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冰,王松濤,孫增兵,張海瑞,王 建,劉 陽
(1山東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濰坊 261021;2山東省地礦局海岸帶地質環(huán)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山東濰坊 261021)
土壤肥力是影響土地生產力的核心因素,是土壤的本質屬性,它是土壤各種基本性質或指標的綜合表現[1],也是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農業(yè)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2-3]。近年來許多學者采用多種方法,結合GIS和地統(tǒng)計學,對多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壤肥力進行了研究,如趙滿興等[4]采用改進的內梅羅綜合指數法綜合評價了延安新區(qū)(北區(qū))行道樹土壤肥力質量,指出堿解氮和速效磷是該區(qū)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王遠鵬等[5]基于相關系數法和隸屬度函數,采用GIS和地統(tǒng)計學相結合,研究了黑龍江方正縣稻田土壤肥力的空間變異特征和分布格局,得出有效磷和速效鉀是造成該區(qū)稻田土壤肥力差異的主要因子,馬光躍等[6]基于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劃分了臨猗縣冬棗園樣地肥力等級,同時對該區(qū)肥力指標權重進行了排序,唐健等[7]采用模糊數學法評價了廣西桉樹人工林地土壤肥力質量,并研究了其演變特征,其他類似研究還有黃先飛等[8]、吳玉紅等[9]、楊旭初等[10]、章海波等[11]。正確評價土壤肥力,是保持或改善土壤肥力質量、促進土壤養(yǎng)分有效利用的重要前提,土壤肥力的評價研究在土壤資源利用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12]。
山東省高密市作為傳統(tǒng)農業(yè)大縣,素有“糧倉”美譽,多年來糧食及經濟作物生產穩(wěn)中有增,而這種生產力水平的維持受土壤各項肥力指標之間協(xié)調程度的綜合影響。為了研究高密市耕地土壤肥力的區(qū)域性發(fā)生規(guī)律和特征,總結土壤與農業(yè)生產之間的內在規(guī)律,找出人為活動與耕地土壤肥力發(fā)生分布的聯(lián)系,通過網格化采樣分析測試,選取土壤pH、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等8項肥力指標作為評價因子,采用模糊數學隸屬度函數模型和主成分分析計算土壤肥力綜合指數,并繪制綜合指數空間分布,以期為耕地土壤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與管理,以及土壤培肥與改良提供依據。
研究區(qū)高密市隸屬于山東省濰坊市,地處膠東半島和山東內陸的結合部、膠萊平原腹地、膠萊河和濰河之間,面積1525.7 km2,其中耕地面積1081.7 km2,占總面積的70.9%,屬季風性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降水量689.1 mm,6—9月降雨量占全年70%以上,南部雨量偏大,一般為700~720 mm,北部偏小,為645~680 mm,年平均蒸發(fā)量1227.6 mm,相對濕度平均為69%,年平均日照總量2452.7 h,無霜期226天。境域內總體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低殘丘,中北部為低平地和平原,地面總坡度約1/600。
本研究采集耕地中0~20 cm的表層土壤,以網格化為原則采集376件。以采樣點為中心,在周邊50~100 m范圍內,采用“S”形或“X”形多點采樣,各采樣點的采樣部位、深度及重量要一致,并剔除土壤之外的雜物,由4~6個子樣等量混合組成1件樣品,充分混勻,四分法縮分至600 g裝入干凈棉布袋,通風陰涼處自然風干。
山東省地礦局海岸帶地質環(huán)境保護重點實驗室負責本次樣品的分析測試。根據《生態(tài)地球化學評價樣品分析技術要求(試行)》[13],風干樣品經木棒壓碎后全部過2 mm孔徑的尼龍篩,混勻后四分法分成若干份,總量不少于300 g待測,一份直接供測土壤pH、有效磷、速效鉀,一份過1 mm孔徑篩供測堿解氮,一份碾磨全部過0.25 mm孔徑篩供測有機質、全氮,一份碾磨全部過0.074 mm孔徑篩供測全磷、全鉀。土壤pH采用玻璃電極法測定,有機質采用油浴加熱-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全氮采用酸堿容量法測定,全磷、全鉀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法測定,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有效磷、速效鉀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光譜法測定。對樣品報出率、準確度、精密度、抽查合格率進行嚴格質控,其中報出率均為100%,準確度、精密度的合格率均為100%,內部密碼抽查10%試樣的合格率為100%,測試結果及數據質量達到規(guī)范要求。
