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黨的二十大;普法宣教;國家安全;國家安全人民防線;總體國家安全觀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進號角。在團結奮斗的過程中,既要看到美好未來光明前景,更應當發(fā)現當前我國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客觀上面臨有諸如產業(yè)鏈供應鏈穩(wěn)定、糧食安全、生物安全、氣候變化、“卡脖子”技術瓶頸、能源轉型壓力、網絡數據保護難題、恐怖主義等現實風險挑戰(zhàn),針對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形成更佳的治理思路和方案實踐予以應對。作為因應,二十大報告第一次將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有關內容以專章形式作為在黨的大會報告中予以呈現,表明新時代新征程上黨對于國家安全治理有關議題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二十大報告在第十一部分第(二)部分“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段的最后一句明確指出“要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能力,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yǎng),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由此表明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的重要意義。如何具體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一個合理的思路即是結合整句予以思量,提煉出兩項措施:一是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例如依托當前《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提升國家安全教育水平;二是通過干部培訓的方式提高各級領導干部自覺領會和有效應用“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思維的能力。還是基于文本,可知上述兩項工作如若有效完成,則我國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yǎng)能夠得到增強,進而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得以筑牢。這樣的思路展開可以包容進多樣化的現實舉措和推進措施,在其中,提升國家安全普法宣教的質效,是一項行之有效、裨益長遠的工作進路。
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是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的重要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圍繞“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要旨提出有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四方面指導,其中在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方面特別明確提到要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這樣的提法進一步彰顯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要義,體現有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的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特點。就“維護國家安全能力”這一概念而言,根據《國家安全法》第二條,我國“國家安全”概念的定義方式采取“狀態(tài)+能力”說,即我國的國家安全不僅要求國家政權、主權、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tài),而且應當具備保障持續(xù)安全狀態(tài)的能力。由此可知,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即是以我國國家安全概念為立意,以動態(tài)保持為特點,旨在從力量生成和力量配置等角度,引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時刻注重維護國家安全現實能力的塑造,以確保出現風險挑戰(zhàn)時能夠及時應對。在這樣的思路下,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其意義在于能夠建立起全面、有效且有力的風險預防屏障、風險處置和安全狀態(tài)維持的現實力量,其作用將惠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全局。
以普法宣教助力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行之有效。從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角度看,法治是定紛止爭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實現人民內部矛盾的有序有效化解,形塑并鞏固團結;從提升國家安全治理水平的角度看,法治更是通過價值明確、規(guī)則完善、制度建設和規(guī)則實施以及守法氛圍形成等方式,宣示我國國家安全治理的制度預期,保障相關主體的合法權利,以確保國家安全治理目標能夠實現。因而國家安全普法工作,其要旨即是讓廣大民眾了解當前國家安全治理的總體目標、基本制度安排以確保有關制度和規(guī)則能夠為民眾所知,進而提供社會守法預期并形塑守法氛圍;同時也傳授一定的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現實工作思路,讓風險挑戰(zhàn)治理的關口前移、力量遍在、成效倍增,例如通過《反間諜法》主題的國家安全普法明確我國對于間諜行為的立法界定,以更敏銳、更有效地發(fā)現并打擊間諜行為等。
近年來,我國普法宣教工作水平持續(xù)提升。當前,我國在國家層面出臺有《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下簡稱“《八五普法規(guī)劃》”),旨在實現以全國性的普法工作推進依法治理、推動廣大公眾知法、懂法、用法的氛圍生成等目標。在《八五普法規(guī)劃》的引領下,我國多個政府工作部門、多個地區(qū)均出臺有專門的普法規(guī)劃,例如教育部制定出臺《全國教育系統(tǒng)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青海省發(fā)布出臺《省委宣傳部、省司法廳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等。在這些專門規(guī)劃的引領下,我國普法事業(yè)總體上形成了既有宏觀部署,也有具體領域情形安排的現實開展格局。究其具體內容來看,首先在《八五普法規(guī)劃》當中在普法工作重點內容指導部分即特別指出應當深入宣傳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其中列舉了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系列法治宣傳內容和宣傳要旨。