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雷 小 飯
小飯:高老師好。我剛讀完您的歷史散文,這對我來說,有一種重新做回了學生的感覺。您散文里的信息量非常大,有《百家講壇》的味道,涉及到的不光有歷史,還有政治和文化。我第一個問題想請教高老師,在寫作這一類型的作品時,對您來說第一位的目的和要求(自我要求)是什么?
高洪雷:首先很高興認識小飯老師,您是從《萌芽》和新概念作文大賽中走出來的新銳作家。如果說我是現代人、古代人,您就是當代人乃至未來的人。無論是在寫作風格上還是表達方式上,很多我要向你們年輕一代學習。
我很少寫散文,可我喜歡讀散文,尤其是風光散文,我讀的比較多的是一位蘇俄作家--20 世紀蘇聯文學史上極具特色的人物普里什文。他在風光散文中,把大自然擬人化,能把一草一木、森林里的動物乃至林中的水滴,寫出人性的味道,寫出生命的脈動,寫出人生的哲理,這一點連契訶夫、屠格涅夫都難以做到,我更不可能擁有這種境界,這也是我從不敢涉足風光散文的一大原因。因此,如果寫散文,我也偏重歷史散文。我寫歷史散文,一定是這段歷史深深觸動了我,讓我震驚,讓我糾結,讓我疑惑,我必須弄清楚其中的一些東西,弄清楚其中的為什么。我的人生較為曲折,先后經歷過十四個單位,從鄉(xiāng)鎮(zhèn)到省直,從黨政機關、群團組織到稅務、地質、國企,可以說該經歷的都經歷了,不該經歷的也經受了,可謂一路拼搏,一路坎坷,一路荊棘。我寫作,有時候是治愈我工作的一些傷口。或者說,我是要找到一個心靈的出口。在工作上遇到瓶頸的時候,我會選擇讀書。書讀多了,水滿則溢,便付諸于文字,也就有了寫作。因此,如果我開始寫歷史散文,一定是這個歷史片段與我的某一段經歷有所契合。比如我寫過一篇散文《人性之歌》,當年發(fā)表在《清明》雜志上,是明朝一個太監(jiān)冒死保護小太子的故事,這個小太子成為皇帝后,并沒有過分追究之前迫害他的人,他選擇了寬容,整個故事閃耀著人性的光亮。我還寫過《逆風招展的旗幟》,內容是被滅十族的方孝孺。那是有一次去南京旅游的時候,恰好看到了方孝孺墓,就在雨花臺,我也被擊中了。后來《逆風招展的旗幟》獲得了豐子愷散文獎。此外我還寫過于謙、左宗棠等。這些人,一個個天賦極高,富有膽識,但無一例外地,由于他們太率真,太正直,太無私了,最終都倒在了人性的槍口下。我也是個要強的人,也是一個較真的人,有時我想,如果我碰巧生在他們的年代,恰巧與他們有著相同的經歷,也許會做出和他們一樣的選擇,進而遭受和他們類似的悲慘結局。因為在我看來,一個人在涉及人格、國格、真相、道德等重大問題上的選擇,不是一個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一個該不該的問題。這些東西,經常是不能選擇的,沒得選,是長在人內心深處的東西。
說到寫作的目的和意義。其實我從不特意追求什么意義,有時候我感覺偏偏是所謂的意義,打擾了人世間的安寧。一部作品好不好,不在于你寫了什么,更不在于題材多么宏大,關鍵在于給讀者留下了什么,是否讓讀者跟著你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糾結,一起醒悟。我創(chuàng)作每一部作品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讀者。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無法觸動當代讀者的寫作,也是我所反對的。
小飯:那么高老師,我們普通人“談論”和“學習”歷史最大的快樂是在飯局上,在咖啡館里。談古論今是一種人生樂趣。那高老師作為一個研究歷史,寫歷史的作家,您最大的樂趣在哪里?