主成分分析和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完成。采用EXCEL 2010軟件對指標進行分級統(tǒng)計。土壤綜合肥力空間分布利用MapGis6.7中的Kring泛克立格法網格化進行制圖。
2.4.1 指標隸屬值計算 利用隸屬度函數,對不同量綱的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可以定量表征各指標優(yōu)劣程度[8,14]。本研究采用峰值型隸屬度函數和戒上型隸屬度函數。
土壤pH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植物生長,偏離最佳范圍越大,對植物生長影響越明顯[15],因此采用峰值型隸屬度函數。其他7項指標含量在一定范圍內越高,越有利于植物生長,超出該范圍則影響較小,因此采用戒上型隸屬度函數。峰值型隸屬度函數和戒上型隸屬度函數計算公式分別如式(1)~(2)所示。
式中,U為上限值,L為下限值,O1和O2為最佳值,x為指標測定值。
參照《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規(guī)范》[16]分級標準,根據土壤pH范圍>8.5、7.5~8.5、6.5~7.5、5.0~6.5、<5.0依次將土壤酸堿度劃分為強堿性、堿性、中性、酸性、強酸性5個等級,其他7項土壤肥力單指標分級標準見表1。因此各指標選取的界限值如表2所示,通過隸屬度函數計算即可得到土壤肥力各指標隸屬值。
表1 土壤肥力單指標分級標準
表2 土壤肥力單指標隸屬度函數類型及其界限值
2.4.2 指標權重計算及土壤肥力綜合評價 通過主成分分析,對評價指標降維,計算各指標的公因子方差占比,賦以各指標權重[9-10]。本研究根據模糊數學的加乘法原則,將各指標的權重值和隸屬值加權求和得出土壤肥力綜合指數(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其計算公式如式(3)所示。
式中,n為肥力指標數量,fi為第i項指標的隸屬值,wi為第i項指標的權重值。IFI值范圍為0~1,分為5級,即IFI≥0.8為土壤綜合肥力好,0.6≤IFI<0.8為≤較好,0.4≤IFI<0.6為中等,0.2≤IFI<0.4為較差,<0.2為差[11]。
采樣點土壤肥力指標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3。各指標受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變異系數依次為速效鉀>有效磷>全磷>堿解氮>有機質>全氮>pH>全鉀,變異系數越大,表明空間分布差異性越大,局部易缺乏或富集[17]。其中全鉀、pH為弱變異,變異系數低于16%;全氮為中等變異,變異系數在16%~36%;其他指標為強變異,變異系數大于36%,其中速效鉀變異系數最大,達170.45%。
表3 土壤肥力指標描述性統(tǒng)計
研究區(qū)土壤以堿性和中性為主,樣本數分別為142個和111個(圖1)。其他7項土壤肥力指標分級統(tǒng)計如圖2,有機質、堿解氮、速效鉀以較缺乏為主,全氮、全鉀以中等為主,全磷、有效磷以豐富為主。肥力單指標的含量水平直接影響著土壤綜合肥力水平,尤其是有機質較缺乏的樣本數占比達65.96%。
圖1 土壤酸堿度分級柱形圖
圖2 土壤肥力單指標分級柱形圖
按公式(1)~(2)計算得出各項肥力指標的隸屬值如表4所示。各參數平均隸屬值由大到小依次為:有效磷(0.725)>全磷(0.719)>pH(0.667)>全鉀(0.638)>速效鉀(0.587)>堿解氮(0.556)>全氮(0.316)>有機質(0.305),因此有機質和全氮是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全鉀隸屬值為弱變異(<16%),表明其對肥力的作用非常穩(wěn)定;其他指標隸屬值均為強變異(>36%),表明對肥力作用的局部差異性[18]。
表4 土壤肥力指標隸屬值統(tǒng)計
對網格化采樣點位8項肥力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由表5可知,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3個,累計貢獻率達74.174%,即這3個主成分對解釋變量的貢獻最大;主成分P1代表的變量組合為全磷、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P2代表的變量組合為有機質、全氮,P3代表的變量組合為pH、全鉀。利用各指標的公因子方差求得各指標權重依次為:全氮(0.151)>全磷(0.145)>有機質(0.145)>有效磷(0.136)>pH(0.132)>全鉀(0.114)>速效鉀(0.096)>堿解氮(0.081),權重反映各指標對土壤綜合肥力的貢獻度[19],研究區(qū)內全氮貢獻度最大,堿解氮貢獻度最小。
表5 主成分分析土壤肥力指標
結合單指標權重值與各點位單指標隸屬值,按公式(3)加權求和得出各點位土壤肥力綜合指數,采用泛克立格法對指數進行插值,繪制土壤肥力綜合指數空間分布圖(圖3)??芍?,土壤綜合肥力好(IFI≥0.8)面積約 20.19 km2,僅占比 1.32%;較好(0.6≤IFI<0.8)面積約460.44 km2,占比30.18%;中等(0.4≤IFI<0.6)面積最大,約953.88 km2,占比62.51%;較差(0.2≤IFI<0.4)面積約91.35 km2,占比5.99%;無土壤綜合肥力差分布。
