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我國運動訓練科學化進程的審視與評析

        2023-02-22 01:22:26田麥久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競技運動員理論

        田麥久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從學習、引入而至探索、創(chuàng)新,我國現(xiàn)代運動訓練理論的發(fā)展留下了70年的足跡,其中,改革開放40多年來更是始終在科學化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作為這一歷程的見證者,歷史地審視現(xiàn)代運動訓練理論在我國的發(fā)展,客觀地評價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研究和應用成果,有序地梳理運動訓練理論的重要創(chuàng)新,準確地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理論命題,對于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競技體育界對于現(xiàn)代運動訓練的理論認知是從學習國外訓練理論開始的。20世紀30—40年代,赴美國、日本等國的體育留學生帶回一些初級的訓練知識,如袁敦禮、吳蘊瑞的《體育原理》,宋君復的《女子籃球訓練法》,蘇湘青的《田徑運動》,錢一勤的《游泳訓練法》等[1]。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運動訓練理論,邀請多名蘇聯(lián)教授來北京、上海、武漢、沈陽等地的體育院校授課,同時,我國派出多個項目的運動員到蘇聯(lián)、匈牙利等國學習、訓練。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對我國的運動訓練活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的理念鼓動下,在“小麥畝產(chǎn)萬斤”的虛假高產(chǎn)宣傳的引導下,在“大干快上、每個運動項目都要迅速趕超世界水平”的假大空口號的督領下,運動員的訓練負荷被盲目地加大。相伴于少數(shù)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一大批很有天賦的運動員卻屢屢產(chǎn)生過度疲勞、嚴重傷病等問題,不得不過早地結束了他們的運動生涯。

        “文化大革命”后重新組建起來的中國競技體育隊伍,面對遠遠落后于世界競技運動水平的現(xiàn)實,開始認真反思我們的運動訓練理念和實踐:為什么20世紀50—60年代許多運動員滿腔熱忱、“大躍進”式地刻苦訓練卻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為什么人際聯(lián)系不暢、教育素養(yǎng)不高、運動員管理失當?shù)热宋纳鐣W、心理學因素給我們的訓練帶來了巨大干擾?40余年來,改革開放解除了人們思想的桎梏,我國運動訓練學界廣泛吸取美國、德國、蘇聯(lián)/俄羅斯、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競技體育強國訓練理論中的科學營養(yǎng),并認真地思考運動訓練的科學問題。從高層體育管理部門到廣大教練員、運動員,以及體育科學工作者,普遍提出了運動訓練科學化的迫切需求。

        我國運動訓練理論和實踐的科學化得到了國家體育管理層面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推進。以高等體育專業(yè)院校教材和教練員訓練指導用書為主要代表的運動訓練學經(jīng)典理論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在運動訓練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在多個層次的多個維度上推出了多項有意義的成果。我國競技運動訓練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為科學訓練理論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運動訓練理論研究的豐碩成果又有力地指導著我國運動員開展卓有成效的競技訓練。

        1 國家體育管理層面的大力推進

        1.1 原國家體委多項研究工作的開展

        作為我國體育事業(yè)行政管理單位的原國家體委于1952年成立之后,便組織了專業(yè)運動員隊伍,多年來在國家總體發(fā)展規(guī)劃的框架內(nèi),始終致力于推進競技運動水平的提高。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始,國家陸續(xù)派出了大批青年學者遠赴競技體育發(fā)達的歐洲國家,如蘇聯(lián)/俄羅斯、德國,以及美國、日本等國,學習包括科學訓練理論在內(nèi)的先進體育理論知識。同時,中國體育科學學會與中國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會先后于1981年和1985年成立。圍繞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問題,原國家體委科教司、政法司,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會組織了一系列研討會和大規(guī)模的系統(tǒng)研究項目。如:1982—1983年原國家體委科教司組織開展了“優(yōu)秀青少年運動員科學選材”研究,并于1983年8月出版了論文匯編(圖1左);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學會組織多所院校專家于1983年編寫了我國第一部《運動訓練學》講義(圖1中);中國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會確立了以奧運戰(zhàn)略為最高層次的競技體育發(fā)展目標,與原國家體委競技體育司聯(lián)合開展了“我國重點競技項目設置與布局的宏觀決策”[2]等多項專題研究。在此基礎上,原國家體委科教司于1985年召開了全國運動訓練科學化座談會,次年又召開了首屆全國運動訓練科學化研討會,組織了“運動訓練科學化”專題研究。

        圖1 原國家體委組織的運動訓練科學化研究的3部重要文獻Figure 1 Three volumes of literature on scientific sports training

        1.2 《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的出版與培訓

        作為推進全國運動訓練科學化發(fā)展的重要舉措,1986年全國運動訓練科學化研討會決定組織國內(nèi)多學科近50名知名專家和年輕學者開展專題研究。田麥久、武福全于1988年1月主編出版了理論專著《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圖1右)。該書分為總論、運動訓練科學管理、運動員早期科學選材、運動員狀態(tài)科學診斷、運動訓練計劃的制訂與實施、運動訓練的科學方法、運動訓練后的恢復及科學營養(yǎng)7個板塊共39個專題。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運動訓練理論的科學專著,于1989年獲國家體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獲全國“團結奮進文明圖書獎”一等獎。這本專著的編著出版在我國競技體育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全國廣大教練員將其作為常備訓練指導用書,學習其中的科學訓練知識,應用于訓練實踐,其也成為各體育院校的教學用書。1988—1996年,中國體育科學學會與原國家體委科教司共同主辦了7期以《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的內(nèi)容為主的全國運動訓練科學化培訓班,1 000余名省級以上教練員和高等體育院校教師參加了培訓,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運動訓練科學化的發(fā)展進程(表 1)。

