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夢楠, 李 果, 張 杰, 熊昌云
(1.云南農業(yè)大學茶學院,云南昆明 650000; 2.云南農業(yè)大學熱區(qū)健康飲料研究中心,云南普洱 665000;3.貴州省黔東南州農業(yè)農村局,貴州凱里 556000)
在云茶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普洱茶占據重要地位,自高價“古樹茶熱”后,藤條茶市場開始被開拓,并受到市場歡迎[1]。藤條茶是以云南省優(yōu)良茶樹品種經獨特的栽培管理方式下孕育而成的,以云南藤條茶為原料制成的曬青茶具有香氣高揚、滋味鮮爽的感官品質特征。其采摘方式使用留葉采和不留葉采的方法,春茶采摘時除留魚葉外,視茶樹生長情況留1~2張真葉,采2、3水茶時將上次留的老葉抹去,再留1~2張真葉,采秋茶時需要將枯枝病葉等去掉[2-3]。通過讓每一張葉子都能充分進行光合作用,促進茶樹營養(yǎng)生長,延長成熟期[4]。
光合作用影響著茶樹鮮葉的產量以及品質[5-6],而葉片作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發(fā)揮著重要作用[7]。影響茶樹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集中在光照度[8]、環(huán)境溫度[9]以及水分[10]等,而內在因素包括品種差異[11]、葉綠素含量[12]和樹齡[13]等方面。近幾年,學者做了大量關于茶樹光合作用方面的研究,如施肥、環(huán)境溫度和品種特性等[14-18],對栽培管理模式影響茶樹光合特性的研究卻不多。本試驗主要研究藤條茶園與普通茶園、不同藤條茶園葉片的光合特性參數、茶葉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質特征,以期為藤條茶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
2019年3—4月,在云南省臨滄市和普洱市具有代表性的藤條茶園[19]以及部分現代茶園進行凈光合速率測定,并在相應茶園采摘鮮葉制成茶葉樣品。采摘標準為1芽2葉,同時按照標準[20]進行加工,詳見表1。
表1 藤條茶的樣品信息
1.2.1 茶園光合作用檢測 (1)光合特性參數及環(huán)境因子。采用杭州綠博儀器有限公司的LS-1020植物光合作用測定儀,利用快速準確的紅外線CO2氣體分析儀法進行測定。技術參數測定量程如下:胞間CO2濃度0~1 500 mg/mL);空氣溫度(TC)0~50 ℃;葉片溫度(TL)0~50 ℃;葉室濕度(RH)0~100%;光合有效輻射(PAR)0~2 500 μmol/(m2·s);葉面積11.0 cm2,測量時間間隔5 s。(2)葉綠素相對含量。采取五點取樣法,當液面屏中CO2濃度趨于平穩(wěn)后夾住取樣點(茶樹芽下長勢較一致的第4張成熟功能葉片)進行測量。
1.2.2 茶葉化學成分測定 水分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8304—2013《茶 水分測定》[21]進行;水浸出物的測定參照GB/T 8305—2013《茶 水浸出物測定》[22]。茶多酚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8313—2008《茶葉中茶多酚和兒茶素類含量的檢測方法》[23]中的高效液相法;咖啡堿含量參照GB/T 8312—2013《茶 咖啡堿測定》[24],采用美國安捷倫的1260型高效液相色譜系統(tǒng)進行測定。
1.2.3 茶葉感官審評方法 茶葉感官審評參照GB/T 23776—2018《茶葉感官審評方法》[25]、GB/T 14456.2—2018《綠茶 第2部分:大葉種綠茶》[26]進行。
利用SPSS 23.0、Origin 9.1等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單因素ANOVA對多個獨立樣本的兩兩平均數進行差異性分析。
