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男,鄭秀紅
1.吉林省龍井市東盛涌鎮(zhèn)綜合服務中心,吉林龍井 133400;2.吉林省龍井市德新鄉(xiāng)綜合服務中心,吉林龍井 133400
腹瀉是一種普遍存在于生豬養(yǎng)殖中的疾病,其病因是多種多樣的,在治療過程中要做到辨證施治,方可收到良好的療效。單純的治療腹瀉,很有可能會耽誤治療,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導致豬腹瀉疾病的病因很多,在治療過程中,應從病因入手選擇具體的治療方法,這樣才可以有效治療豬腹瀉疾病,避免病情不斷蔓延,最終造成較大的損失。
可以將豬腹瀉疾病劃分為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兩種類型。其中病毒感染類型的豬腹瀉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直接威脅到養(yǎng)殖戶的效益。再如大腸桿菌感染屬于細菌感染類型,如果沒有規(guī)范性地使用疫苗,將會進一步惡化豬腹瀉疾病,需要引起養(yǎng)殖戶的重視。
豬的年齡和豬腹瀉疾病發(fā)生率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例如仔豬很容易發(fā)生豬腹瀉疾病,而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剛出生的仔豬具有相對較高的抵抗力,通過吸收母乳也可以使自身抵抗力提高,但是仔豬斷奶之后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抵抗力,為病菌提供生存環(huán)境。在飼料喂養(yǎng)過程中,一些抗原物質或者化學物質等可能會刺激仔豬胃黏膜,影響到腸胃功能,降低了仔豬抵抗力,提高豬腹瀉疾病發(fā)生率。
在生豬養(yǎng)殖過程中,養(yǎng)殖戶更加重視整體經濟效益,但是一些養(yǎng)殖戶不重視養(yǎng)殖環(huán)境管理工作。一些小型的養(yǎng)豬場沒有及時清掃和消毒豬場,將豬糞隨意堆放在豬場,因此提高了豬腹瀉疾病發(fā)生率。因為不夠重視疫苗接種,也會提高患病率。
營養(yǎng)性的因素有很多,在最基礎的飼喂方面,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豬就會出現饑餓的腹瀉現象,在短時間之內,飼料中的營養(yǎng)元素并不會給生豬帶來很大的危害,但是如果長時間使用營養(yǎng)元素含量比較低的飼料,就會導致生豬的免疫力下降,及身體出現營養(yǎng)不足的情況,同時還容易受到周圍病菌和病毒的感染,出現腹瀉現象。另外,一些豬只由于在飼料中包含了過敏原,所以會對一些食物產生過敏反應,比如黃豆等。此外,在養(yǎng)殖期間,由于一些養(yǎng)殖戶對飼料的不重視,導致生豬吃了霉變的食物,或者是由于飼料中含有過量的農藥,導致小規(guī)模的中毒性腹瀉。
豬腹瀉疾病的病原多為TGE 病毒,生豬感染之后,在初期會出現輕度的腹瀉和嘔吐等癥狀,時間延長之后將會出現脫水的情況,而仔豬的死亡率將會超過90%,生豬日齡增長之后,將會降低豬腹瀉病致死率。仔豬感染病毒之后將會出現腹瀉或者嘔吐等情況,拉出黃色的排泄物,呈現出水狀,同時會產生嚴重的臭味,患病生豬將會快速變瘦,最終因為脫水死亡。成年豬染病之后,在2 ~3 d 以內將會出現腹瀉情況,拉出灰褐色的排泄物,在7 d左右將會停止腹瀉,同時會降低病豬的體重,病死情況發(fā)生情況比較少。
引起本病的原因是由沙門氏桿菌引起的,沙門氏桿菌可以適應各種環(huán)境,但是對高溫的抗性很低,因此可以采用高溫殺菌或者用消毒劑來殺死細菌。豬副傷寒性腹瀉的隱匿時間為幾天至幾個月,慢性表現為典型腹瀉,并伴有腸黏膜壞死,其傳播方式為糞、口,多見于1 ~4 個月齡的豬只,無季節(jié)性特點,并可出現急性敗血、皮膚表面出現紫色、疼痛等臨床表現,同時也可引起應激性因素。
豬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致病物質是輪狀病毒,當病豬感染了這種急性腸道疾病后,會出現腹瀉、嘔吐、脫水等癥狀,但是這種病與普通的腸胃炎有很大的區(qū)別,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豬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潛伏期是20 ~24 h,當發(fā)病豬痊愈后,就會產生相應的免疫系統(tǒng),從而產生相應的抗體,然后通過泌乳的形式,在母豬的身體中傳播給仔豬,建立被動免疫。豬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主要發(fā)生于56 日齡以內的生豬,發(fā)病率在50%~80%范圍內,發(fā)病早期主要表現為腹瀉、嘔吐、食欲下降,糞便呈黃白色或黑灰色,如果發(fā)病過程中氣溫急劇下降,死亡率會提高;第二,這種病的發(fā)生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和地域性特點,在晚秋、冬季和早春三個季節(jié)是最容易發(fā)生的時期,這種情況下,病毒的傳播以病豬的糞便為主,而且,如果周圍的空氣太過濕潤,也會加速病毒的增殖和傳播,從而使這種病在豬群里快速蔓延。
