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觀察中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患者應用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措施預防術后DVT(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效果。方法:將58例中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患者隨機納入參照組(予以普通護理干預)、標準組(予以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各組分別納入29例。結果:標準組術后并發(fā)癥較參照組減少(P <0.05)。結論:中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患者實施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提高術后DVT預防效果。
關鍵詞: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DVT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8.061
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在當代臨床中應用廣泛,是改善膝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患者預后的重要術式[1]。但是,手術創(chuàng)傷應激較重,加之膝關節(jié)活動受限、疼痛刺激等因素的影響,術后容易增加下肢DVT形成風險,甚至誘發(fā)肺栓塞,給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脅[2]。在中老年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群體中,甚少報道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干預作用。故而本研究重點納入58例中老年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作為臨床對象,對照探討了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干預效果,以供參考。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58例中老年患者均于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本院實施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按照隨機分配對照原則,將患者隨機納入參照組、標準組,各組分別納入29例。標準組16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52~85歲,均齡(68.98±13.20)歲。參照組15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51~83歲,均齡(68.75±13.56)歲。兩組基礎資料匹配度較高,可比性充分,檢驗結果P值>0.05。經醫(yī)學研究倫理批準。入組標準:經影像學檢查證實膝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擇期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年齡≥50歲;簽署研究同意書并且自愿入組。排除標準:心血管疾病;腦梗塞;高凝血或凝血功能障礙;單髁置換;下肢靜脈重度曲張。
1.2 方法
參照組29例輔以普通護理干預,即:給予自控靜脈鎮(zhèn)痛泵,按照醫(yī)囑要求,為患者使用阿片類藥物鎮(zhèn)痛,以5 mg氨酚羥考酮為主;術后常規(guī)說明,口述注意禁忌,從術后6 h開始服用10 mg利伐沙班,每日1次,為期15 d;術后48 h拔管,拔管后,要求患者適當鍛煉[3]。
研究組29例輔以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干預,即:術前1~2 d給予0.1 g/d塞來昔布口服;術中穿刺股神經并進行阻滯麻醉;術后聯(lián)合應用阿片類藥物、肌注或口服非甾體抗炎藥,早晨空腹狀態(tài)下給予200 mg/d塞來昔布口服;晚上睡覺前注入40 mg帕瑞昔布鈉,中間給予氨酚羥考酮口服,5 mg/ 次,1次/d。術后要求患者盡快自主活動,強加教育,提高患者重視程度并意識到DVT預防作用;術前術后運動踝泵、直腿抬高、屈伸膝關節(jié),或憑借助步器、拐杖輔助鍛煉;術后24 h考慮拔管,拔管后要求患者適當鍛煉;術后飲食以少鹽、少脂為主,攝入纖維素豐富的綠色食品,多飲水,預防便秘。術后拔管后,為患者實施氣壓治療、足底靜脈泵治療,彈力繃帶大小、寬度取決于患者下肢周徑,從大腿根部開始加壓,一直到腳底,由遠及近降低加壓力度,每天早中晚各檢查一次,確保加壓療效,以免引起患者不適,減輕對下肢血循環(huán)的不良影響。術后6 h給予10 mg利伐沙班,每日1次,為期15 d。
1.3 觀察指標
(1)下肢周徑。術前、術后第5 d運用軟尺測量下肢周徑,包括踝上肢(踝關節(jié)上方5 cm處)、髕上肢(膝蓋骨上方15 cm處)與髕下肢(膝蓋骨下方15 cm處)。(2)并發(fā)癥。術后第5 d運用彩超監(jiān)測下肢血液流速,觀察有無DVT形成;記錄患者術后有無其他并發(fā)癥,包括感染、切口愈合延遲。(3)負性情緒。評估工具為漢密爾頓焦慮(HAMA)/抑郁量表(HAMD)[4],其中HAMA評分≥15分確定焦慮,HAMD評分≥21分確定抑郁。(4)疼痛。評估工具為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從低到高0~10分,從輕到重為無痛(0分)、劇痛(10分),痛感越強烈,評估得分越高。(5)膝關節(jié)。評估工具為膝關節(jié)評分表(HSS),100分滿分,膝關節(jié)恢復越好,評估得分越高。(6)生活質量。評估工具為巴氏(Barthel)指數,100分滿分,生活質量越高,評估得分越高。