        表1 1988—1996 年全國運動訓練科學化培訓班一覽Table 1 List of state scientific sports training in 1988?1996

        2 運動訓練學教材與教練員指導專著的理論引導

        2.1 高等體育院?!哆\動訓練學》通用教材中的幾項重要認知

        在專業(yè)知識領域,全國高等院校的通用教材無疑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高等體育院校的《運動訓練學》通用教材也正是我們在這一領域理論認知的集中反映。梳理我國幾十年來高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學》通用教材的編著狀況,即可清晰地審視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的發(fā)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初,有關運動訓練理論問題的闡述還只是《體育理論》教材中的一個章節(jié),代表性的文獻記載有1981年版《體育理論(體育學院通用教材)》[3]的“第三篇運動訓練”。1983年,在中國運動訓練學會組織下,由過家興主持編寫了《運動訓練學》講義。隨即,1986年北京體育學院過家興等、沈陽體育學院董國珍,1990年上海體育學院徐本力等相繼編寫了供本校教學使用的《運動訓練學》教材。

        作為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系統(tǒng)化的重要標志,1990年過家興主編出版了第一部全國高等體育院校通用《運動訓練學》[4]教材。繼而,田麥久主編了2000年人民體育出版社版、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版、2012年人民體育出版社版、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版《運動訓練學》全國通用教材。另外,徐本力主編了1999年人民體育出版社版體育院校函授教材《運動訓練學》,楊樺、李宗浩、池建主編了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版全國體育學專業(yè)研究生系列通識教材《運動訓練學導論》,余銀、胡亦海主編了201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運動訓練專業(yè)教材《運動訓練學》。

        縱覽20多年來的《運動訓練學》全國通用教材,其重要學術價值之一即統(tǒng)一和明確了運動訓練理論中的若干基本認知,包括運動訓練學研究目標的科學界定、學科特點的簡明表達、理論基本內(nèi)容的完整概括等。我國運動訓練學者在這些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見解,或做了重要的補充。例如,關于運動訓練學的研究目標,多年來,中外學者多將其聚焦于“提高運動成績”。經(jīng)過認真研討,我國學者當前給出的定義是“運動訓練是競技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專門組織的有計劃的體育活動,是研究運動訓練規(guī)律及有效組織運動訓練活動的行為的科學”[5]13-15。這一釋義首次明確提出運動訓練的直接目標是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進而參加競賽活動,才能將競技能力轉化為運動成績;首次在運動訓練學科的定義中增加了“有效組織運動訓練活動的行為的科學”之表述。再如,在教材中將“本源性”列為源自運動訓練實踐的運動訓練學的學科特征之一,消解了某些學者執(zhí)意尋找運動訓練學母學科而不得的困惑。此外,辯證協(xié)同訓練原則的提出則將人們幾十年來對于運動訓練基本原則的單軌認知提高到了哲學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層面。

        2.2 教練員科學訓練的全面理論指導

        教練員是運動訓練活動第一線的直接組織者與指揮者。教練員對于運動訓練活動的認知決定著其職業(yè)取向、執(zhí)教態(tài)度和訓練要求,因此,對教練員的理論培訓是組織實施科學訓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幾十年來,原國家體委/國家體育總局非常重視教練員培訓工作,結合不同年度競技體育發(fā)展的熱點問題組織了多期講座,并編寫了多部講義和教材。其中,系統(tǒng)論述教練員知識體系、編著完整的理論專著主要有田麥久、武福全主編的《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6],謝亞龍、王汝英主編的《中國優(yōu)勢競技運動項目制勝規(guī)律》[7],李誠志、馮煒權、過家興、駱勤方主編的《教練員訓練指南》[8],中國運動訓練專業(yè)委員會主編的《中國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9],田麥久主編的《高水平競技選手的科學訓練與成功參賽》[10],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主編的《現(xiàn)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11],田麥久、吳瑛、胡亦海主持完成的《我國運動訓練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競技實踐》[12]等。

        這些運動訓練指導用書都力求完整地論述教練員所需知識體系,為教練員高水平組織訓練活動提供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指導。在這一知識體系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理所當然地是運動訓練理論,同時,運動訓練活動離不開運動人體科學和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理論支撐,多年來這業(yè)已成為體育界的常規(guī)認知。在這一領域,我國學者的重要貢獻在于,把競技參賽理論作為一個獨立的理論分支列入教練員知識體系。田麥久等于2011年編著出版了《競技參賽學》[13],2014年主編出版的《高水平競技選手的科學訓練與成功參賽》[10]98-116在行為原則、要求與方法、組織實施對策等各個方面,將競技參賽與運動訓練進行一一對照論述。

        《高水平競技選手的科學訓練與成功參賽》分為2篇:“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的科學指導”與“科學訓練與成功參賽的多學科支持”。第一篇圍繞教練員的兩大核心任務,即通過運動訓練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在運動競賽中成功地表現(xiàn)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以對比式的文體結構,分別展開理論闡述(7章的題目依次為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的分野與協(xié)同、運動訓練的辯證協(xié)同原則、競技參賽的行為原則與求優(yōu)原則、運動員競技能力及體技戰(zhàn)能的訓練、競技參賽結果的影響因素與施控策略、運動訓練過程及其組織與控制、競技參賽過程及其組織與控制)。書中明確了運動訓練的辯證協(xié)同原則和競技參賽的求優(yōu)原則,介紹了運動員提高多種競技能力的要求與方法以及對應影響運動成績?nèi)笠蛩氐膶嵤Σ?,分別論述了運動訓練過程與競技參賽過程的組織與控制。在教練員的知識體系中,首次將競技參賽理論置于與運動訓練理論并列的重要地位,這是競技體育理論體系建設的一大發(fā)展。在第二篇的7章中,根據(jù)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的實際需要,分別約請了競技信息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營養(yǎng)學、運動醫(yī)學、運動社會學等學科的國內(nèi)領銜專家學者,論述了該學科研究成果對于科學訓練與成功參賽的理論支持。

