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峰 廖國龍 歐陽鵬 曾志
惡性腫瘤發(fā)病早期多無典型臨床表現,出現明顯自覺癥狀時多為晚期。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多伴不良情緒,表現為易怒、焦慮、低落、恐懼等情緒狀態(tài),影響其護理治療依從性、耐受性,甚至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預后,因此需加強針對性心理疏導,以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1]。為保證心理護理的針對性,需了解患者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以保證護理質量[2]。為此,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4例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4例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3例、女51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62.30± 4.19)歲;家庭人均月收入500~7000元/個月,平均家庭人均月收入(2843.12±164.01)元/個月。納入標準:①均經病理組織學診斷確診為惡性腫瘤;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精神狀態(tài)正常,可進行有效護理溝通;④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疾??;②近1個月內遭遇重大家庭事故;③無法配合完成量表調查。
1.2 方法 收集統(tǒng)計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60歲、≥6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婚姻狀況(已婚、未婚、離異或喪偶)、居住地(本地、外地)、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自費、醫(yī)保、新農合)、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個月、≥3000元/個月)、工作情況(在職、退休、無)、陪護人員(配偶、子女、其他)。
以DT對患者進行心理問題調查,評分范圍0~ 10分,分別表示無痛苦感受~極度痛苦感受,評分 ≥4分表示存在心理問題[3]。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分析惡性腫瘤患者心理問題影響因素,以Logistic回歸分析惡性腫瘤患者心理問題危險因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惡性腫瘤患者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124例惡性腫瘤晚期患者中,47例存在心理問題,占比為37.90%(47/124);不存在心理問題和存在心理問題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存在心理問題和存在心理問題患者的性別、居住地、工作情況、陪護人員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n(%)]
2.2 賦值情況 以存在心理問題為因變量,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為自變量,對變量進行賦值,賦值內容為DT ≥4分為1分,<4分為0分;年齡<60歲為0分,≥60歲為1分;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為0分,高中及以上為1分;婚姻狀況中,未婚為0分,離異或喪偶為1分,已婚為2分;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中,自費為0分,新農合為1分,醫(yī)保為2分。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經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60歲、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婚姻狀況為離異或喪偶、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為自費、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個月是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心理問題的危險因素,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為醫(yī)保是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心理問題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準確了解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可以此為依據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提升心理護理質量[4]。本次研究對124例惡性腫瘤晚期患者進行心理問題評估,結果顯示,存在心理問題患者占比為37.90%(47/124),經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60歲、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婚姻狀況為離異或喪偶、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為自費、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個月 是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心理問題的危險因素,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為醫(yī)保是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心理問題的保護因素,考慮原因如下。
3.1 年齡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存在心理問題的惡性腫瘤晚期年齡較高,考慮原因為,高齡患者多伴慢性合并癥,且部分患者經歷同伴、配偶等同齡人惡性腫瘤死亡情況,本身會對其造成較明顯應激情緒,影響其在院治療信心。同時高齡患者生理機能減退,存在免疫力下降、放化療不良反應耐受性下降等情況,會進一步增加患者情感刺激,引發(fā)心理問題。孫婉琛等[5]在對顱腦腫瘤患者圍術期抑郁狀態(tài)危險因素分析中發(fā)現,無/輕度抑郁與中重度抑郁患者年齡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本次研究觀點一致。本次研究中,存在心理問題患者<60歲占比為27.66%,≥60歲占比為72.34%,不存在心理問題患者≥60歲占比為54.55%,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高齡惡性腫瘤患者更易發(fā)生心理問題。
3.2 文化程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患者心理問題發(fā)生風險較高,考慮原因為,文化水平較低,則患者對自身病情、治療方案等相關知識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患者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治療過程等可能存在偏激情緒,影響患者治療護理依從性,影響治療效果,增加其應激情緒;且若患者文化水平較低,可能會影響其護理治療客觀看待能力,易在醫(yī)療護理操作中出現強烈應激情緒,誘發(fā)心理問題[6]。
3.3 婚姻狀況 研究結果顯示,離異或喪偶患者心理問題發(fā)生風險較高,考慮原因為,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多缺乏社會功能,需在醫(yī)院、家庭生活中接受治療,會影響其情緒狀態(tài);此時患者社會支持、情感支持為患者主要負性情緒舒緩途徑;若患者為已婚狀態(tài),則在患者出現癌痛、癥狀不適感等情況時,通過與配偶溝通,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情感舒緩;且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配偶照護可更好了解患者護理需求,提升患者情感及生理舒適度,減少患者心理問題發(fā)生風險;離異或喪偶患者多缺乏情感支持,影響其日常情感支持及負性情緒緩解途徑,患者獨處時間較長,影響其負性情緒排解能力;在院治療期間,患者主要照護工作多由子女、護工、護士等完成,可能會影響患者實際護理需求了解能力,進而可能會引發(fā)心理問題[7]。
3.4 醫(yī)療費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醫(yī)保支付為患者保護因素,自費為危險因素,考慮原因為,惡性腫瘤晚期患者主要治療方案包括放療、化療等基礎治療方案,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經濟壓力;在治療期間,受藥物刺激、臨床癥狀等多種因素影響,患者易出現食欲下降、免疫功能受損等情況,需在基礎治療同時通過營養(yǎng)支持、感染性疾病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案維持患者生理機能穩(wěn)定性,會進一步增加患者治療經濟壓力;且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多缺乏經濟來源,治療費用來源于既往積蓄、家庭支持等;若患者為自費,則在治療期間,患者需同時承受治療不適感,且存在治療經濟壓力增加相關心理痛苦;其經濟壓力相對較高,誘發(fā)心理問題;而支付方式為醫(yī)保會減少患者治療經濟費用,減輕患者心理負擔,降低心理問題發(fā)生風險[8-10]。
3.5 家庭人均月收入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為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心理問題的危險因素,考慮原因為,惡性腫瘤晚期患者治療費用相對較高,但若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較低,提示患者積蓄較少,患者承擔較大經濟壓力;且在日常生活中因患者收入水平較低,生活習慣較節(jié)儉,面對高額治療費用時會產生較強烈應激情緒,增加其心理問題發(fā)生 風險[11,12]。
綜上所述,年齡≥60歲、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婚姻狀況為離異或喪偶、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為自費、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個月為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出現心理問題的危險因素,因此在臨床護理中可將患者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作為心理護理切入點,滿足患者心理疏導需求,同時關注患者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與醫(yī)師溝通盡量選擇適宜診療護理方案,以減輕患者經濟壓力,保持其情緒狀態(tài)穩(wěn)定,提升心理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