在判斷病豬腹瀉的原因時,要先確定病豬的病齡,不同的病豬出現腹瀉的原因也有很多,例如1 ~2 日齡的仔豬,一般是由于饑餓、低血糖、大腸桿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如果確定了病豬出現腹瀉的時間,那么就可以縮小病豬的調查范圍。此外,要密切關注豬場內出現豬腹瀉現象的數量,一旦出現大規(guī)模的腹瀉現象,就要及時排除可能有傳染的病菌或者病毒,避免疫病進一步擴大。
如果是感染了病毒或者細菌的腹瀉,可以根據大便的特性和情況來判斷。針對病毒性腹瀉,發(fā)病豬的排泄物多為弱酸,其排泄物為稀薄型;針對細菌性腹瀉,當出現病豬的大便是糊狀的時候,要多加留意,當病豬出現腹瀉的時候,就會出現嘔吐的情況,這種情況應該是由偽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而當豬糞便呈現出黃灰色的糊狀,并且有一股惡臭,也要考慮是不是由于球蟲感染引起的。
豬腹瀉的程度也有助于養(yǎng)殖戶對引起腹瀉的原因進行排查。病毒性豬腹瀉具有很強的暴發(fā)性,并且傳播速度很快,而由細菌和寄生蟲引起的腹瀉的癥狀則具有比較隱蔽的特點,具有很強的間歇性。
養(yǎng)殖戶需要提高飼養(yǎng)管理力度,在養(yǎng)豬的時候要保持飼養(yǎng)場舍的清潔效果,將殘留的飼料和排泄物及時清除掉,并且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對場舍進行徹底地消毒、滅菌,盡可能地確保飼養(yǎng)場舍的衛(wèi)生條件,從根本上防止豬被病毒、細菌所感染。糞便消毒過程中可以用高溫消毒優(yōu)化紫外線消毒方式。在消毒處理過程中可以合理稀釋消毒靈和水,全面噴灑在豬場的食槽和飲水池中,養(yǎng)殖戶也可以利用棉簽蘸取高錳酸鉀溶液,涂擦在母豬乳頭等部位,也可以發(fā)揮良好的消毒作用。因為豬腹瀉疾病主要表現形式為病毒性感染和細菌性感染,主要傳染源為病豬和帶菌豬,養(yǎng)殖戶需要做好源頭把關工作,在日常養(yǎng)殖過程中利用封閉式管理模式,嚴格把控進出豬場的人員和車輛,并且進行消毒處理。此外需要嚴格管理養(yǎng)殖場的引種環(huán)節(jié),引進的豬只一定是在非疫區(qū)引進,在進場之后需要建立一個月的隔離期,確定沒有任何病毒和疾病之后才可以混養(yǎng)。
在進行免疫接種時,其目的是要對仔豬白痢、仔豬黃痢、豬瘟以及病毒性胃腸炎等原因導致的傳染性腹瀉進行有效地預防。因此,需要與當地的流行疫病具體情況相結合,對疫苗接種的品種和周期進行合理地安排,在養(yǎng)殖過程中落實疫苗接種預防豬腹瀉模式,保證養(yǎng)殖的生豬健康成長。
特異性療法是指針對某一頭豬腹瀉的原因進行診斷和治療,使用該病的高免血清或病畜痊愈血清,對患病豬進行治療,使其對該病有一定的免疫力,達到預防和診斷的目的。目前,想要將特異性療法進行推廣和普及是比較困難的,該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在收集存儲痊愈血清的時候,還需要一些基本裝備來支撐,并且治療費用比較高,但是對于某些特殊的傳染病,其療效非常好。
抗菌殺毒是指對病毒性和細菌性因素引起的豬腹瀉疾病的防治措施,通過抗菌殺毒的防治措施,既可以對病豬腹瀉進行直接治療,又可以對細菌刺激進行抑制,從而避免對生豬造成細菌感染,其防治效果良好,診療操作簡單,治療成本較低,是當前最為常見的豬腹瀉防治方法。
4.5.1 西藥治療
7 日齡內的仔豬可注射恩諾沙星1 mL/20 kg,每天一次。7 日齡以后的仔豬可選擇增加1 mL,每天一次,連續(xù)注射3 d。另外,要給豬定時投喂驅蟲藥物,對豬的大便進行采樣并進行顯微檢查,也可以在預防和治療寄生蟲性腹瀉疾病時提供參考,選擇合適的藥物,延緩疾病在豬中的蔓延。
4.5.2 中藥輔助治療
在治療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止瀉、強心類的補液或者是補液鹽給生病的豬服用,這樣可以有效減輕病豬癥狀,還可以提高豬的身體素質。另外,選擇一種含有魚腥草屬成分的中藥,在疫病高發(fā)期對整個豬群進行飼喂,可以提高豬的免疫能力,減少腹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