        《高水平競技選手的科學訓練與成功參賽》2篇14章的構成明確地提出,教練員知識結構主要由四大板塊(運動訓練理論、競技參賽理論、運動人體科學理論、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組成。需要強調(diào)的是,系統(tǒng)的競技參賽理論為我國學者所首創(chuàng),2011年出版的全國高等體育院校通用教材《競技參賽學》[13]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內(nèi)容的教學專著,并已在我國多所院校開設課程。

        3 運動訓練理論的多層次、多維度創(chuàng)新

        在幾十年的理論研究和訓練實踐中,我國學者對運動訓練的科學理論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多個層次和多個維度上進行了理論創(chuàng)新。在此,筆者僅簡述運動訓練幾個核心概念認知的發(fā)展與運動訓練理論體系的結構性調(diào)整2個命題中的一些代表性成果。

        3.1 運動訓練核心概念認知的發(fā)展

        3.1.1 運動訓練概念中活動主體的規(guī)范界定

        科學表述“運動訓練”概念的定義是運動訓練理論構建的重要基礎。其中,行為的主體和范疇是必須準確界定的。這里先從2位外國學者的釋義來了解一下國際上的通識。德國的迪·哈雷[14]認為,運動訓練是為達到較高的和最高的運動成績而做的準備。美國的維·舒哈里[15]認為,運動訓練是通過系統(tǒng)作用于人的身心運動能力和準備達到最高水平的科學知識和運動完善的教學過程。這些釋義都對被定義項提出了特定要求,即“達到較高的和最高的運動成績”和“全面發(fā)展運動員的身體”。依此定義,就將大量為取得“一般的運動成績”而做的專門“準備”,以及“身體發(fā)展不夠全面”的運動員的訓練活動都排除在“運動訓練”主體的范疇之外了。詞義學的解釋是,這2項表述都是運動訓練業(yè)者理想的愿景,但并不是“運動訓練”這一被定義項的必要條件。把非必要條件列入定義項之中,便會致使不能滿足這些非必要條件的大量相關活動主體被拒于被定義項之外,在理論層面大大地縮小了運動訓練活動的空間,亦與運動訓練活動的現(xiàn)實極不相稱。顯然,這一類定義是不夠準確的。

        中國學者意識到這一表述存在的邏輯問題,在1986年過家興主編的北京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教材的相關定義中,便舍去了上述非必要條件的關聯(lián)語詞組,表述為“運動訓練是指在教練員的指導和運動員的積極參與下,為不斷提高或保持運動員的運動成績而專門組織的一種教育過程”[16]。而后歷次全國通用教材在“運動訓練”的定義項中,均不再包含上述非必要條件,使得讀者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運動訓練概念的實質性內(nèi)涵。

        3.1.2 競技能力理論的中國建構

        世界不同國家對運動員參加運動競技所需具備的相應運動能力,或稱參賽的本領,各有自己的理解與描述。英文的表述是“Performances Ability”,直譯為“表現(xiàn)能力”。俄文的表述是“Тренированность” 或“Подготовленность”,直譯為“訓練程度”或“訓練水平”。德文的表述是“Leistungsfaehigkeit”,直譯為“成績能力”。日文的表述是“競技力”,其含義即為“比賽的能力”。結合中國語言的邏輯特點,1984年,田麥久在《試論競技能力決定因素之分析》[17]一文中建議,在中文語系中統(tǒng)一應用“競技能力”概念,并將其界定為“運動員參加訓練和比賽所必須具備的本領/能力”。這一概念及定義很快為國內(nèi)學界普遍認同。過家興1986年主編的北京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教材和1990年主編的全國體育學院通用《運動訓練學》教材都明確地采用了“競技能力”概念,且這一概念被廣泛應用于競技體育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運動參賽各個領域的研究和訓練實踐[4,16]。

        我國運動訓練學界圍繞“競技能力”這一核心概念,在多個領域就競技能力的本質與類型、競技能力結構、競技能力模型、競技子能力協(xié)同、競技能力發(fā)展、競技能力診斷、競技能力表現(xiàn)等眾多論題開展了深入研究,推出了可喜的創(chuàng)新成果。例如,關于競技能力的構成要素問題,田麥久、姚家新、劉大慶、張力為、張英波解析了國內(nèi)外多種模式,確定為“體技戰(zhàn)心智”五分體系。劉大慶[18]揭示了競技能力各構成要素非衡結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并闡述了長板要素的補償效應。田麥久、劉大慶、熊焰進而提出了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雙子模型”概念。由“木桶模型”和“積木模型”到二者組合的“雙子模型”,既強調(diào)競技能力各要素的整體性與整合性,也注重其相互間的內(nèi)部可遷移性與互補性。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運用“雙子模型”選擇訓練的主攻方向,確定在不同的訓練時期、訓練階段應該集中時間和精力“揚長”還是“補短”,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求高效益地改善和發(fā)展運動員總體競技水平[19]。田麥久、麻雪田、李富榮等于20世紀80年代以不同項目運動員主導競技子能力為首要標準建立了項群訓練理論,反映了各類競技項目對于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不同要求,并推進了不同運動項群的分類施訓,為眾多競技項目的宏觀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20]。李贊[21]關于競技子能力非同步性發(fā)展特征的研究、王清[22]關于優(yōu)秀運動員競技能力診斷系統(tǒng)的構建、蔡睿[23]關于對抗性項群運動員競技能力表現(xiàn)的“條件極值”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國運動訓練學者的上述研究成果逐步建構了中國的競技能力理論系統(tǒng),豐富了中國特色運動訓練學理論的科學體系,也為國際運動訓練學的基本理論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3.1.3 運動成績影響要素的三元解析