2.1.1 環(huán)境因子對茶園及葉片的影響 本次試驗在天氣晴朗時對7個茶園的氣溫、光合有效輻射及茶樹葉片溫度、葉室濕度進行測定,詳見圖1。被測茶園氣溫、光照日變化基本一致,隨太陽光照的增強而升高,在12:00—14:00時達到最高,之后隨太陽光照的減弱而逐漸降低,總體呈現簡單平穩(wěn)的單峰曲線。由于氣溫受光照度的影響,所以茶園氣溫的最高值會有所滯后。其中,秧塔現代茶園光照度為雙峰曲線,這可能與測定時段出現云霧有關。勐庫現代和勐庫藤條茶園氣溫和光合有效輻射日變化趨勢相似,總體表現為:先緩慢上升,達到最大值后下降。這可能是測量地相近的原因,不同地區(qū)環(huán)境因子的差異更為復雜,其日變化也有所不同。
茶樹葉片溫度與光照度有關,正午時段光照度大,茶樹葉片溫度也隨之升高,各茶園的葉片溫度逐漸上升再下降,變化基本相似。茶樹葉室濕度在清晨時最高,隨時間延長波動下降。勐庫現代茶園波動最小。其中,臨滄地區(qū)的茶樹葉室濕度比普洱地區(qū)的低,除太陽光照和氣溫等因素外,也可能與降水量有關;老烏山地區(qū)的茶園葉室濕度較高。
2.1.2 茶樹凈光合速率的日變化 光合作用的日變化是茶樹生長力和生產力的基礎。如圖2所示(折線圖為凈光合速率,柱狀圖為蒸騰速率),就茶園凈光合速率而言,7個茶園的峰值在10:00—14:00 出現,14:00—18:00時基本呈現下降趨勢。壩糯藤條茶園、老烏山古樹藤條茶園、老烏山藤條茶園、秧塔藤條茶園呈單峰曲線;勐庫藤條茶園、勐庫現代茶園、秧塔現代茶園均呈現雙峰曲線,其中勐庫藤條茶園、秧塔現代茶園峰值均出現在10:00以及14:00,波谷出現在12:00,由此推斷出它們在12:00出現明顯的光合“午休”現象;而勐庫現代茶園光合“午休”時間則推遲了2 h,這可能是因為正午溫度太高,從而導致氣孔關閉。臨滄地區(qū)勐庫現代茶園、勐庫藤條茶園、壩糯藤條茶園的凈光合速率最大值分別為3.43、8.23、13.83 μmol/(m2·s),臨滄地區(qū)藤條茶園表現出了較高的凈光合速率,是其對照現代茶園的2~4倍。普洱地區(qū)老烏山藤條茶園、老烏山古樹藤條茶園、秧塔現代茶園、秧塔藤條茶園的凈光合速率最大值分別為5.21、5.82、5.92、8.08 μmol/(m2·s)。老烏山古樹藤條茶園和老烏山藤條茶園凈光合速率最大峰值分別在 12:00、14:00出現,但日變化基本一致且呈單峰曲線;秧塔藤條茶園凈光合速率高于秧塔現代茶園,而秧塔現代茶園凈光合速率又高于普通的勐庫大葉種,這可能是受環(huán)境影響所致。
水分是影響茶樹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素[27]。7個茶園的蒸騰速率日變化表現如下:除老烏山古樹藤條茶園和壩糯藤條茶園外,其他茶園均呈現“M”形,蒸騰速率的第1峰值均在10:00—12:00,臨滄地區(qū)茶園的第2峰值在14:00左右,普洱地區(qū)則出現在16:00左右,隨后蒸騰速率降低。蒸騰速率的日變化表現為:勐庫藤條茶園變幅[0.20 ~0.81 mmol/(m2·s)]>勐庫現代茶園[0.13~0.59 mmol/(m2·s)],秧塔藤條茶園[0.19~0.69 mmol/(m2·s)]>秧塔現代茶園[0.32~0.64 mmol/(m2·s)]。
2.1.3 茶樹光合指標日均值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長發(fā)育的決定性因素[28]。在自然光照條件下,茶樹的凈光合速率也表現出一般植物的日變化規(guī)律[29]。由表2可以看出,同一地區(qū)中藤條茶園的茶葉凈光合速率的日平均值總體高于現代茶園,其中臨滄勐庫藤條茶最高,為 5.20 μmol/(m2·s),是該地區(qū)現代茶園的2倍左右。就蒸騰速率而言,臨滄地區(qū)表現為勐庫藤條茶園>勐庫現代茶園>壩糯藤條茶園;普洱地區(qū)表現為秧塔現代茶園>秧塔藤條茶園,老烏山藤條茶園>老烏山古樹藤條茶園??偟膩碚f,老烏山藤條茶園以及老烏山古樹藤條茶園的蒸騰速率低于其他茶園。調研發(fā)現,該地區(qū)茶樹枝條存在干枯現象,可能與當地天氣長期干旱有關,不利于茶樹蒸騰。通過分析發(fā)現,老烏山地區(qū)茶園的葉室濕度高于其他地區(qū),推測這是影響茶樹的蒸騰速率的重要原因。同時,老烏山茶樹低蒸騰速率也與老烏山地區(qū)茶樹樹齡相關,樹齡與蒸騰速率負相關。葉綠素含量影響光合作用,氮素是葉綠素的組成成分,葉綠素a、b都是含氮化合物[30],通過葉色可以簡單判斷氮素營養(yǎng)的供應情況,藤條茶栽培模式的芽下第4葉葉綠素相對含量略高于普通茶。
表2 藤條茶園光合指標的平均值