高洪雷:我總結了兩句話。第一句是,筆硬不過刀,因為歷史上的征伐者總是可以征服文人;第二句是,刀久不過筆,因為立言與立德、立功一樣,是不朽的。所以,我最大的快樂是寫出能傳承下去的作品。陳忠實先生寫完《白鹿原》,把院子里的燈全部打開了。我想,這就是寫作者在完成自己一部重要的作品時應有的景象,一個作家最興奮的時刻。這是我和責編李恩祥去西安拜訪陳忠實的時候,他當面跟我講的故事。我也有類似的感受。我的第一本長篇紀實文學,是2010 年出版的。當我接到樣書的時候,就像當年從醫(yī)生手里接過經剖腹產而誕生的女兒,那一刻確實有掉淚的沖動和感動。關于樂趣,我這里還有一個奢望,就是有一間朝陽的書房,房前栽一叢修竹,在每天黃昏時分,遙望著夕陽中的遠山,感受著婆娑的竹影,清嗅著氤氳的書香,發(fā)一會呆,足矣。
小飯:說到這里,恰好我之前還關注到高老師您之前有一部作品《另一半中國史》,是中國首部全面關注55 個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圖書。史料詳實,脈絡清晰,語言生動,講述了中華的少數民族的興衰更替和發(fā)展演變,我很想知道作為一個山東人,您為什么會有寫這樣一部“史書”的想法和愿望?或者說,是什么樣的胸懷促使你做這件事?
高洪雷:對呀,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我作為一個山東人,也不是學歷史的,與邊疆不搭邊,為什么突然就花了那么大力氣寫邊關的歷史,寫這么多少數民族的故事。不能說自己有什么樣的胸懷,真實的原因,是我受了刺激。這里邊有三個故事,前兩個故事可能現在還不到我說的時候,留給以后說吧。我就說說第三個故事,有一年我去內蒙古博物館參觀,我問工作人員,怎么沒有柔然呢?對方問我,柔然是誰?。咳崛皇抢^匈奴、鮮卑之后的又一個草原帝國,在蒙古草原上橫行了半個多世紀,后來遷徙到了俄羅斯。如此重要的“歷史”,居然在博物館里沒有任何體現。于是,我就偷偷下了一個決心,把我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來龍去脈搞清楚。這本書,我前前后后寫了七年,國家有關部門審了三年,一共用了十年,才以《另一半中國史》的名字面市。一開始只印了五千冊,不到半個月就斷貨了。目前已印刷38 次,一直是國家民委推薦圖書。
小飯:我是這么想的,在歷史資料匱乏的情況下,專門寫一本講述傳統中國邊緣地帶各少數民族的“歷史”,無異于和“正統”的歷史學家們較勁,當初整個“較勁”的過程中,你覺得最“費勁”的是哪一部分?
高洪雷:日本作家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里提到,書寫歷史就是與歷史的交鋒,甚至可以說是賭上自己所有智慧和一切展開的決戰(zhàn)。我寫每一本書,都是在較勁?!读硪话胫袊贰吩谳^勁,《大寫西域》更是在較勁,每一本都是如此。較勁在我這里有三層含義。一個是,我寫的是冷門,參考資料極少。如《大寫西域》,少到什么程度?一般說西域三十六國,但我寫的是東漢時期的西域四十八國。在《漢書》和《后漢書》里,每一個西域小國其實就幾十個字,但在我這里,至少得有幾千字。怎么寫,就是較真的過程。這本書一共寫了七十萬字。第二個是,我寫的別人一般沒寫過。如《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另一半中國史》。比如《大寫西域》,按照出版流程,先送社科院審讀,但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只有幾個人研究西域史,結果沒辦法審讀。后來找到北大歷史系,他們也說沒有研究得如此細,因此只是在一些歷史節(jié)點上把了關。最后一個是,我寫的別人一般不敢寫。作家們一般不愿涉足這個領域,據說是怕審讀,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我的《另一半中國史》《大寫西域》,都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審讀。說實話,審讀的確有點麻煩,也會耽誤一些時間,但審讀并非壞事,而是好事,因為審讀不是挑刺,而是規(guī)范。審讀的過程,其實是讓你經得起考驗、經受鍛造、去除硬傷的過程。一部作品要想世代傳承下去,要想經得住歷史的檢驗,就不應該怕審讀。
小飯:受教。的確,現在有很多年輕作家會寫一些歷史題材的作品,小說也好,非虛構也好。我想請高老師幫這些年輕人給出一些參考意見,如果把歷史作為寫作的素材,我們年輕人應該注意一些什么?