        對于運動成績的詮釋和影響因素的分析是運動訓練的基本理論知識之一。在國際運動訓練學界,俄羅斯、德國、美國等國學者普遍把影響運動成績的因素歸結于運動員自身競技能力的發(fā)展水平,如德國曼·葛歐瑟[24]的運動成績影響因素模型即很有代表性(圖2)。

        圖2 運動成績的影響因素模型[24]Figure 2 Model of factors to influe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誠然,運動員在比賽中所表現(xiàn)的競技水平是影響其運動成績的內(nèi)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比賽的名次排列和對抗性項目中運動員的競技表現(xiàn)都受對手競技表現(xiàn)的巨大影響。同時,比賽結果的評定行為也對比賽的勝負或名次起著重要作用(圖3)。因此,田麥久在1986年將“運動成績”這一概念定義為“運動員參加比賽的結果”,是“根據(jù)特定的評定行為對運動員及其對手的競技能力在比賽中發(fā)揮狀況及競技結果的綜合評定”,其外延包括“競賽的勝負或名次以及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來的競技水平”[25],進而明確地提出運動成績的決定因素包括運動員自身參賽的表現(xiàn)、對手參賽的表現(xiàn)以及運動成績的評定行為3個方面(圖 3)[26]41。

        圖3 運動成績的決定因素[26]41Figure 3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athletic performance

        對運動成績影響因素的清晰認識糾正了運動訓練理論界在這一問題上與運動訓練實踐的脫節(jié),有利于正確地指導人們精準地改進相關影響因素,進而獲得期待的運動成績。王宏的研究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參賽對策,即有效地控制運動員自身競技能力的發(fā)展與表現(xiàn),在規(guī)則允許范圍內(nèi)合法地影響和限制對手競技能力在賽場上的發(fā)揮和表現(xiàn),以及在某些項目的比賽中合理地影響裁判員根據(jù)競賽規(guī)則做出有利于運動員自身的裁決[10]。

        3.1.4 競技狀態(tài)的特指與泛指定義

        競技狀態(tài)是運動員在運動競賽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競技能力狀態(tài)。在訓練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競技狀態(tài),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理想的競技狀態(tài),正是教練員和運動員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1964年蘇聯(lián)/俄羅斯學者列·馬特維也夫[27]對競技狀態(tài)給出定義:競技狀態(tài)是指運動員在訓練大周期中形成且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保持并規(guī)律性地變化著的、針對運動成績的最佳準備程度狀態(tài)。這一定義將競技狀態(tài)限定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并將所有不是“最佳”的準備程度狀態(tài)排除在外。

        顧季青、田麥久將競技狀態(tài)定義為運動員競技水平的即時狀態(tài)。無論是比賽時的狀態(tài)還是訓練中的狀態(tài),運動員的競技狀態(tài)都是其競技能力在那一時刻的即時狀態(tài),都是運動員競技能力在不同時段的客觀存在。運動員的競技狀態(tài)隨時存在,處于不斷的動態(tài)變化之中,并有“最佳的競技狀態(tài)”“一般的競技狀態(tài)”“不良的競技狀態(tài)”等多種表現(xiàn)[28]。相對于列·馬特維也夫等賦予競技狀態(tài)特定的指向,即“最佳準備狀態(tài)”的“特指”定義,田麥久等的詮釋可以稱為“泛指”的釋義。與蘇聯(lián)學者“特指”的定義相比較,我國學者的“泛指”釋義在詞義上更加合理,在理論上更加準確,在邏輯上更加通順,特別是更適合應用于訓練實踐,更有利于教練員、運動員有效地掌控競技狀態(tài)的變化,科學地組織運動訓練過程,創(chuàng)造理想的運動成績。

        3.2 運動訓練理論體系的結構性調(diào)整

        20世紀中葉,蘇聯(lián)的運動訓練學者圍繞運動訓練的多項重要理論問題開展了大量的專題研究,如在1962年于莫斯科召開的運動訓練問題國際科學方法討論會上的大會報告中,就有哈·奧卓林的《現(xiàn)代運動訓練制度》、姆·納巴特尼科娃的《運動訓練的遠景規(guī)劃》、列·馬特維也夫的《運動訓練的分期問題》、斯·卡列金的《發(fā)展運動員的主要身體素質問題》、哈·雅科夫列夫的《運動訓練的生物化學基礎》等主題報告,涉及運動訓練實踐對運動訓練理論提出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29]。結構完整的運動訓練理論體系則最早見諸1969年民主德國迪·哈雷博士的專著Trainingslehr,中譯本名為《運動訓練學》[14]。這本萊比錫體育學院的函授教材開創(chuàng)了系統(tǒng)的運動訓練學科學體系構建的先河,幾十年來,國際運動訓練理論界基本上都在這本專著構建的理論體系框架內(nèi)開展各自的研究。但是近年來,中國學者做出了2項重要的發(fā)展工作,一是項群訓練理論的創(chuàng)立,二是競技參賽理論的分野,通過這2個板塊的“一加一減”,對運動訓練理論體系進行了結構性調(diào)整。

