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亮
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是語文學習的核心任務之一。對于低年級語文教學來說,圍繞字詞句的重點內(nèi)容學習開展聽說讀寫訓練,就是落實語用的主要路徑。在具體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依托教材落實語用訓練。
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捕捉與文本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進入實踐性、綜合性的語用訓練中,提升聽說讀寫能力。
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第七課《媽媽睡了》,課后練習2的要求是:“讀一讀,照樣子說一說,看誰說得多。明亮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 )的眼睛、烏黑的頭發(fā)、波浪似的頭發(fā)、( )的頭發(fā)。”教師需要對這一樣子進行分析,找準訓練的關(guān)鍵點:一是指向用“的”連接兩個詞語,二是說出系列的詞語搭配?;谶@樣的編者意圖研讀,教師在課文教學中,需要適時捕捉其他用“的”字連接的詞語,組織學生進行拓展訓練。如文本第二自然段中就有“彎彎的眉毛”“紅潤的臉”,教師可以用課件呈現(xiàn)這兩個短語,先引導學生在比較之后找出共同點是用“的”字連接前后兩個詞語;再引導學生注意“眉毛”是從什么角度說的、“臉”是從什么角度說的,仿照課文的說法說一說;接下來,教師以課件呈現(xiàn)“( )的眉毛、( )的臉”,讓學生試著從多種角度(形狀、顏色、神態(tài)、感覺等)去說,看看誰說得多;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不要都向好的一面去說,也可以說不夠好的一面,如用“蒼白”“疲倦”“丑惡”形容“臉”,避免學生思維的單一化;最后,教師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其他由“的”字連接的兩個詞語。
低年級的《語文園地》是多樣化語用訓練的載體和平臺,其中的“字詞句運用”更是集中從基本的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組織學生開展訓練,具有范例的意味,值得教師在課文教學中遷移運用。
如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的“字詞句運用”安排了兩項訓練,都涉及“加點的詞語”:一項是通過演一演體會相似動作的不同,如“迎上去”和“追上去”,學生通過演一演發(fā)現(xiàn)“迎上去”是面對面行進的行為,“追上去”是跟在后面用力趕上去的行為。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師順勢讓學生先讀讀相關(guān)課文中“迎上去”“追上去”所在的句子,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仿說句子。另一項是用“有時候”和“在”反復出現(xiàn)形成的句式來說自己的日常生活,其中“有時候”出現(xiàn)兩次、“在”出現(xiàn)三次。學生練習說句子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一個句子中,通過三個以上的“有時候”和“在”連接起來的句子,看上去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后回答:這是排比句,從句式上看很整齊,從內(nèi)容上看很全面,從效果上看很有氣勢。
在語用訓練中寫的訓練最具綜合性,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寫的訓練形式主要還是仿寫。教師需要從文本中精心選擇具有典范表達意味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典范表達中包含的寫法,再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組織學生進行仿寫活動。這樣的語用訓練緊扣教學重點,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升語用能力。
如教學《祖先的搖籃》,在整首詩歌的四個小節(jié)中,第三節(jié)最具典范性,因為這一節(jié)詩的主角是“孩子們”,與其他小節(jié)中的“祖先”比,更貼近學生的立場,每個問句內(nèi)部的組織不復雜,由兩項孩子們喜歡做的事情組合起來,容易仿寫。學生有了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解讀之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原始森林中,除了課文中出現(xiàn)的動物、植物外,還有哪些動物與植物,你比較喜歡的是哪些。學生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在仿寫時就有了選擇的余地。接下來,學生仿照課文仿寫小詩,可以用課文中的動詞“逗”“采”“捉”“逮”,之后再換上自己認為合適的其他動詞。這樣的仿寫,難度不大,可寫的內(nèi)容豐富,學生很樂意寫。
總之,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落實語用訓練,需要教師根據(jù)年段學習目標確定訓練內(nèi)容,采用適合低年級學生訓練的形式,并為學生選擇行之有效的訓練路徑,讓語用訓練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