各專項規(guī)劃中,也對國家安全有關立法宣傳工作有所提及,例如教育系統(tǒng)八五普法規(guī)劃中指出要“宣傳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安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當前,我國也開展有專門化的國家安全普法活動,例如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在2022年國家安全日來臨之際發(fā)布有《關于開展2022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傳活動的通知》,對在我國第七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中開展2022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傳活動提出指導思想、活動主題、宣傳重點、工作安排和工作要求五方面指導。在相應頂層設計的指導下,我國許多單位、多個地方亦開展有國家安全普法現實活動,取得了有益的成效??芍傮w來看,我國目前開展國家安全普法有認識基礎、有機制依托、有實踐經驗,因而在未來探索提升國家安全普法質效并非空中樓閣。
(一)提升普法規(guī)劃中的國家安全普法指導性。普法規(guī)劃作為組織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動的制度工具是一種成功的實踐,且經過歷年歷期的普法規(guī)劃工作開展,我國普法活動的要旨也從最初的“普及法律常識”到當前的“法治宣傳教育”,這也預示著全面依法治國水平的逐漸提升。在未來,應當在現有普法規(guī)劃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持續(xù)提升通過普法規(guī)劃部署國家安全普法的水平。一是應當因時而進。一方面要及時更新國家安全普法宣傳的內容,及時將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時新成果納入宣傳框架,例如我國當前正在探索修訂《反間諜法》,相應的正式立法成果即應當在隨后的國家安全普法宣傳過程中予以體現;另一方面及時結合最新的國家安全治理案例,以案說法,輔助民眾理解具體法條的實施方式。二是應當探索完善專門的常態(tài)化國家安全普法規(guī)劃,推動國家安全普法常態(tài)化長效化開展。對此,可將全面國家安全教育和國家安全普法宣教緊密結合,以國家安全普法推進國家安全教育,使民眾從法治的切入口和展開路徑對國家安全治理形成認識。同時貼切地設計國家安全普法主題,可結合每年黨和國家工作的主題或重大工作安排予以確定。三是探索提升國家安全專項普法質量,認準宣傳教育群體對象特點,以提升國家安全普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例如,面向科技工作者加強國家安全視域下的科技安全和新技術法治、數據跨境流動與國家安全、科技保密等方面的國家安全普法;面向農業(yè)農村領域則重點加強糧食安全、種業(yè)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和社會安全等方面的主題普法。
(二)提升干部教育培訓過程中國家安全法治教育實效。干部隊伍是開展和推進工作的重要力量。我國《國家安全法》第七十六條在規(guī)定國家安全教育應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同時,也提出納入公務員培訓體系,體現對公務員干部隊伍提升國家安全素養(yǎng)的制度性重視。同時,黨內法規(guī)《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第二十一條也特別規(guī)定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應當安排開展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增強干部國家安全意識和推進國家安全建設的本領。從第二十一條整體內容安排來看,該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是對干部進行政策法規(guī)教育的重點,隨后第二條旋即提出國家安全教育有關內容,由此也能夠啟發(fā)出應當推進干部隊伍的國家安全法治教育。今后,持續(xù)提升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中的國家安全法治教育是一個發(fā)展趨勢。對此,一是在普法內容設計上應當提升各級各領域干部的國家安全現行立法和有關典型案例熟悉水平,以期提升領導干部對現行國家安全立法中有關明確規(guī)定的認知力度和內化水平,進而提升依法應對國家安全風險挑戰(zhàn)復雜難題的治理能力;二是在普法工作的開展契機上可以依托當前行之有益的常態(tài)化“日常學法”和依托重點時點的“學法清單”“會前學法”“提拔使用前考法”相關創(chuàng)新機制,將面向領導干部的國家安全普法宣教融入其中,提升干部隊伍日常中對于相關國家安全法律法規(guī)的接觸率、熟悉度,進而發(fā)揮法治思維對干部履職的有益影響。
(三)依托數智技術賦能國家安全普法傳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數字技術和智慧應用等先進科技成果應用到普法工作中,能夠通過線上化、平臺化、智能化等方式,助力彌補傳統(tǒng)線下的“一對一”“一對多”“擺攤式”“活動式”等普法方式在網絡信息時代線上傳播火熱流行背景下固有的傳播力和感染力短板,以更加生動有效、可知可感的方式助力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具體而言,一是可以基于現有相關實踐,持續(xù)完善專門的國家安全普法宣教網頁,及時更新有關素材以確保網頁內容的正確性,同時也持續(xù)優(yōu)化基于頁面設計的人機友好界面瀏覽觀感。二是可繼續(xù)依托當前普遍實踐的新媒體普法宣傳模式,編寫專門的可供H5素材展現、適合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展示等界面友好型的國家安全普法資料以通過移動端加強傳播效能,同時科學選編內容,進而妥善嘗試在“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等特殊意義時點形成“現象級”傳播成果,讓小屏幕賦能大安全。三是可以探索利用最新的元宇宙技術建立專門的國家安全普法宣教體驗館,提升到館參觀者對于國家安全普法教育有關素材的感知度、體驗性等,提升民眾在身臨其境的參與感下對維護國家安全有關現實風險的辨識效度和維護國家安全必備知識的學習效率,例如依托元宇宙呈現技術提升對于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的辨識效度等;同時,也可嘗試建設有先進技術應用的專門國家安全主題公園、文化展館,提升國家安全宣教的基礎設施支撐水平,打造區(qū)域性、有特色的國家安全宣教品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共產黨員,2022(21):4-26.
[2]亓玉昆,潘俊強,武少民,胡婧怡,王崟欣,李蕊,孫超,常碧羅,葉傳增,賈豐豐.匯聚起全民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N].人民日報,2022-04-17(004).DOI:10.28655/n.cnki.nrmrb.2022.003507.
[3]張晗.依法治國背景下基層普法宣傳的治理效能和融媒實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10):121-123.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詹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