        3.2.1 項群訓練理論的創(chuàng)立與拓展

        項群訓練理論是研究各個項群內(nèi)運動訓練的規(guī)律性特征以及成功組織各項群運動訓練活動實施行為的科學。在對競技運動項目進行邏輯分類研究的基礎上,田麥久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構建項群訓練理論的設計,把一個新的理論層次嵌入一般訓練理論和專項訓練理論之間,組成3個層次的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并搭建了一個開闊的研究平臺,以4大類9個項群為基本單元去認識和概括各個類屬競技項目運動訓練的共同特點,獲得了遠遠大于單一運動項目訓練實踐的視野,使一組運動項目共同的訓練規(guī)律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我國運動訓練學者這一原創(chuàng)性理論研究成果得到了業(yè)界的普遍共識和廣泛應用[30?32]。在中國知網(wǎng)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優(yōu)秀碩博士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數(shù)據(jù)庫以“項群”為主題詞檢索1985—2021年的文獻達1 914篇,各年份的文獻數(shù)量如圖4所示。

        圖4 在中國知網(wǎng)以“項群”為主題詞檢索得到相關文獻的歷年數(shù)量變化Figure 4 Number changes of literature with "event group" as key words in CNKI

        3.2.2 競技參賽理論的分野

        在運動訓練理論的構建過程中,曾把運動員選材、競技參賽組織、競技體育管理中的多個問題都包含在自身的理論體系之中。隨著各個領域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這種“超載”現(xiàn)象已逐步“減負”。競技參賽理論的分野即是其“減負”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競技參賽的實踐與理論和運動訓練的實踐與理論既密切相關,又有著許多不同的特征。準確地講,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主要是運動訓練活動的任務,而表現(xiàn)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主要是競技參賽活動的任務。可以說,運動訓練學是對如何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這一問題的理論回答,而競技參賽學則是對如何表現(xiàn)運動員競技能力這一問題的理論回答。競技參賽理論是一個完整的復雜系統(tǒng),包含賽前準備、參賽行為、賽后認知與調(diào)訓3個緊密相連的時序,以及豐富的理論問題。競技參賽理論是競技體育理論中具有鮮明獨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田麥久、熊焰、吳瑛、胡亦海、石巖等中國競技體育學者敏銳地注意到構建獨立的競技參賽學理論體系的必要性,在國際上率先將競技參賽理論從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中分野出來,于2011年出版了《競技參賽學》[13]專著與高等院校專業(yè)教材,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創(chuàng)立了競技參賽學理論學科,有力地加強了對運動員參賽活動的科學指導,推動了競技體育理論體系的完善。同時,提示教練員與運動員應高度關注運動訓練活動與競技參賽活動的有機銜接,注意實現(xiàn)競技能力發(fā)展向競技能力表現(xiàn)的順利轉化,依靠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的高效協(xié)同,實現(xiàn)參賽目標。

        3.3 一般訓練理論多點創(chuàng)新舉例

        如前所述,依涵蓋運動項目數(shù)量可把運動訓練理論體系分為一般訓練理論、項群訓練理論和專項訓練理論。其中,一般訓練理論是指涵蓋所有運動項目共同規(guī)律的普適性理論。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推出了豐碩的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本文僅就辯證協(xié)同訓練原則的確立與應用、運動訓練計劃結構理論的拓展與應用進行簡明概述。

        3.3.1 辯證協(xié)同訓練原則的確立與應用

        人們在運動訓練活動中所遵循的基本準則稱為運動訓練原則。我國運動訓練界關于運動訓練原則的認識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主要沿用了蘇聯(lián)運動訓練的教育學原則體系。在多部教材和詞典中,比較一致的表述集中于自覺積極性原則、直觀性原則、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原則、不間斷性原則、周期性原則、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原則、區(qū)別對待原則[3?4,16,33?35]。

        在多年的運動訓練實踐中,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運動訓練活動的多個影響因素之間是緊密聯(lián)系、彼此促進或者相互制約、相生相克的。辯證地認識事物、辯證地把握運動的進程是人類各種行為的重要準則,在運動訓練活動中更有著特殊的需要。競技體育活動中運動員健康安全的高風險性與運動訓練中運動員機體負荷的高挑戰(zhàn)性等特點提示我們,應特別細致準確地把握各種相互矛盾的影響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

        辯證地認識和解決訓練實踐中遇到的諸多矛盾、有效地組織和推進矛盾雙方的協(xié)同效應,對于人們成功地組織運動訓練過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在吸取衍生于教育學理論的訓練原則、孕發(fā)于“躍進”思維與軍隊練兵實踐的“三從一大”訓練原則體系合理內(nèi)核的基礎上,以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運化規(guī)律為基本依據(jù),進行了辯證思考,著力強調(diào)協(xié)同效應,建立了新的辯證協(xié)同訓練原則理論體系。

        田麥久于1988年首次表述了關于運動員競技能力演化要素組合協(xié)同的認知,把“訓練過程的連續(xù)性與階段性”“機體在負荷下的適應性與劣變性”“訓練過程組織的集群性與個體性”“訓練過程的多變性與可控性”兩兩并列作為運動訓練過程的基本特性[26]2-35。2006年,田麥久、鄧運龍在《運動訓練學》教材中提出改變單維度訓練原則的思維定式,將運動訓練中密切相關的2項行為準則結合在一起組成新的原則[36]。歷經(jīng)十幾年的教學與訓練實踐,逐步確定為由10個范疇兩兩組合的5對訓練原則,即導向激勵和健康保障訓練原則(指導訓練動機)、競技需要與循序施訓訓練原則(指導訓練內(nèi)容)、適宜負荷與適時恢復訓練原則(指導訓練負荷)、系統(tǒng)訓練與周期安排訓練原則(指導訓練安排)、集群組訓與區(qū)別對待訓練原則(指導訓練組織),并于2017年將其賦名為辯證協(xié)同訓練原則[5,37]。