高洪雷:如今年輕人寫歷史,多數在寫網絡小說,或者寫劇本,寫所謂“紀實文學”的并不多。如果寫歷史題材的作品,建議先在歷史背景上做一些功課,功課做到什么程度?比如說“稱呼”,什么是公主呢?皇帝的女兒叫公主,皇帝的姐妹叫長公主,皇帝的姑姑叫大長公主,皇帝的孫女叫少公主,這些稱呼是固定的,是不能混的。再比如說“植物”,歷史上有些植物還沒傳到中國,你就不能那么寫。我在《樓蘭啊樓蘭》的開頭寫道,“清光緒二年(1876)的一個午夜,黛色天幕上白云依稀可見,小葉白蠟樹影矗立成端莊的剪影,遠處傳來幾聲清晰的犬吠,窄窄的街道空無一人--今晚斑駁的月光、恍惚的油燈,連同新疆北部小城伊寧,屬于一個俄國人?!睂Υ?,自然資源作家李青松大加贊賞,說“小葉白蠟樹”只有那個地方有,非常準確。在年輕作家里面,馬伯庸做功課很到位。他有一本書叫《顯微鏡下的大明》,其中有一篇《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他肯定查閱了《明史·食貨志》《徽州府志》和《大明律》,不但把每個府、縣的絲絹上交情況掌握的明明白白,還對明朝的賦稅制度、官場運作模式了如指掌,否則他就寫不好這個案子。
寫歷史紀事類作品,還要特別注意結構上的創(chuàng)新。歷史和故事是不同的。故事有主人公,有開始,有結束,歷史沒有。故事是江河,有源頭,有終端。歷史是海洋,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所以要像偵探一樣,打碎已經拼好的拼圖,看看能不能獲得一個新的圖案。我相信馬伯庸就是這么干的。你如果按照時間線索寫,往往會寫成流水賬,很難寫精彩。
小飯:接下來這個問題跟上面這個問題也有關系,就是我想知道高老師的“歷史素材”一般都是從哪一些著作和資料中閱讀和掌握的?,F在我們擁有了網絡,網絡上的信息是海量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那我們又該如何去加以甄別哪些是可信和有效的知識信息,哪些則是無用甚至是有害的?
高洪雷:我一般不參考網絡,除了用萬年歷查年號和時間,這個錯不了。我一般會到當當網和孔夫子舊書網去購書,去買正規(guī)出版物,無論如何那是比較可靠的信息來源。因為網絡上多是二手、三手資料,是傳抄來的,沒有甄別過,靠不住。這就需要讀原著。“二十四史”,有時還得自己去翻譯,因為很多翻譯是有錯漏的。我寫《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的時候,參考的是《宋刑統》。哪一律、哪一議、哪一敕,是怎么規(guī)定的,怎么解釋的,法官是怎么判決的,為什么這樣判,都需要搞清楚,弄明白。再有就是,我偶爾也會參考外國人寫的中國史。這很有趣,外國史學家一般會花幾十年時間寫一本書,不僅視角獨特,而且注重考據,很有參考價值。史料少于史實,是史學家永恒的困境和難題。我對網絡的態(tài)度是,可以查,但不一定用。
小飯:我們說回高老師的創(chuàng)作。我查閱了一些資料,高老師似乎有一個很大的創(chuàng)作計劃,《另一半中國史》《大寫西域》《樓蘭啊,樓蘭》等等,我想請高老師詳細說一下這個計劃,大約是您在什么時候,什么契機下有了這樣一個大的計劃?,F在的進度表又是如何?
高洪雷:我從來沒有什么龐大的創(chuàng)造計劃。前面我說了,寫《另一半中國史》,算是機緣巧合。寫完這本書,或者說在寫作過程中,我就受到了刺激。我發(fā)現日本人研究西域居然如此之早,如此之深,出的書也比中國多,這就讓我奮起,寫了《大寫西域》。寫完《大寫西域》,我又對樓蘭這個點產生了興趣,創(chuàng)作了《樓蘭啊樓蘭》。這就像作家劉慶邦說的那樣,我搞這一類寫作,好比用勺子挖井,是挖不完的。接下來,我一邊寫邊疆史,一邊籌劃如何寫絲綢之路。先寫了《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寫完覺得不行,海上絲路還沒寫呢,于是接著寫《海上絲路:從青島到紅?!?。事實上,這一系列寫作真的沒有計劃,一步一步我是被某種機緣牽著走的。很多歷史作家好像都是這樣的,沒有主戰(zhàn)場,到處都在打仗,不停的有副產品出來。你問我今后還寫什么,我還沒有想好,憑借靈感吧。反正不能停下。作家張煒也說過,寫作就像跑步,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跑不動了。
小飯:我注意到高老師最新一本作品《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是由馬伯庸做序的。我恰好也認識這位優(yōu)秀的年輕作家。我想了解一下,高老師對同是“寫歷史”的作家,尤其是年輕作家,有什么樣的看法?我也好奇你們互相之間的交流又是什么樣的?您和他們之間的交流充分嗎?