茶葉中水浸出物的含量反映茶葉中可溶物質的多少,影響著茶湯的厚薄、滋味的濃強[31]。由表3可知,5個藤條茶樣的水浸出物含量為 37.04%~42.70%,其中勐庫藤條春茶含量最高,秧塔藤條春茶含量最低;5個藤條茶樣的茶多酚含量為26.61%~36.29%,其中壩糯藤條春茶含量最高,老烏山藤條春茶含量最低;5個藤條茶樣的咖啡堿含量為2.27%~3.25%,總體差異不是特別明顯,較為穩(wěn)定。由于茶樹栽培模式不同,其茶葉內含物成分也不相同。就茶多酚而言,勐庫藤條春茶以及秧塔藤條春茶含量高于勐庫和秧塔普通曬青春茶;勐庫地區(qū)藤條茶水浸出物含量略高于勐庫普通曬青春茶,而普洱地區(qū)則相反,但是差異不顯著。2個地區(qū)的藤條茶樣咖啡堿含量都小于其對照曬青茶樣,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不同茶樣主要生化成分比例的不同,這也可能會影響茶葉品質。
表3 藤條茶樣品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此次審評樣品均具有大葉種曬青茶典型的特征,審評結果見表4。臨滄地區(qū)的壩糯藤條春茶、勐庫藤條春茶感官品質表現較佳,分別為91.75、91.50分。對臨滄地區(qū)曬青茶和藤條茶審評對比發(fā)現,相同立地環(huán)境、相同品種的勐庫藤條春茶(91.50分)感官評分明顯高于勐庫春茶(88.00分),具體表現為藤條茶比普通曬青茶更鮮爽,回甘更迅速,香氣更濃郁持久。普洱鎮(zhèn)沅地區(qū)樣品中,老烏山古樹藤條春茶(87.40分)評分高于老烏山藤條春茶(86.90分),主要表現為古樹茶的回甘更加明顯。普洱景谷地區(qū),秧塔春茶(86.65分)略高于秧塔藤條春茶(86.40分),但秧塔藤條春茶的香氣較好。
表4 藤條茶樣品感官審評結果
總體而言,藤條茶品質總的表現為茶樣外觀的莖梗偏長、葉底芽葉稍大,茶樣香氣更高,協(xié)調性更好,持久度好,滋味更偏鮮爽。普通曬青茶樣滋味更偏醇和、醇厚。
光合作用所積累的營養(yǎng)物質是植物生長發(fā)育的重要來源[32]。茶樹的修剪留葉也會影響茶樹養(yǎng)分的積累[33]?,F代茶園通過茶樹修剪解除頂端優(yōu)勢,促進腋芽、不定芽以及根莖部的潛伏芽抽發(fā)新枝,從而提高了茶葉產量[34]。但可能會削弱中下層葉片光合作用,使光合產物減少,從而導致茶樹未老先衰[35]。張穎彬等調查研究了立體樹冠留養(yǎng)對茶園生產的影響,立體樹冠相對于平面樹冠而言,是指茶樹經春茶采摘后,對茶樹進行重修剪或臺刈,夏秋茶不采,從而提早春季茶芽的萌發(fā)時間,增加萌芽量,利于名優(yōu)茶的生產[36]。這和藤條茶的留養(yǎng)方式相類似,使其始終保持良好的生長優(yōu)勢,從而積累養(yǎng)分。
杜旭華等比較了浙農139、龍井43等5個浙江茶樹品種的凈光合速率,發(fā)現茶樹品種不同,其凈光合速率也不同,分別出現單峰型和雙峰型,峰值出現時間以及變幅存在的差異較大[37]。本研究發(fā)現,臨滄地區(qū)同一立地環(huán)境的勐庫藤條茶園與勐庫現代茶園凈光合速率日變化也為雙峰曲線,出現了光合“午休”現象,而且藤條茶園最大凈光合速率明顯高于現代茶園,凈光合速率是勐庫現代茶園的 2~4倍,光合能力表現更佳;普洱地區(qū)除秧塔現代茶園外,其余藤條茶園凈光合速率日變化均為單峰曲線。經綜合比較,藤條茶模式栽培下茶樹葉片光合能力強于普通栽培茶葉。不同地區(qū)茶樹蒸騰速率不同,以老烏山地區(qū)蒸騰速率最低,包括老烏山藤條和老烏山古樹藤條,一方面是由于環(huán)境和樹齡等因素影響,另一方面與茶樹的適應能力也有關。有研究表明,品種也是影響茶樹蒸騰的重要原因。涂淑萍等研究發(fā)現,安吉白茶的蒸騰速率低于烏牛早和龍井43,烏牛早和龍井43更適合在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方生長,安吉白茶耐干旱能力較強[18]。蒸騰速率的研究對茶樹生長發(fā)育具有積極作用。
本試驗所探討的茶園栽培管理模式中,藤條茶園的凈光合速率高于現代茶園。光合作用效率與茶葉生化成分相關。藤條茶栽培管理模式相對現代茶園水浸出物含量與茶多酚含量有所提高,以藤條茶為原料制成的曬青茶感官品質優(yōu)于普通曬青茶,表現為香氣高,持久度好,滋味更偏鮮爽,協(xié)調性更好。這在一定程度表明藤條茶的栽培管理模式有一定的潛在優(yōu)勢[38],符合現代茶園減量提質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