化。
Howard G 指出人類具有的智能主要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理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內(nèi)省智能、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種智能行為,強調(diào)教育行為應最大程度地融合這九種智能[6,7]。
結合上節(jié)內(nèi)容可以看到,《服裝設計基礎》課程的思政教育,是以該課程的知識體系為載體,結合思政教育的主旨,凝結提煉而產(chǎn)生的思政元素,是單一專業(yè)知識與思政理論相結合的產(chǎn)物,具有典型的綜合性和抽象化特點[8]。課程學習,要求學生能將具體的專業(yè)知識與抽象的課程思政相結合,通過良好地邏輯推理、思維認知,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為此,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結合《服裝設計基礎》課程中思政元素,針對聽障學生認知特征,提出基于多元交互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首先,具象化課程思政教育,以《服裝設計基礎》課程中“服裝款式剪裁方法”知識點為載體,傳承思政元素;而后,多元化知識表述,從知識點的來源、發(fā)展、引申等多維度,擴展知識結構,豐富聽障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角度;最后,交互手段多元化,以知識點的教學目標為導向,結合手語、文字、視頻、反饋以及角色切換式教學手段,多元化聽障學生對知識點的攝入方式。
本課程采用多元交互法,針對《服裝設計基礎》中的“服裝款式剪裁方法”,開展聽障學生的思政教學,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3.3.1 具象化課程思政教育
在課程中,文化自信體現(xiàn)為在傳統(tǒng)服裝制作中,常用的平裁手法。平裁是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剪裁方法,成衣效果平整、樸素和舒適,能彰顯中國儒家文化的精髓。
3.3.2 多元化知識表述
結合聽障學生認知結構特點,在對剪裁方法教學時,分別就平裁和立裁。從多維度開展講解。包括:(1)剪裁的起源、發(fā)展和現(xiàn)狀;(2)剪裁的原理、工具和用途;(3)成衣的效果、服裝設計的寓意等。
3.3.3 多元化教學交互
針對聽障生交互受限的問題,以項目為引導,在理論教學中,采用手語、文字、視頻、圖片等方式進行教學;在實踐教學中,加入微課教學、示范教學等多種手段;課后,加強交流反饋,依據(jù)項目制作進度,反復講解相關知識點,以期達到多元交互教學的目的。
針對文章中所提的多元交互法的教學效果,從傳統(tǒng)服裝認知、理論知識掌握和動手實踐應用等三方面入手,采用問卷調(diào)查、理論考核、實操考察等方式,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樣本說明:樣本由陜西省城市經(jīng)濟學校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yè)聽障生構成,其中接受多元交互法思政教學的學生為2021 級人數(shù)為35 人、2022 級人數(shù)為18 人,以2020 級22 人為參考。其中,2 人(2021 級)、1 人(2022 級)、1 人(2020 級)屬于第一類殘疾;25 人(2021 級)、9 人(2022 級)、17 人(2020 級)屬于第二類殘疾;8 人(2021 級)、8 人(2022 級)、4 人(2020 級)屬于第三類殘疾。學生主要為陜西省本地生源,文化層次均為初中畢業(yè)生,多由各地市特教學校推薦入學。(注:在植入人工耳蝸后,具備簡單言語能力的學生歸結入第二類殘疾,呈現(xiàn)為弱聽、語言能力弱等歸結為第三類殘疾。)
傳統(tǒng)文化認知方面,2021 級與2022 級分別有21 名學生和12 名學生,明確表明喜愛上了傳統(tǒng)服飾;有16 名學生和9 名學生,表明已能夠從自身穿著的服飾中,找到具有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服飾表達;有32 名學生和17 名學生,表示在融入思政元素后,該課程的學習不再枯燥和乏味。
理論掌握方面,2020 級、2021 級與2022 級分別有2 名學生、11 名學生和10 名學生,成績達到90 分以上;分別有16 名學生、20 名學生和8 名學生,成績達到80 分以上;分別有4 名學生、1 名學生和4 名學生,成績達到70 分以上。全體學生成績均及格,僅極少數(shù)學生成績較低,其主要原因為這幾名學生屬于第一類殘疾,認知能力薄弱,雖然表達了對文化內(nèi)容講解的興趣,但理解速度慢,尚難以將該興趣與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完全融合。
在實操方面,2020 級、2021 級與2022 級分別有4 名學生、16 名學生和12 名學生,表現(xiàn)為優(yōu)秀;分別有16 名學生、18 名學生和5 名學生,表現(xiàn)為良好;分別有2 名學生、1 名學生和1 名學生,表現(xiàn)為合格。
明顯看到,《服裝設計基礎》課程中引入基于多元交互法的思政教育后,學生不僅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方面得到了擴展,同時理論學習和實操掌握都有了不小幅度的提升,基本達到了課程教學的目的。
思政教育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效引導,也是中國現(xiàn)階段職業(yè)教育的熱點問題。以課程為載體的思政教育,呈現(xiàn)出多種多樣的形式,針對不同的人員、不同課程,理應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文章在《服裝設計基礎》課程中,針對聽障生的認知特點,從思政的呈現(xiàn)、知識點的表述和教學交互的途徑等多角度,開展以多元交互為核心的教學實踐,結果表明該方法的有效性。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該方法在針對殘疾程度嚴重的學生教學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后續(xù),作者將持續(xù)推進該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