1.4 數據統(tǒng)計處理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處理標準組與參照組定量資料、定性資料,其中以均值±標準差()形式描述(肢體周徑、HAMA評分、HAMD評分、VAS評分、HSS評分、Barthel指數)定量資料,組間t檢驗;以%(率)形式表述(術后DVT形成率及其他并發(fā)癥)定性資料,組間χ2檢驗;以P值描述組間數據檢驗結果,當P<0.05說明兩組結果有差異意義。
2 結 果
觀察對比標準組與參照組肢體周徑,如表1所示。觀察對比標準組與參照組術后DVT及其他并發(fā)癥,如表2所示。
觀察對比標準組與參照組HA M A、HA MD、Barthel指數,如表3所示。
觀察對比標準組與參照組疼痛VAS評分,如表4所示。
觀察對比標準組與參照組HSS評分,如表5所示。
3 討 論
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DV T形成風險高達40%~80%,以下肢腫痛、肢體活動受限、下肢靜脈栓塞、淺靜脈曲張、下肢靜脈炎為典型癥狀,單純進行抗凝處理,難以獲得滿意效果。因此,本研究開展了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干預活動,標準組下肢周徑較參照組明顯縮?。≒ <0.05)。說明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干預措施可以幫助患者縮小患肢周徑。究其原因:術前良好教育,有助于術后規(guī)范化干預,讓患者、患者家屬深刻認識到了下肢DVT形成對疾病轉歸的危害,從而能夠使其積極主動配合臨床各項治療、護理;術后早期應用加壓繃帶、早期氣壓治療,可在最大限度上消除腫痛,優(yōu)化下肢血循環(huán),抑制血栓形成;非甾體抗炎藥不僅能夠消除腫脹,還可以炎性反應。
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干預措施以循證醫(yī)學為基礎,通過對圍術期護理模式的不斷優(yōu)化,減少了術后并發(fā)癥,減輕了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緩解了患者疼痛感受,實現了康復促進。本研究對照探討,結果標準組術后DVT形成率及感染、切口愈合延遲等其他并發(fā)癥較參照組減少(P <0.05)??赡芘c術后早期活動有關。靜脈栓塞多見于小腿遠端,尤其是比目魚肌靜脈,此處瓣膜少,容易引起血液淤滯,故而術后早期踝泵鍛煉,優(yōu)化比目魚肌靜脈,顯得很有必要。就DVT出現時間而言,術后24 h為下肢DVT形成高峰,若是術后活動鍛煉延遲,勢必會增大血栓形成風險。故而在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干預模式下,在患者意識清醒后立即要求患者踝泵活動,并且在24h內離床步行,顯著降低了血栓形成率,預防了下肢DVT形成。
最后,標準組術后HAMA、HAMD、VAS評分較參照組降低,而HS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較參照組升高(P<0.05)。說明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干預措施可以減輕疼痛,緩解負面情緒,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優(yōu)化生活質量。究其原因:術后下肢周徑縮小,DVT形成風險進一步降低,讓患者切身感受到了干預效果,消除了患者心理問題,緩解了負性情緒。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干預模式下,超前鎮(zhèn)痛、與多模式聯(lián)合進行鎮(zhèn)痛干預,顯著提高了疼痛控制效果,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踝泵鍛煉,促進膝關節(jié)功能改善,減輕對日常生活的不良影響。
總而言之,中老年患者進行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治療期間,有必要落實標準化加速康復外科干預措施,不僅可以預防下肢DVT,減少并發(fā)癥,而且還可以緩解疼痛,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消除負面情緒,實現生活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張馳,龐素芳,王彤,等.基于康復評定的加速康復外科干預對髖膝關節(jié)置換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22,37(7):967-970.
付中敏,寧寧,陳佳麗,等.加速康復理念下髖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手術部位感染預防的最佳證據總結[J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22,21(6):554-561.
閆麗欣,張平,劉曉磊,等.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刊,2022,57(5):575-577.
陳玉芳.早期規(guī)范化康復鍛煉對減少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并發(fā)癥的應用效果[J].中國標準化,2021(24):231-233.
作者簡介
王暉,本科,康復治療師,研究方向為骨科康復。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