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賀晨亮
(湖南工程學院 紡織服裝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與自然不斷抗衡的過程中,逐漸的認識到了自身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匱乏,這與意在幫助眾生解脫痛苦的佛教文化理念不謀而合,進而形成了以宗教文化為理念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藏族文化在其雙向進展的過程中產(chǎn)生。色彩作為藏族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受藏族環(huán)境和文化的影響,將色彩的構(gòu)成和應用賦予了別樣的內(nèi)涵,使藏族色彩成為藏文化中具有標識性的特征之一。
色彩作為一種視覺符號,具有想象、聯(lián)想與象征等特點,并且有傳遞信息與表達感情的功能。藏族色彩的應用是藏族人民表達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直觀體現(xiàn),同時宗教文化和復雜的自然環(huán)境,賦予了藏族色彩獨特的內(nèi)涵。
藏族色彩受宗教信仰和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藏族五色文化,即白色、藍色、紅色、黃色、綠色。這五種顏色是藏族原始苯教中代表五種本源的象征,其中白色代表白云,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地,藍色代表天,綠色代表水[1]。其次,色彩的選擇與當?shù)氐奈锪舷⑾⑾嚓P,早期的色彩原料多是就地取材,藏族地處青藏高原,物質(zhì)匱乏,原料多從雪域礦植物當中提取得到,所用色彩多是對自然的簡單模仿和再現(xiàn)。
藏族色彩具有明度高、純度高、色相正的特點,在色彩搭配方面對比強烈且鮮艷,對稱且不失協(xié)調(diào),比例恰當且不失秩序,色彩多樣且不失均衡。藏族人以白色為母色,紅、黃、藍、綠為子色,其中黃色和紅色為高貴色,有白色生萬色之說。藏族的色彩是與環(huán)境融合孕育的審美,地理環(huán)境的封閉性使藏族文化的發(fā)展得到了保護,使得五色文化形成了藏族特有的藝術(shù)特征。
色彩應用是藏族藝術(shù)的體現(xiàn),蘊含了藏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歷史成果,反映了藏族人民對顏色應用獨到的見解。地域文化藝術(shù)在色彩方面的表現(xiàn)具有直觀性,藏族配飾作為藏族代表性的物質(zhì)文化載體,就同一顏色在不同介質(zhì)上的應用,賦予色彩不同的寓意與考量。
2.1.1 色彩在邦典上的應用
邦典被稱為“腰間彩虹”,是藏族婦女系在腰部上,袍服之外的一種墊子。邦典是以藏族固有的天然毛織物為原材料,經(jīng)過梳毛、捻線、漿染等十幾道手工工序形成布料,并且用這樣的三塊布料縫合才得以制作完成,如圖1 所示。
圖1 身著邦典的藏族女子