高洪雷:大部分寫歷史的作家,可能參考的作家和作品都是有限的。同是寫歷史,我參考外國書籍比較多,如史景遷的《胡若望的疑問》,孔飛力的《叫魂》,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斯蒂芬·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羅曼·羅蘭的《巨人傳》,崔瑞德和費正清的《劍橋中國史》,還有一本《巴黎燒了嗎》,作者是美國人和法國人。他們寫的作品,通常以小見大,駕馭起來也比較輕松。中國人寫的“歷史”,我比較喜歡張宏杰的“文字”,更喜歡馬伯庸的“線索”。
我最早關注馬伯庸,是因為他改編的電視連續(xù)劇《長安十二時辰》,之后還看了《風起隴西》,后來讀了他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他是講故事的高手,也深得微觀史學之精髓,他的作品,往往從歷史細節(jié)和小人物入手,然后層層遞進,懸念迭起,一個包袱接著一個包袱,讓人目不暇接,這也是他的作品都能改編為電視劇的主要原因。我有時感覺,他不是在寫小說,也不是在寫紀實,而是在寫劇本,至少是有劇本的形式,很抓人。我與他神交已久,但至今沒見過面。第一次非見面的接觸,是6 年前我的《大寫西域》參評京東文學獎時,他作為評委點評了我的作品。第二次“接觸”是我的《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付梓前,編輯也覺得這本書如《長安十二時辰》一樣,也是微觀史學,所以托一位作家朋友找到他,讓他作序。他欣然寫下了一篇精彩的文字,稱這本書“凝之則為阿云之生死,散之則見大宋之氣象”。我們已經相約,會在京見面。
小飯:嗯,期待你們的見面和交流。下面一個問題,我想高老師在退休前,公務必然是非常繁忙的。但您在創(chuàng)作的總量上,也不比很多專業(yè)作家少。您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寫作之間的?這對我們年輕作者來說肯定是非常有用甚至是有激勵作用的。
高洪雷:我的總量確實不少。前面說的這些作品,加上即將出版的《海上絲路:從青島到紅?!贰兑磺鷫迅杷偷浇?-兩彈元勛錢三強》《典籍里的中華文明》,共11 本,接近400 萬字了。之前我說了,我寫東西沒有明確的計劃,有時候一本書可以寫三年五年,寫得快的話,有感覺的話,可能幾個月能寫完一本書。我沒有功利之心,我愿意花更多時間去打磨作品。精品,一定是精雕細琢的作品,好作品不可能不經過修改。退休之前確實很忙。無論是在黨政機關,還是在國企工作,應酬還是有一些的。我有一個“三個八小時”理論,每天24 個小時,第一個八小時大家都在工作和學習,第二個八小時都在睡覺,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三個八小時你在干什么。我可能會應酬兩三個小時,但我每天總會抽出三到五個小時來閱讀、思考和寫作。我每年的讀書量在一百本左右,三天一本。我盯著網站,一看搞活動了,就大量下單。嘩啦嘩啦,一本一本讀。茅獎評完了,一周之內我肯定要讀完。見到茅獎作家,就可以跟他們交流了。
小飯:嗯,三個八小時理論對我也很有觸動。我想和高老師談一談“初心”:您剛開始有意識對歷史感興趣的時候,也許十幾歲,也許二十幾歲,那時候您對歷史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怎么樣的?幾十年寫作下來,這個概念發(fā)生了幾次重大變化嗎?都是因緣于何?
高洪雷:這個問題非常尖銳,我是第一次被人問到這個問題。直到你今天這樣問,我才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變化,也才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歷程進行梳理與歸納。提問題的人有時候也促進了人的思考。
我對歷史真正感興趣,是36 歲那年。那一年我想從文學中找到一些出口,做一些嘗試,有一些建樹。第一階段,從新的角度講述歷史,《另一半中國史》《另一種文明》就是這樣的實踐。我從不循規(guī)蹈矩,一直矢志創(chuàng)新,《另一半中國史》這個書名就是創(chuàng)新吧。后來有人模仿,出版了《另一半世界史》《另一半二戰(zhàn)史》等等,甚至還有人跟我出了書名一模一樣的書,給我?guī)硪恍├_。這個時間點是2000 至2010 年;第二階段,歌詠歷史,詠嘆歷史,《大寫西域》《樓蘭啊樓蘭》,書名也是這樣的意思,時間為2010 至2015 年;第三階段,穿越歷史,找一個線索,你看《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海上絲路:從青島到紅海》,我要為歷史搭橋。時間大約為2015 至2022 年。最近一個階段,我要洞察歷史,《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2022 年至今。在一個以故事和考據為主的歷史江湖中,建立在諸多學科知識之上的縝密解讀,不僅能使讀者看到歷史的大勢,也看到了歷史的細節(jié),同時還體驗到了思維的樂趣。歷史在完美的解讀下,頓時成為一場思想的盛宴。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閱歷、感悟和思考,加以總結、提煉和升華。我越寫,編輯說我個人的印記越多。
小飯:這時候,我也想請高老師回顧一下自己這么多年來,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部?最“憐愛”的作品--比如說,您覺得自己哪一部作品很用心很有想法,但沒有被足夠關注到,自己更想給自己的讀者看到,又是哪一部?
