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鳳
走親戚是過年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孩子們最樂意的事。
在我們小時候,串親戚講究不少。
首先是日子。一般是初二回娘家,初三初四走別的親戚。但新過門的媳婦第一年初二要陪婆婆去婆婆的娘家,俗稱走舅家,初三才能回自己娘家;第二年就可以初二回回娘家了。家里當年若有親人亡故的,三年內(nèi)初五前不走親戚。
其次是禮物。老規(guī)矩是四色禮,分別是自家蒸的饅頭,炸的果子,買的點心或水果。若是回娘家走舅家,必定要有一塊禮肉,就是兩三斤走上的五花肉。最初的寓意是離娘肉,演變成了重要節(jié)禮。禮物的主要區(qū)別在點心和肉,其他只是各家主婦手藝的差別和比拼。裝禮的最初是大斗籃,一種上紅漆的竹籃子,現(xiàn)在幾乎淡出江湖了?;@子裝滿后要蓋一條簇新的國民枕巾。有禮物有日程了,出發(fā)。不過沒有四個轱轆的轎車,沒有兩個轱轆的自行車,只有自備的“11 號車”。不但步行,大人要提東西,大孩子自己走,小孩子大人背,但一個個依然興致勃勃。
一路上走親戚的人絡繹不絕,不時能碰上舅舅家姑媽家的鄰居,他們老遠就會招呼你,叫著你的小名打趣你,濃郁的鄉(xiāng)情隨處可見,不像如今城里對門的鄰居也認不全。
趕上雪天路滑,行路更是艱難,但記憶里留存的全都是美好,一路上,說笑著,打鬧著,幾里路不知不覺就到了。
到了親戚家,一般是吃兩頓飯,第一頓是餃子,第二頓是炒菜,若一天走幾家親戚,吃個三五頓不在話下。
而小孩子最關心的壓歲錢環(huán)節(jié),往往在第一頓飯吃完、第二頓尚未開始的間隙進行。照例是大人拉拉家常,問問孩子的成績,然后給孩子壓歲錢,一元到五元之間。若家里孩子多的,則主要給小的,大的就只有眼饞的份兒了。孩子們也不推辭,更不謙讓,一邊瞟著錢,一邊認真鞠躬拜年,等錢一進兜里,便飛奔出門,在大門外將錢匯集在一起,數(shù)一數(shù),點一點,然后心里期待著下一個目標,好早點湊成心中的整數(shù)。其實,湊得再整,也逃不過上繳的命運,只不過,在口袋揣著錢的感覺著實不錯!
飯吃好了,天色也不早了,主人家也早把回禮備好了,一家人提著輕了不少的藍子,大的小的,拉著叫著返程了……
后來自行車、三輪車、拖拉機、汽車,依次穿梭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大斗籃慢慢變成提籃,塑料袋,直到現(xiàn)在變成整盒的牛奶和水果,但我記憶最深處的依然是徒步串親戚。一路上我不停地問還有多遠,媽媽總會說快到了,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