邦典多選用高明度的色彩,色相主要為藏地五色,即白、藍、紅、黃、綠,而由于不同區(qū)域在五色的傾向各不相同,邦典形成的風格也大不相同??傮w上,城鎮(zhèn)婦女崇尚嫻雅溫和,在色彩選擇上多采用低飽和度、同色系;農(nóng)村牧區(qū)婦女喜明度高,純度高的色彩,顏色對比強烈,粗獷明快。邦典色彩的選用也可以表達穿戴者的性格、情緒和年齡,例如,性格外向的婦女偏向于喜歡佩戴色彩艷麗,寬條紋的邦典,反之,性格文靜的婦女喜歡佩戴色彩淺淡、細條紋的邦典。日常喜歡穿戴色彩對比強烈的邦典的婦女,出現(xiàn)突然改變風格的情況穿戴了色彩對比柔和且暗淡的邦典,說明了近期在她身上發(fā)生了影響她心情不好的事情。一般年輕婦女喜歡色彩艷麗的邦典,中老年婦女則喜歡佩戴色彩暗淡的邦典。邦典多彩的裝飾深受婦女們喜愛,因此被稱為是婦女的形象符號。
2.1.2 色彩在花腰帶上的應用
腰帶作為藏族服飾的重要的配飾之一,在用色方面較為講究。白馬藏族婦女的腰帶所用顏色以黑為底,紅、紫、綠、黑、白(銀)等色相配,腰帶兩端為相應色彩的豎直條花紋,腰帶整體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系于胸線以下至小腹部的地方,如圖2 所示。
圖2 腰系花腰帶、頭戴沙尕帽的白馬藏族女子
婦女多選用紅色、白色制成的花色腰帶,呈現(xiàn)一種明快沉著的色彩效果。白馬藏族人崇尚高貴、圣潔、莊嚴的白色,對白色的喜愛源于白馬藏族人的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紅色腰帶在婦女服飾上使用的較多,紅色是白馬藏族人普遍使用的顏色,白馬藏族人對紅色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對太陽神的崇拜,紅色象征太陽神的光芒和力量,賦予他們無限的生命力[2]。白馬藏族男士的腰帶與女性腰帶相比,在色彩上會添加黑色,黑色在白馬藏族人看來有莊嚴、尊貴之意。對色彩的喜愛源于白馬藏族人對自然的熱愛和信仰的忠誠。白馬藏族人腰帶的圖案和顏色隨服飾的變化而變化,呈現(xiàn)多樣性特點,白馬藏族婦女在重要的場合和儀式上都會穿戴腰帶,她們把最亮麗的色彩穿在身上,攜手共舞,用色彩詮釋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2.2.1 色彩在沙尕帽上的應用
在藏族頭飾的穿戴上,白馬藏族的“沙尕帽”由于其鮮明的顏色對比,獨特的造型特征,使其具有民族標識性?!吧虫孛薄笔且豁敱P形、圓頂、荷葉邊的白色毛氈帽,帽頂側(cè)面有錦雞頸羽或雄雞白色尾的帽子,為了突出帽子的立體感和形式感,帽頂還會用紅色、黑色的棉線進行環(huán)繞縫制和裝飾,根據(jù)個人喜好可以用一串鈴、花朵進行搭配。
帽子的主體顏色為白色,在色彩搭配上,白馬藏族傳統(tǒng)配飾主要以黑、白、紅為基礎色。白馬藏族女性服飾中并沒有大面積地使用白色,而是將白色用在了重要的位置,對服飾的整體色調(diào)起到調(diào)和的作用,彰顯出白色在白馬藏族中的神圣地位,白色是白馬藏族人獨特的審美價值觀的體現(xiàn),如圖2 所示。
2.2.2 色彩在頭帕上的應用
頭帕或“花帕子”是嘉絨藏族婦女使用的最為普遍的頭飾,由棉布、平絨、金絲絨等,面料與彩色絲線、琥珀、珊瑚、金銀片等共同構(gòu)成的方形頭帕,如圖3 所示。
圖3 頭戴花帕子的嘉絨藏族婦女
頭帕的色彩和繡花圖案是區(qū)分嘉絨藏族的標志之一。頭帕的色彩通常以黑底配紅、黃、綠、白色的圖案,或者是在白底上繡上顏色艷麗的花卉圖案。色彩和諧醒目、生動鮮艷、紅花綠葉、暗底亮面搭配得當,也會添加金色和銀色的絲線增加對比。頭帕的兩端吊彩線,與頭帕主體的用色交相輝映,以五色(按黑紅黃綠白的排列順序)重復束邊,更有富者加綴金銀色珠、綠松寶石等。