圖3 土壤肥力綜合指數空間分布圖
土壤肥力綜合指數與各肥力指標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表6)。土壤綜合肥力指數除與土壤pH不相關外,與其他肥力指標均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的大小表明單指標對肥力綜合指數的影響程度,即全氮影響最顯著,全鉀影響最小,pH基本無影響。土壤對K+的吸附量隨pH升高而增大[20],pH影響土壤膠體系統(tǒng)的離子組成和元素形態(tài)[21],同時土壤酸化會增加某些元素的有效性[22],因此pH與全鉀呈顯著正相關,與堿解氮、有效磷呈顯著負相關。有機質是土壤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23],與氮、磷、鉀及其有效量呈顯著正相關。其他單指標除全鉀與堿解氮不相關外,兩兩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單指標間關系密切,應注意平衡施肥。
表6 肥力綜合指數與各指標相關性
(1)土壤肥力單指標的含量水平直接影響著綜合肥力水平,研究區(qū)土壤以堿性和中性為主,有機質、堿解氮、速效鉀以較缺乏為主,全氮、全鉀以中等為主,全磷、有效磷以豐富為主。
(2)隸屬值有機質最低,其次為全氮,有機質和全氮是研究區(qū)耕地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各指標對土壤肥力的貢獻具有差異,全氮貢獻度最大,堿解氮貢獻度最小。
(3)研究區(qū)耕地土壤綜合肥力指數中等以上的面積約占94%,土壤綜合肥力尚可??刂仆寥浪峄⒆⒅卦鍪┯袡C肥、減少不合理施肥是研究區(qū)應采取的農業(yè)措施。
pH和有機質是土壤重要的理化指標[24]。土壤pH過低則礦質養(yǎng)分易淋失,過高則養(yǎng)分易被土壤固定[25],研究區(qū)土壤平均pH 7.08,以堿性和中性為主,但仍存在小部分的酸性和強酸性土壤,土壤酸化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應注重酸化改良,同時不合理施肥也是土壤酸化的重要因素[26]。有機質是土壤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促進土壤結構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和緩沖性能等作用[27],研究區(qū)內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平均值僅為16.66 g/kg,以較缺乏為主,從隸屬值來看,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首要限制因子,應注重實施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料、秸稈還田等調控措施。
全氮與有機質的相關性最為顯著,土壤中的氮絕大部分以有機形態(tài)存在,當土壤C/N比達到平衡時,土壤有機質含量基本決定了土壤氮素水平[28],全氮為研究區(qū)土壤肥力的第二限制因子,均值為1.03 g/kg,以中等為主,合理增施有機肥是提高土壤氮素水平的有效措施。堿解氮與有機質的含量及熟化程度有關,研究區(qū)內堿解氮對土壤綜合肥力的貢獻最小,與有機質含量和熟化程度低有關。全磷對土壤肥力的貢獻較大,含量也相對豐富。有效磷直接影響作物對磷素的吸收,研究區(qū)有效磷整體處于較豐富至豐富水平,有效磷含量豐富的樣本占44%以上,空間變異性也很強,表明局部可能存在磷肥的過量施用,可能增加磷肥施用的環(huán)境風險[29],另外土壤局部酸化也是有效磷含量升高的因素之一。全鉀空間變化最為穩(wěn)定,變異系數僅為7.50%,鉀元素以占90%以上的礦物鉀存在于土壤粗粒部分,植物極難吸收,同時作物對于鉀的需要量均高于氮、磷,人類農業(yè)生產活動有鉀肥的輸入,但是對于全鉀的影響有限,速效鉀含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施肥狀況。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的變異系數均顯著高于對應全量的變異系數,這與不合理的盲目施肥有直接關系,化肥施用對提高糧食產量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增加化肥用量不相應增補有機肥,勢必使土壤有機質減少,長期單用多量化肥也往往使土壤板結,物理性狀變劣。
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是全氮、全磷、全鉀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存在形式[30],土壤酸堿度是因土種植、因土施肥的重要依據之一,有機質又是土壤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通過隸屬度函數和主成分分析計算土壤肥力綜合指數,并將其在空間上進行展現,對于摸清土壤肥力狀況、指導農業(yè)科學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