        深刻地認識每項原則中2個范疇的辯證協(xié)同關系對科學組織訓練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導向激勵與健康保障原則為例,在訓練活動中必須不斷地激發(fā)運動員奮進爭先的強烈動機,鼓勵運動員克服疲勞、傷病等困難,刻苦訓練;但同時必須準確把握好刻苦訓練的“度”。嚴格訓練要嚴得合理,而不是越嚴就練得越好;加難訓練要難得適宜,而不是越難成績提高得越快。加大訓練負荷能夠引發(fā)運動員機體更為深刻的適應性變化,但過度的負荷會使運動員的健康受到損害,也必然會導致其競技能力的下降。因此,應該把“健康保障”與“導向激勵”同時作為重要的行為準則, 使得訓練的要求嚴得合理,訓練的難度加得適當,訓練的負荷增加有度。運動員在健康的身心條件保障下,嚴格要求,刻苦訓練,承受訓練負荷后及時消除生理與心理上的疲勞,實現(xiàn)競技能力的不斷提高??梢?,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導向激勵和健康保障是不可分離的重要行為準則,二者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把二者聯(lián)組為運動訓練的一項基本原則,辯證地認識二者的科學內(nèi)涵,更好地發(fā)揮二者的協(xié)同作用,應該能夠更有效地指導科學訓練的組織實施。

        同樣地,其他組合的辯證協(xié)同訓練原則也都是把具有緊密聯(lián)系而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矛盾的2個范疇組合在一起的行為準則。這些訓練原則廣泛地涉及運動訓練的內(nèi)容、負荷、方法、安排等基本問題,指導運動訓練團隊辯證地認識、協(xié)同地組織運動訓練過程中的各個主要環(huán)節(ji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運動訓練原則體系。辯證協(xié)同訓練原則是我國運動訓練業(yè)界幾十年訓練實踐與理論探索的可貴成果,我們應有堅定的理論自信,運用好辯證協(xié)同訓練原則,指導我國競技運動水平更快提高[38]。

        3.3.2 運動訓練計劃結構理論的拓展與應用

        運動訓練目標必須依托有計劃的運動訓練活動方可得以實現(xiàn)。運動訓練計劃就是為了實現(xiàn)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向預定目標成功轉移而選擇的通路,是對運動訓練過程預先做出的理論設計。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許多學者對于運動訓練過程和運動訓練計劃開展了系統(tǒng)的研究和實踐。本文僅從田麥久團隊的研究成果中列舉幾例。

        運動訓練過程與運動訓練計劃是田麥久團隊的重要研究領域。對運動訓練過程的整體研究有《論運動訓練過程》[26]、《論運動訓練計劃》[39]等。對多年訓練計劃的研究有《我國不同年代優(yōu)秀運動員多年訓練過程的類型特點及其合理結構的設計(上、下)》[40?41]、《中國高水平女子投擲選手全程性多年訓練方法學體系》[42]、《優(yōu)秀舉重運動員全程性多年訓練的階段性特征》[43]、《運動員全程性多年訓練過程中的區(qū)間鏈接機制》[44]等。關于年度訓練計劃與大周期訓練計劃的研究有《運動訓練周期的宏觀設計》[45]、《運動訓練大周期的項群特征》[46]、《高水平運動員年度周期的項群特征》[47]、《備戰(zhàn)北京奧運會的年度訓練周期安排》[48]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田麥久提出了2種訓練大周期的理論(表2),這也是對列·馬特維也夫訓練分期理論的有序拓展。

        表2 2 種大周期訓練特征的比較[45]Table 2 Comparison of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wo major periods

        4 運動訓練理論對訓練實踐的科學指導

        我國競技體育管理部門與廣大體育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視訓練理論對訓練實踐的科學指導,并直接開展了大量應用研究。早在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時便組織了多個項目比賽的技術統(tǒng)計工作。中國運動員走上奧運舞臺后,更是緊密結合奧運參賽的需要,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工作。如:在2001—2004年雅典奧運會周期,國家體育總局奧運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立項169項課題,參與人員1 470人次;在2005—2008年北京奧運會周期,立項313項課題,約3 600人次參與了36個運動項目的科技攻關與科技服務;在2020—2021年備戰(zhàn)東京奧運會時,約請了63名高層次專家組成9個領域的專家組,開展全面的科技服務工作。

        通過科學理論的指導,教練員的科學素養(yǎng)明顯提高,在70年的訓練實踐與科學探索中,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運動員,積累了可貴的成功訓練經(jīng)驗,在奧運會等重大國際比賽中取得了輝煌的賽績。

        4.1 我國優(yōu)勢項目訓練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半個多世紀的訓練、參賽實踐中,在夏季奧運會多種競技項目集群中逐漸形成了一組中國優(yōu)勢項目,包括跳水、體操、乒乓球、羽毛球、舉重和射擊。我國這6個大項的運動員在9屆夏季奧運會上共獲得192項次金牌,占中國運動員金牌總數(shù)(262項次)的73.2%(表3)。中國優(yōu)勢項目訓練參賽的成功既為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也得益于我國科學訓練理論的有力指導。

        表3 1984—2020 年中國夏季奧運會優(yōu)勢項目獲金牌數(shù)Table 3 Gold medals for Chinese advantageous sports in 1984—2020 summer Olympics

        論述中國優(yōu)勢競技項目科學訓練之路的代表性專著有1992年謝亞龍、王汝英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優(yōu)勢競技運動項目制勝規(guī)律》和2019年田麥久、吳瑛、胡亦海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國運動訓練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競技實踐》等,分別對我國跳水、體操、乒乓球、羽毛球、射擊、舉重6大優(yōu)勢項目以及女排等單項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成功經(jīng)驗進行了理論闡述。