嘉絨藏族的頭帕按顏色可分為黑色頭帕和白色頭帕,所用色彩與當?shù)厝说淖诮绦叛觥⒉柯鋱D騰有關。頭帕也可以用來區(qū)分女性的年齡層次,在帕子的四角和中間用彩色絲線刺繡圖案且四角吊或前兩角吊有彩線,還有五色彩邊做裝飾的為少女的頭帕;少婦與之稍有不同,體現(xiàn)在中間不繡四角繡纏枝式花卉圖案,無彩色須束;中年婦女戴不繡花的頭帕,老年婦女的頭帕則以黑色為主,只束五色的花邊。
藏靴被稱為“腳下生花的藝術(shù)品”,是藏族男女最為普遍的服飾品,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藏靴,藏語稱為“松巴”,具有用料考究、色彩艷麗、款式新穎、工藝精美、裝飾性強、實用價值高的特點。藏靴的分類形式有很多種,可以從面料、地區(qū)、款式、身份、場合、季節(jié)等多個角度進行分類,色彩元素是藏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松巴鞋是藏區(qū)最受追捧的款式,色彩是松巴鞋重要視覺符號。無論是用料的色彩還是圖案的色彩都十分講究。從鞋筒到鞋面都必須按照黑、綠、紅來搭配,鞋面會用紅、黃、綠、藍等八種絲線繡上花卉圖案,花卉樣式多為蓮花,包含著吉祥的寓意。除此之外,不同地區(qū)的藏靴的結(jié)構(gòu)、款式、圖案各不相同,阿里地區(qū)的男女款式均由紅色的氆氌拼接而成,男性使用黑色圖案,女性則崇尚紅色圖案;昌都藏靴渾厚樸實、大方不俗;日喀則藏靴精巧細致、典雅高貴;而拉薩藏靴則集各地之大成,色彩鮮艷,雍容華貴,穿著舒適且結(jié)實大方[3],如圖4 所示。
圖4 松巴鞋
藏族面具,藏語稱之為“巴”,是用紙、布、木、金屬、泥土和石頭等為原材料制作的,戴在頭上進行宗教儀式、舞蹈、歌舞戲劇等表演,或供懸掛祭祀供奉、膜拜觀賞用的人物或動物的面部造型藝術(shù)形式[4]。
藏族面具可分為宗教面具、藏戲面具和民間說唱面具三種[5],其中宗教面具和藏戲面具色彩應用最為顯著。藏族面具使用色彩的獨到之處體現(xiàn)在運用抽象、象征、比喻的手法在面具色彩的應用上加入了象征人的性格特征。面具以白色為底,純潔善良,表示溫和的性格,扮演的多是好人;紅色為底,威嚴,震懾,表示尊貴的地位,扮演的多是國王和大臣;綠色為底,賢良淑德,美貌端莊,扮演的多是女子;半白半黑(也叫陰陽臉),表示表里不一,意志不堅的性格,扮演的多是擅長挑撥離間的人;以黑色或棕色為底,表示險惡,兇狠歹毒的性格,扮演的多是壞人;以紫色為底,英勇無畏;以黃色為底,知識廣博,功德無量,扮演的多是活佛,仙翁等,如圖5 所示。
圖5 藏族面具
哈達,是一種禮巾,是藏族人作為禮儀用的一種絲織品,是表友好、和睦、祝福的文化觀念的吉祥物,也是重要的裝飾品之一。
哈達的顏色有白、藍、紅、綠、黃五種。白色哈達象征白云,寓意著美好、純潔、信任,一般禮佛或迎賓時常用;藍色哈達象征藍天,請求祛除障礙、修行順利的寓意;紅色哈達象征守護神,是請求保佑的寓意;綠色哈達象征大地,是請求身體健康、消災護法之意;黃色哈達象征智慧和宗教,代表富貴吉祥、心想事成、豐收、喜慶。除此之外有一種五彩哈達,它是一種獻給活佛或近親時作為彩箭,作為一種極其尊貴的禮物[6]。
藏族服飾多以粗獷原始、鮮艷明烈的色彩為主,通過抽象、象征、擬人的方法因地制宜的應用在了不同的配飾上,賦予色彩精神力量,將藏族人民的審美價值和精神追求通過以色彩為媒介更為直觀的表現(xiàn)出來。藏族色彩是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種色彩都蘊涵了豐富的民族情感,體現(xiàn)著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人生吉祥如意的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