高洪雷:讀者最滿意的肯定是我第一部作品《另一半中國史》,至今已出版了7 種語言,10 個版本。當時這本書的受眾群體,編輯定位是大學生和中學生。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位老編輯說自己女兒上初三,到歐洲去,一路都在讀這本書,回來到處宣傳?,F在這本書確實被廣泛閱讀了。但我最心儀的,是《大寫西域》,不僅因為它長達70 萬字,獲得了徐遲報告文學獎,還因為我付出的心血最多,把自己寫成了耳鳴。而最想讓讀者看到的,是最新出版的《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是我表述特別暢通的一部作品。
小飯:高老師,這么多年來,悉心查找和研究資料,您又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寫作,恐怕很多時候都得寫到深夜,第三個八小時用足了。那么能堅持下來的最主要的動力或者說信念,對高老師來說,是來自哪里?
高洪雷:當然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另外,自從踏上了文學之路,收獲也很大,寫作使我有了兩個人生:白天的職業(yè)人生和夜晚的文學人生,現實的人生和虛構的人生。他們是互補的,他們的關系就像一對相濡以沫、如影隨形的伴侶。當一方悲傷時,另一方就會提供安慰;當一方平淡時,另一方就會奉上驚喜。這兩個人生,從此填滿了我的每一個24 小時。今年,我的職業(yè)人生結束了,但我的文學人生還在延續(xù)。
小飯:那應該是高老師的文學人生正式開始了。我想在這里提一個相對嚴肅的問題,我想請教高老師,今時今日,您對歷史,社會,有沒有一些焦慮和擔憂的情緒,或者反過來說,高老師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哪一些期望?
高洪雷:我最擔憂的問題,是我在寫錢三強傳記過程中發(fā)現的。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創(chuàng)新的時代,世界形勢風云變幻的時代,中華民族奮力崛起的時代。國家比任何時候更需要青年一代的奉獻與奮斗。我現在最擔憂的是這一代人的愛國情懷。寫歷史的人,最容易比較。我們有過兩次留學潮,伴隨著兩次年輕人睜眼看世界的機會。第一次留學潮,是上世紀上半葉,一大批中國學生赴美、英、法、德、日留學。學成后,絕大部分選擇回國效力。23 名“兩彈”元勛,其中19人是從海外主動回國的,如錢三強、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彭桓武、鄧稼先等。一個苦難的時期,恥辱的階段,戰(zhàn)亂的歲月,一定是誕生世紀偉人和民族英雄的年代。第二次留學潮,是上世紀80 年代以來,大量中國學生出國留學,2021 年有30 多萬人在美學習。其中清華大學每年前往美國的近800人,超過80%的選擇在美國定居。1978 年到2015 年,單單是美國硅谷,就接收了2 萬名清華、北大的高材生。當然,我們不能直接斷定留學生不回國就是不愛國,也不能輕易對這個人群過多地進行道德和道義綁架,也許他們從小沒有經歷過什么磨難,沒有感受過民族落后的屈辱,沒有孕育出上世紀那一代人的血性、使命意識和報國情懷,因此也就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自身就業(yè)、研究環(huán)境和發(fā)展前途上。個人有沒有錯?教育有沒有錯?導向有沒有錯?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深思,也許必須用時間和實踐去回答。我最擔憂的就是這個。
小飯:高老師的這些憂慮也給了我很多思考。那我還剩下最后一個問題。您曾說自己有一個夢想:騎上一匹快馬,像漢代的張騫、唐朝的玄奘一樣,從蓬萊出發(fā),沿著絲綢之路,一直走到羅馬。在現代社會,騎馬可能不現實了。如果有一天,讓您自駕,比如從濟南到羅馬,或者到巴黎、倫敦,您會有興趣參加嗎?我恰好有朋友做過這樣的事,所以好奇也想問問高老師。
高洪雷:夢是做了很多年了?!督z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意大利語版即將出版。《樓蘭啊樓蘭》的阿拉伯語版本也快出來了。按說我也應該實現夢想了,但說實話,我已經過了放飛自我的年齡。年屆六十,不能干超出自己年齡能力的事情了。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很遺憾,在這方面,我已經無法下定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