        4.1.1 跳水、體操訓練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

        跳水、體操同屬技能主導類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我國跳水、體操訓練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于標準明確的早期專項選材、多年訓練大綱規(guī)范指導的基礎訓練、不同年齡參賽隊伍的梯次配置、適應于亞洲地域學特征的技術風格的形成、適應評分規(guī)則周期性調(diào)整的超前技術創(chuàng)新、訓練方法與輔訓器材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改革、參賽套路中動作難度的選擇與組合等方面。表4為中國跳水奧運冠軍始訓年齡統(tǒng)計結果。

        表4 中國跳水奧運冠軍始訓年齡統(tǒng)計結果Table 4 Initial training age for Chinese divers with Olympic gold medals

        4.1.2 乒乓球、羽毛球訓練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

        乒乓球、羽毛球同屬技戰(zhàn)能主導類隔網(wǎng)對抗性項群。我國乒乓球、羽毛球訓練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于大范圍普及的早期選材、各年齡段運動員的層層選拔、不同級別訓練隊伍的競爭機制、動作規(guī)范的基本技術訓練、多種風格打法運動員的適應性對練、引導項目競技水平發(fā)展的技戰(zhàn)術創(chuàng)新、對應不同比賽場景的加難訓練方法、針對主要外國對手特點的模擬訓練等方面。表5為我國不同年代乒乓球技戰(zhàn)術特征的演變與發(fā)展情況。

        表5 我國不同年代乒乓球技戰(zhàn)術特征的演變與發(fā)展Table 5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of table tenni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China

        4.1.3 舉重訓練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

        我國舉重訓練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于舉重運動員的早期專項訓練、適合亞洲人類學形態(tài)特點的技術風格、下蹲式挺舉技術的精細化研究與穩(wěn)定性掌控、最大力量與爆發(fā)力量的創(chuàng)新訓練方法,以及由優(yōu)勢輕級別向中、重級別逐漸拓展的發(fā)展路徑等。眾所周知,多名中國舉重運動員運用下蹲式挺舉技術獲得了奧運冠軍(表6),這正是舉重訓練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突出例證。

        表6 運用下蹲式挺舉技術的中國男子舉重奧運冠軍Table 6 Chinese male weightlifters with Olympic gold medals who use clean & jerk squatting

        4.1.4 射擊訓練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

        我國射擊訓練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于:通過加強技術動作規(guī)范化、訓練操作程序化,運用電腦激光測試儀協(xié)助訓練等措施,提高射擊技術的精準化程度;建立適應中國運動員特征的心理訓練模式;改進臨賽小周期安排,制定運動員的參賽預案和教練員的參賽指揮預案,誘導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tài)在賽場展現(xiàn)。

        4.2 我國優(yōu)勢競技運動項目成功的主要經(jīng)驗

        綜合我國各優(yōu)勢競技運動項目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競技實踐可見,這些項目的工作團隊在為社會生產(chǎn)優(yōu)秀競技表現(xiàn)的生產(chǎn)鏈上,在準確把握專項制勝規(guī)律、嚴謹?shù)目茖W選材、系統(tǒng)的多年培養(yǎng)、成功的競技參賽、有力的社會保障等方面都有著高度相似的理論認知和成功的競技實踐,積累了寶貴的成功經(jīng)驗。

        4.2.1 精心探索:準確把握運動項目的競技特點與制勝規(guī)律

        多種多樣的競技運動項目各有獨特的競技特點。深刻認識競技項目的競技特點是組織科學訓練和成功參賽的必要前提。把握競技項目的競技特點首先要明確:比的是什么,是競速、競距、競重、競準還是競美;競技的組織形式是次第展示還是同場競技,是多人同賽還是每輪淘汰。進而才能夠明確相應的訓練要求,提高所必需的競技能力,最后參賽取勝。跳水、體操、滑雪空中技巧比的都是動作的難度和完成的美感;游泳和短道速滑比的都是通過比賽全程所用的時間;乒乓球、羽毛球比的都是誰先得到規(guī)定的勝分。我國優(yōu)勢項目從業(yè)團隊對項目的競技特點和制勝規(guī)律有著深刻的認識,不斷創(chuàng)新,所以才能長盛不衰。

        4.2.2 科學選材:梯次構建優(yōu)秀運動員團隊

        自20世紀80年代起,原國家體委系統(tǒng)地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選材研究,我國以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為目標,先后推出了20多個運動項目不同年齡段的科學選材標準,在全國絕大部分?。▍^(qū)、市)建立了科學選材網(wǎng),梯次構建優(yōu)秀運動員團隊,為我國多個運動項目有計劃地系統(tǒng)組織多年訓練奠定了堅實基礎。如表4所示,我國多位跳水奧運冠軍都是經(jīng)過早期科學選材、多年系統(tǒng)培養(yǎng)而成為世界級優(yōu)秀運動員的。

        4.2.3 多年培養(yǎng):有序發(fā)展運動員競技能力

        從一代代優(yōu)秀運動員的成長經(jīng)歷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只有進行多年系統(tǒng)的科學培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出高水平的運動員。在多年訓練過程中,必須以不同專項主導競技子能力為核心,有計劃地綜合發(fā)展各種子能力,要符合青少年運動員生長發(fā)育的階段性特征,安排好序列發(fā)展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多年訓練計劃。我國國際級乒乓球、體操、射擊運動員的不斷涌現(xiàn)便是多年訓練計劃的成功例證。

        4.2.4 成功參賽:準確掌控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

        運動員的競技狀態(tài)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使運動員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地點、在特定的賽事中發(fā)揮最佳競技狀態(tài)是教練員最高指揮藝術的完美體現(xiàn)。這就要求教練員準確把握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的變化走向,細致掌控訓練負荷與調(diào)整恢復的辯證協(xié)同關系,讓運動員的高峰狀態(tài)準確地展現(xiàn)在大賽決戰(zhàn)的舞臺上。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我國舉重冠軍呂小軍、石智勇,游泳冠軍張雨霏、汪順,羽毛球冠軍陳雨菲,跳水冠軍謝思埸、全紅嬋的出色參賽都是成功的案例。

