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己 黎喜平 唐東昕 姜運瓊 何 靜 肖淦辰
(1.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2000 級,貴州 貴陽 550002;2.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3.貴州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椎動脈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臨床常見疾病,以椎動脈刺激或者受壓后出現(xiàn)椎-基底動脈缺血而出現(xiàn)的系列癥狀:頭暈、頭痛、耳鳴、視力障礙、平衡障礙、聽力減退等[1,2]。目前西醫(yī)治療無效果確切的具體方法,如藥物治療只是對癥處理,暫時緩解癥狀,對原發(fā)病沒有作用,而手術雖然可以處理原發(fā)病但是風險高、創(chuàng)傷大,不能為廣大患者接受,另由于手術未針對病因治療,長期療效難以保證[3]。
苗族醫(yī)藥是苗族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實踐中產生的,擁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醫(yī)理理論、用藥理論、診法理論、治法理論及預防理論,經(jīng)苗醫(yī)學科收集的苗醫(yī)隔藥紙火灸法(是集火療、藥療于一體的復合療法,該法用料由火、科室自制黑骨藤追風液、紗布、草紙4 個部分組成)經(jīng)長期臨床實踐對頸椎病療效確切[4]。目前研究表明[5,6]CAS 發(fā)病機制與椎-基底動脈缺血相關,其缺血機制之一與體內SOD 降低致過氧化物(以MDA 為代表)過高,脂質代謝異常后椎動脈血管壁損傷有密切聯(lián)系。因此,課題組擬通過CSA 兔模型之SOD、MDA 及椎動脈血管形態(tài)學等指標觀測以初步揭示苗醫(yī)隔藥紙火灸法治療機制。
1.1 實驗材料 新西蘭大白兔9 只,2~2.5 kg,雄性,普通級,許可證號:SCXK 贛2018-0009,江西省贛州市畜牧研究所,溫度20~26 ℃,濕度40%~70%。實驗試劑與儀器:黑骨藤追風液(組方:黑骨藤500 g,活麻根250 g,小血藤250 g,透骨香250 g,四塊瓦250 g,追風傘250 g,將其全部浸泡于3500 mL 55°米酒中1 個月后備用);消痔靈注射液(吉林省集安益盛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2026175);頸部阻燃棉;超凈高級封片膠(YZB,BASO);伊紅染色液(G1100,Solarbio);Scott 藍化液(G1865,Solarbio);藥品冷藏柜(BYC-310,山東博科生物產業(yè)有限公司);顯微鏡(CX41 OLYMPUS);切片機(2235,Leica);D31(NB600-562SS,Novus);VEGF(19003-1-ap,proteintech);辣根酶標記山羊抗兔IgG(H+L)(ZB-2301,中杉金橋);DAB 顯色試劑盒(CW0125,CWBIO);中性樹脂(CW0136,CWBIO);蘇木素染色(AR1180-1,博生德生物產業(yè)有限公司)。藥品冷藏柜(BYC-310,山東博科生物);SOD 活性檢測試劑盒(BC0170,Solarbio);MDA 含量檢測試劑盒(BC0020,Solarbio)。
1.2 模型制備及分組 實驗分為3 組正常對照組(Control)、CSA 模型組(Model)、苗醫(yī)隔藥紙火灸法治療組(Treatment),每組3 只,所有兔子先用脫毛劑將左側自枕后及頸部的體毛脫掉。除正常組均常規(guī)構建椎動脈型頸椎病兔模型[7],之后進行局部麻醉。抽取硬化劑消痔靈注射液10 mL 注射于兔左側C3~C5頸椎橫突側面,分別于第2、4、6、8 周重復注射1 次,以造成兔椎動脈周圍形成無菌性炎癥及瘢痕組織,從而造成椎動脈型頸椎病動物模型。造模后苗藥治療組進行干預處理,固定模型兔為俯臥位,暴露頸部,皮膚消毒,將裝有藥液的容器瓶放入40 ℃左右的溫水中進行加熱處理,將加熱的藥液倒入彎盤中,再放6 層紗布充分吸收藥液,將吸收藥液的紗布平鋪于關節(jié)面上,再七層草紙熱水浸潤平鋪于藥液紗布上,周圍覆上阻燃棉保護非治療區(qū)域,用直鉗夾持浸有95%酒精的燃燒棉球,在紗布上做“蜻蜓點水”狀連續(xù)敲擊,持續(xù)1~2 min,用保鮮膜覆在敲擊部位上進行保溫2~3 min,再次點燃棉球進行敲擊加溫的動作,重復4 次,每次5 min,共治療20 min,隔日治療1 次,每周3 次,在造模后的第8、10、12、14、16、18、20、22、24 天,各治療1 次,共治療9 次。干預后處死各組兔子,取頸部肌肉組織,進行HE 染色后分析椎動脈血管壁中膜厚度,取外周血樣本,生化試劑盒檢測其中SOD 和MDA 的水平。
1.3 HE染色 取出組織流水沖洗數(shù)小時,經(jīng)70%、80%、90%各級乙醇溶液脫水,純酒精、二甲苯等量混合液15 min,二甲苯Ⅰ15 min、二甲苯Ⅱ15 min(至透明為止)。放入二甲苯和石蠟各半的混合液15 min,再放入石蠟Ⅰ、石蠟Ⅱ透蠟各50~60 min。石蠟包埋,切片。將石蠟切片進行烤片,然后脫蠟,水化。將已入蒸餾水后的切片放入蘇木精水溶液中染色3 min,鹽酸乙醇分化液分化15 s,稍水洗,返藍液返藍15 s,流水沖洗,伊紅染色3 min,流水沖洗,脫水,透明,封片,鏡檢。
