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孔子可能是一個性格溫和、慈眉善目的老頭。畢竟他能說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遷怒,不貳過”等話,總不能是個彪形大漢吧?但其實,孔子真的是一個面容兇悍的猛男,還是身高1 米8 的那種。
在你的印象里,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
很多人可能會回答,是個性格溫和、慈眉善目的老頭。畢竟他能說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遷怒,不貳過”等話,還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儒”意為溫文爾雅、謙虛和善,總不能是個彪形大漢吧?
但其實,孔子真的是一個面容兇悍的猛男,還是身高1米8 的那種。
圖為顧愷之所畫《孔子為魯司寇像》
關(guān)于孔子的身高,不少史料中都有記載。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有言:“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比绻凑宅F(xiàn)在一尺長33.33 厘米、一寸長3.33 厘米來算,身長九尺六寸的孔子足有3 米多高。
當然,想想這也不太可能。要弄清楚孔子的真實身高,關(guān)鍵在于搞清楚古代不同時期的“一尺”到底有多長。
在我國不同朝代,度量衡是不一樣的。
夏代的尺度缺乏考古材料,但是根據(jù)史料記載,當時主要借助人體規(guī)定尺寸。
漢代蔡邕的《獨斷》卷上載:“夏……十寸為尺?!薄墩f文·尺部》云:“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币簿褪钦f,“尺”是人手伸展后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寸”則是指從掌至手腕一寸長的部位。
商代具有了成熟的長度單位制度。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骨尺是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測長工具。商代骨尺的長度分別為16.95、15.78、15.8 厘米,相當于中等身高者伸開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距離,是商代一尺長度之參考。
西周時期,尺、寸、分制得到進一步完善,但古今對周尺說法不一,八寸、十寸、十四寸等為一尺都有記載。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趙曉軍曾在論文《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提到“清代學者依據(jù)西周器物和清代營造尺相比較,推定西周一尺為18.8 厘米至25.9 厘米之間”。
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繼承西周長度制度的基礎(chǔ)上,尺、寸、分制的長度單位已經(jīng)普及,量值也基本統(tǒng)一。
晚清時期出土于陜西蒲城縣的商鞅銅方升(秦國的標準器),是現(xiàn)存最早“以度審容”的標準量器,商鞅銅方升內(nèi)口長12.4774 厘米、寬6.9742 厘米、深2.323 厘米,計算容積為202.15 立方厘米,16.2 立方寸為一升,求得方升單位容積202.15÷16.2=12.478 立方厘米/ 立方寸,可折算一寸長2.32厘米,一尺約為23.2 厘米。
秦漢是古代度量衡單位制最為完備的時期,秦始皇統(tǒng)一了度量衡。經(jīng)過測量,得出秦1尺約為23.1 厘米。
此后唐宋元明清的尺度絕大多數(shù)都在30 厘米以上。
據(jù)此,無論是按照漢代一尺抑或是春秋一尺,都可以計算出孔子的身高約為221.7 厘米,是名副其實的“巨人”。
但同樣有很多人質(zhì)疑這一觀點,覺得這一切都只是對史書記載的推斷,沒有找到實質(zhì)性證明孔子身高的證據(jù)。
一直到2015 年,伴隨著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的發(fā)掘,一件能證實孔子身高的文物——漆器屏風出土了。漆器屏風被發(fā)現(xiàn)于一個主槨室西室中,上面有孔子的畫像和一些文字。文字上記載了孔子身高“七尺九寸”,換算過來約為182.4 厘米。
在當時,人們的平均身高普遍較低。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普通男性的身高研究報告可以看出,當時人普遍身高在160厘米左右,身高能夠達到1 米8已經(jīng)是“巨人”級別了。
孔子的身高雖有待考證,但也應(yīng)該是當時少見的高個子,和“矮小”一點兒都不沾邊。
要形成孔子“和藹小老頭”的形象,除了身高偏矮,還有一個要素:長得慈眉善目。
但實際上,孔子不僅和慈眉善目完全不沾邊,甚至稱得上“奇人異相”。
《荀子·非相》記載:“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唐朝楊倞注曰:“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泵蓚埵巧瞎艜r代人們用于避魔驅(qū)邪的一種神獸,面目極其猙獰,說孔子長得像蒙倛,可見他從長相來看絕非“善類”。
《詩·大雅·韓奕》寫道:“四牡奕奕,孔修且張?!薄皬埫妗奔础按竽槨??!妒酚洝贩Q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即頭頂凹陷),故因名曰丘”。
總結(jié)一下就是孔子不僅長得兇,頭頂凹陷,臉還大得很。但是,古文獻中關(guān)于孔子相貌特征的記載略少,這些分析也不見得絕對準確。
對孔子的形象認知有偏差的,大有人在。其實,這是刻板印象在作怪。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觀點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征,而忽視個體差異。它的形成主要通過三種途徑:源于社會傳統(tǒng)和規(guī)范的社會化結(jié)果、個人的經(jīng)驗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
大家對孔子的印象形成也受到了這三種途徑的影響。
在以往的學習和經(jīng)驗中,我們遇到、看到的學者大多是溫和的、文雅的,《論語》更是加深了我們對孔子形象的猜測,再加上我們看到的孔子圖片、雕塑大多把他塑造得慈眉善目,因而很多人覺得孔子是和藹小老頭,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人的身高多少并不絕對關(guān)鍵。因為很多時候,人的氣度要比高度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