        4.2.5 社會管理:舉國體制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運動員成功參加國際大賽離不開組織、醫(yī)療、科技、物資、交通等全方位的支持與保障。我國的舉國體制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選拔最優(yōu)秀的運動員集中備戰(zhàn),組建高水平教練員團隊帶隊訓練,為運動員提供最優(yōu)質的場地器材、最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和訓練環(huán)境,建立嚴格的保障制度保證運動員不受病疫干擾。祖國和人民的有力支持是我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屢創(chuàng)佳績的重要保障。

        任何國家和地區(qū)的優(yōu)勢項目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既要努力保持位居前列競技項目的領先優(yōu)勢,也要努力提升潛優(yōu)勢項目的競技水平,不斷壯大優(yōu)勢項目的隊伍。我們的運動訓練學者也在為此而努力,劉大慶等[49]的《我國潛優(yōu)勢項目特點及制勝規(guī)律的研究》即是一例。我國游泳、擊劍、賽艇、自行車等項目的運動員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的出色表現(xiàn),讓我們有理由期待新的優(yōu)勢項目的出現(xiàn)。

        4.3 我國運動訓練實踐的科學化進展與面臨的課題

        我國優(yōu)勢競技運動項目多年來在國際競技賽場上取得的優(yōu)異賽績是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科學化進展的有力證明。理論出自實踐,繼而指導實踐,這正是實踐論的重要科學理念。我們應該看到,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的研究和探索,我國教練員隊伍的科學素養(yǎng)已經(jīng)發(fā)生了明顯改變,并將在科學化訓練的道路上繼續(xù)向前。

        4.3.1 我國運動訓練實踐科學化的巨大進展

        通過科學理論的指導、教練員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從總體上看,我國運動訓練實踐已經(jīng)在科學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積累了可貴的成功訓練經(jīng)驗,主要表現(xiàn)在:從粗放式的自發(fā)訓練轉變?yōu)榫珳视媱澋淖杂X訓練;從脫離實際的躍進式高目標要求轉變?yōu)閷嵤虑笫堑母邩藴蕜訖C激勵;從簡單劃一的訓練要求轉變?yōu)橐罁?jù)對不同項目競技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指導訓練;從無限加大訓練負荷單向思維的引導轉變?yōu)橛柧氊摵膳c恢復協(xié)同組訓等辯證思維的引導。

        4.3.2 我國運動訓練科學化面臨的問題與機遇

        當然,在不同組織層面還有一些訓練管理者和教練員常常只靠自己的單純經(jīng)驗和局部的陳舊知識指導訓練,訓練工作難以取得理想的進展。中國運動訓練科學化的持續(xù)發(fā)展沒有終點,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我們深入探討。對這些問題的深刻認識也正是我國運動訓練科學化發(fā)展的新的機遇。例如,運動員動機激勵與健康保障的科學掌控,運動訓練負荷與恢復的辯證認知與組織實施,科學訓練方法與手段的新發(fā)展,不同項群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的科學調(diào)控,同場對抗性集體項目合理身體對抗意識的培養(yǎng),難美項群動作難度與完成質量的優(yōu)化配置,不同運動項目制勝要素的準確解析與訓練應用,歸化運動員的定位、準入與規(guī)范管理,教練員、學者和后勤保障團隊工作的有機協(xié)同[50]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繼續(xù)開展深入研究,并運用科學的認知更有效地指導訓練實踐。

        5 結束語

        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運動訓練界努力提高理論研究與競技實踐的科學化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我國運動訓練學者對運動訓練理論中的多個核心概念做出了準確的科學界定,對運動訓練的理論體系進行了結構性調(diào)整,推出了一批多層次、多維度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我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取得的輝煌賽績是我國運動訓練科學理論的實踐驗證,也為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實踐支撐。隨著人們對于運動訓練的認識不斷深化,現(xiàn)代競技運動的發(fā)展不斷面臨新的問題。中國運動訓練科學化的持續(xù)發(fā)展沒有終點,還有許多問題有待繼續(xù)深入研究,并運用科學的認知更有效地指導訓練實踐。

        本文所述雖然只是我國運動訓練科學化歷程中的部分成果,但已經(jīng)明確地告訴我們,對于我國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的成功之路,我們應有堅定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應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加強對基本理論的研究,更緊密地結合訓練實踐的需求,促進我國運動訓練科學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繼續(xù)深化改革開放,認真學習、吸納國際優(yōu)秀的運動訓練理論與競技實踐成果,在競技體育發(fā)展舉國體制堅定有力的保障下,建設和發(fā)展好運動訓練理論的中國學派。

        猜你喜歡
        競技運動員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一位短跑運動員的孤獨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0
        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商業(yè)價值的開發(fā)
        冰雪運動(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6
        競技精神
        幽默大師(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花與競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最會掙錢的女運動員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4
        運動員
        中文字幕人妻饥渴浪妇| 亚洲成a人网站在线看| 好爽要高潮了在线观看| 国产传媒精品成人自拍|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在|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偷拍一区二区视频播放器|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 精品国产亚洲av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区| 性欧美老人牲交xxxxx视频| 狼人国产精品亚洲|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白浆| 一区二区国产av网站| 欧美寡妇xxxx黑人猛交|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网址2022| 亚洲av一二三又爽又爽又色|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色|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人妖系列在线免费观看|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区别| 美女丝袜诱惑在线播放蜜桃| 免费无码精品黄av电影|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人妖系列视| 色综合中文字幕综合网| 成年美女黄的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看福利| 国产tv不卡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无毒| 国成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