1.4 生化檢測 所有試劑和組分都先恢復到室溫,標準品和樣品,做復孔。配制好試劑盒各種組分的工作液,可按試劑盒說明書中試劑準備中描述的方法操作。
分光光度計預熱30 min 以上,調節(jié)波長至560 nm,蒸餾水調零。SOD 測定前將試劑一、三和五7 ℃(哺乳動物)或25 ℃(其他物種)水浴5 min 以上。樣本測定,充分混勻,37 ℃水浴30 min 后,置于1 mL 玻璃比色皿測定560 nm 下的吸光度,分別記為A 測定、A 對照、A1 空白、A2 空白,計算ΔA 測定=A 測定-A 對照,ΔA空白=A1 空白-A2 空白。如底部有沉淀,混勻后再行測定。全自動酶標儀(WD-2102B,北京六一)儀器預熱30 min 以上,蒸餾水調零,按照表格加樣,混合液在100 ℃水浴中保溫60 min 后(蓋緊,防止水分散失),置于冰浴中冷卻,10 000 g,常溫,離心(上海盧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型號TGL-16.5M,半徑6.26 cm,3500 r/min)10 min。取上清至1 mL 玻璃比色皿中,測定各樣本在450 nm、532 nm 和600 nm 處的吸光度,分別計算ΔA450=A450 測定-A450 空白,ΔA532=A532 測定-A532 空白,ΔA600=A600 測定-A600 空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實驗重復3 次,定量結果采用()表示。顯著性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 法。檢驗水準α=0.05。
2.1 病理檢查觀察椎動脈血管形態(tài) HE 結果可以看出,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動脈中膜平滑肌細胞肥大,血管內皮皺褶排列紊亂;與模型組相比,苗醫(yī)隔藥紙火灸法組管壁中膜平滑肌細胞肥大明顯受到抑制,血管內皮皺褶較勻稱。見圖1。
圖1 兔子椎動脈型頸椎血管形態(tài)(HE染色)
2.2 生化檢測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模型組MDA 含量明顯增加,苗醫(yī)隔藥紙火灸法組含量明顯減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模型組SOD 含量明顯減少,而苗醫(yī)隔藥紙火灸法組SOD 含量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圖2。
圖2 生化檢測椎動脈SOD和MDA含量
苗醫(yī)無“頸椎病”的病名記載,病名分類不如中西醫(yī)細致,常將頸椎病歸屬于“風類疾病”(指因風寒濕毒入侵所導致疼痛、腫脹、痙攣甚至眩暈為主的一類疾?。?。苗醫(yī)認為氣、血、水構成人體三要素,也是形成頸椎間盤、椎骨、血脈及肌肉的物質基礎。由于毒和亂影響人體,惠氣的運化、防病能力減弱,血液的生成及運行發(fā)生障礙,局部組織濡養(yǎng)不足,毒素不得清除而留滯,氣血水運行受阻,氣血水不能通過筋脈滋養(yǎng)頸部組織,能量不足則使得頸項部椎動脈供血不足,最終導致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生。
苗醫(yī)隔藥紙火灸作為體現(xiàn)“四大筋脈學說”苗醫(yī)理論的經(jīng)典特色療法,它結合藥療、火療于一體,取火性通散,藥性祛毒的原理而成。在治療部位覆蓋浸泡過藥液的紗布和草紙,通過火把持續(xù)敲打促使黑骨藤追風藥液更有效滲入疼痛部位,從而將筋脈內留滯的寒邪排出體外,達到通氣散血止痛的目的,也體現(xiàn)“氣以通為用,血以散為安”的苗醫(yī)治療理念。
本研究苗醫(yī)隔藥紙火灸法所采用的黑骨藤追風液由黑骨藤、小血藤、活麻根、透骨香、追風傘、四塊瓦及米酒配制而成。方中的領頭藥(苗醫(yī)配方將藥物分為領頭藥、鋪底藥和監(jiān)護藥,與中藥配方之“君、臣、佐使”異曲同工)為黑骨藤、小血藤、活麻根,均為根莖部入藥,具有舒經(jīng)活絡,除濕止痛作用;鋪底藥為透骨香、追風傘、四塊瓦,均為全草入藥,具有除濕通絡止痛之效,增強領頭藥除濕止痛之功效;監(jiān)護藥米酒性熱,緩解領頭藥、鋪底藥的劣性和毒副作用,同時引藥入經(jīng),督促諸藥共達病所。
本研究結果表明苗醫(yī)隔藥紙火療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模型兔治療后,可明顯促使體內血清MDA 含量明顯減少、SOD 含量明顯增加,從組織形態(tài)學也證實其對損傷的椎動脈管壁有修復作用。初步揭示了苗醫(yī)隔藥紙火灸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機制,本療法在操作步驟上易于掌握,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