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心
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日向各國發(fā)出警告,提醒人們注意周整末日時中鐘被設置”在在午今夜年最新前一90秒次;,人類從未像如今這樣離“世界茉日”如此之近。古特雷斯的警告引發(fā)廣泛關注,.也弓I起了人們對末日時鐘的興趣。
末日時鐘是由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設置發(fā)布的虛擬時鐘,這座時鐘將午夜12點“設定”為世界毀滅之時,時鐘上的時針豎直指向12點方向,通過調(diào)整分針距離午夜12點的時間,形象地展示人類在當前的時間節(jié)點有多么接近足以引發(fā)世界毀滅的巨大危機。末日時鐘位于芝加哥大學哈里斯公共政策學院凱勒中心的大廳中。末日時鐘的調(diào)整幅度由《原子科學家公報》的科學與安全委員會設定。這個由18名專家組成的小組屆年舉行兩次會議,討論全球重大事件、政策和趨勢。每年,時鐘的調(diào)整多在一月下旬公布。
這座誕生于美國的末日時鐘,雛形、實際上是由最早參與研制原子彈的科學家創(chuàng)立的“警世之鐘”,與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密切相關。1939年,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給時任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寫了一封信,提醒其關注德國已經(jīng)開始進行原子彈的相關研究,而美國應搶在德國前面掌握這一“大殺器”。從1942年至1945年,美國斥巨資和海量人力資源,花費三年時間實施“曼哈頓計劃”,終于造出了原子彈。而早在1944年夏天,芝加哥大學部分參與曼哈頓計劃的原子科學家就意識到,即將研制成功的成果將是一柄鋒利的“雙刃劍”。用之為善,可以給生物學、醫(yī)學以及工農(nóng)業(yè)等許多領域帶來福祉。用之為惡,則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1945年6月,這些科學家又上書美國軍方領導人,呼吁不要將原節(jié)單用于眥可以在無AA進行一場示威性的核爆炸,用以警示不的 日本人。但美國還是在當年7月16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海實驗成功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將曼哈頓計劃制造出的兩顆原子彈投到了日本,造成20多萬人死亡。
得知這一消息后,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們立即開會,討論如何組織起更多的科學家共同向公眾介紹與原子彈、原子能相關的科學知識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尋求建立對核武器的國際管制以及和平應用核能等。9月,科學家們成立了《芝加哥原子科學家公報》,后來隨著成員的增加更名為《原子科學家公報》,公報確立的使命為“為公眾、政策制定者和科學家提供科學信息,尋求減少對人類生存的人為威脅”。最初的公報為油印的小冊子,后來在1947年改版為帶有彩色封面的雜志形式。公報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戈德?史密斯提出在封面印上一個時鐘的盤面,并以指針位置顯示當前距離核武器帶來的地球毀滅還剩多少時間。科學家朗斯多夫的妻子繪制了1947年6月這一期《原子科學家公報》 的封面;從此末日時鐘誕生了。最初的表針指向23時53分,距離午夜7分鐘。這個時間用以傳達一種“緊迫感”。如另一名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拉賓諾維奇所言,末日時鐘的目的就是,把人嚇到恢復理性,從而保護文明
但設計末日時鐘的科學家恐怕未曾想到,他們曾以為緊迫感十足的7分鐘,在其后的20多次表針調(diào)整中反而是相對“寬松”的一個時間點。據(jù)報道,末日時鐘誕生后共進行過25次調(diào)整,撥慢8次、調(diào)快17次,其中維持在距“午夜”7分鐘的有4次,長于7分鐘的有8次,而短于7分鐘的有13次之多。最接近“世界末日”的時間就是今年的90秒,以及2020年的100秒。
末日時鐘設立的初衷是提醒人類關注可能發(fā)生的核危機,因此早期的時間調(diào)整多與此相關。如1949年首次將時鐘撥快3分鐘,對應的是蘇聯(lián)成功進行核試驗。1953年美國成功研制氫彈,時鐘又被撥快一分鐘……與之相對應,各國簽署限制或不擴散核武器的案約,則會引發(fā)時鐘撥慢,如1963年、1972年和1991年,分別撥慢5分鐘、2分鐘和7分鐘……距離“末日”最長的間距就是1991年的17分鐘(如圖)。自2007年起,氣候變化、生物武器以及網(wǎng)絡安全等問題也逐漸納入末日時鐘調(diào)整的考量因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