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本平
吳守明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山水畫大家,也是一位慣畫大山大水的自然詠嘆者,更是一位把胸中丘壑盡付筆底煙云的實力派藝術家。他的山水畫不但剛毅,而且也有著許多柔情的感動,將靜觀自然觸動心靈的真情化成筆趣十足、起伏有致的線條,以及墨分五色的筆情墨趣,讓人既覺清逸奇野,也饒富新意快意。
縱觀中國山水畫史,如何處理自然與創(chuàng)造、造化與心源的關系,一直是歷代名家需要面對和解決的課題。對悟自然山水,將種種感受凝結(jié)為紙上江山,其中有愉悅、有真知、有仁智之義,亦有林泉之樂。對于當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而言,在延展傳統(tǒng)的同時,還需融入個性思考與時代精神,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解決筆墨與圖式的課題。吳守明先生在此方面即有深入的探索與研究,尤其在他近年來的山水寫生創(chuàng)作中,將其對于傳統(tǒng)、造化與時代的省思,化融于筆下的山水樹石、泉潤丘壑,形成了樸厚蒼潤的個人風格面貌。
吳守明先生為人有君子之風、師者之范,依仁游藝,性嗜丘壑。作為河北省首屆山水畫研究會的會長,他在長年以來為師為藝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十分重視筆墨傳統(tǒng)的研習與傳承,力求教學相長,尤為重視對于自然的關照體悟和創(chuàng)造性的寫生。在教學與研究的積淀之下,他善于總結(jié)、整理經(jīng)驗感悟、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重視對于古代與近現(xiàn)代畫學思想的研究,將問題意識灌注于創(chuàng)作實踐,其間蘊含著他對于畫理畫法之豐富性的深悟。也正因如此,在面對自然山水的態(tài)度上,他堅持身體力行地體悟山川造化,切身觸摸自然的脈搏,每年都要安排出大段時間進行外出寫生,尤其沉醉于太行山的雄渾,與黃山山水的清峻,無論是登臨巍巍太行,還是游走京津冀的燕趙山水,吳守明先生注重對于山巒的整體氣勢的發(fā)掘,氣勢上遠宗五代荊浩、關仝北派山水的氣質(zhì),筆墨與圖式上深入汲取宋人山水的傳統(tǒng),運筆婉轉(zhuǎn)靈動,墨色沉厚蘊藉。
他筆下的山水《秋染太行》《延河秋韻》《西柏坡》《西柏坡紀念館》《西柏坡毛澤東舊居》《祖山煙云》《五彩高原》《高原牧歌》《乾陵》《漓江碧水》《蓬萊三島》等作品,尤重山勢龍脈的蜿蜒開闊,疏密聚散間營構出意境的清幽與氣息的流動。在構圖豐滿的作品中,講求筆致的輕重緩急,力求在墨跡繁密中不擁塞,在蒼勁中求其秀潤空靈;在邊角起勢的作品中,又計白當黑,運用留白表現(xiàn)山間的云霧繚繞;這些作品多在單純的墨韻中求變化,尤其追求墨色的豐富性與層次感,這種以“素”為真的審美意趣,一方面源自于北宋蘇軾“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價值取向,追求簡約玄淡的自然觀與藝術觀;另一方面更顯現(xiàn)了吳先生對于筆墨精神的深刻理解與文化自信。而與用水用墨相比,事實上他的這些山水畫更重用筆。
他的作品往往十分講求筆致的韻律、節(jié)奏與速度感,皴染勾畫間,有山之陰陽向背的相互掩映,又有樹石與云氣的縱橫穿插,以運筆的勁健與蘊藉,表現(xiàn)山之奇崛、險夷,得山石堅實曠落之氣。在和吳守明先生的多次茶敘間,了解到他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而獨到的體悟。從外在世界天人之際的山水造化,到內(nèi)在世界心性修煉的生活蒙養(yǎng),吳守明先生日常心緒的淡定平和、性情的溫善慷慨,及其對于藝術的執(zhí)著篤定,都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將藝術創(chuàng)作與生活之道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相互融通轉(zhuǎn)化,連同他對于游歷萬千山川后的獨特體驗,時而在紙上一瀉千里,時而用筆墨娓娓道來。他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使我再次感受到畫品與人品的相通;在他的身上,也可以看到一個熱愛生活與創(chuàng)作之道的山水畫家,在藝術之途上艱苦的跋涉,及其對于生命與自然的獨特理解。
清人笪重光《畫鑒》有言:“夫山川氣象,以渾為宗,林巒交割,以清為法”。山水境界的“渾”與“清”,自然山川的混沌與清麗,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難以兼得的氣氛。而在吳守明的作品中,我們仿佛可以同時尋覓到山水的清幽與造化的悶闊,感受到他對于天地洪荒的深沉熱愛。吳守明的山水造境之旅,正在崎嶇逶迤的山路中不懈行進,并已然收獲了令人側(cè)目的成就。
大師黃賓虹曾反反復復地談筆墨,這個筆墨是不以刻畫具體物象為目的,而是表現(xiàn)天地自然的總體印象,即抽象之象,因此,吳守明也極為強調(diào)一個“虛”字。他認為畫言實處易,虛處難,虛是內(nèi)美。畫中之虛指虛白,即墨跡以外的空白、疏淡之處,畫中之白與畫中之黑同樣起視覺作用,所以畫中之白也需如黑一般著意經(jīng)營,故古人云“布白”,“用虛”?!安及住?,“用虛”一方面使他在意境構成上獲得了充分的主動權,打破了特定時空中客觀物象的局限,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間和形象蘊含著無限的大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此與西晉陸機《文賦》中所謂“浮藻聯(lián)翩”含意相若。但“遷想”比之“聯(lián)想”更廣泛,更有目的性,畫家的“想象力”出于“遷想”,也是畫家“神思”的基礎。
吳守明《無錫寄暢園》137cm×68.5cm
吳守明《普陀圣境》68cm×46cm
吳守明《漓江晨渡》68cm×46cm
故歷來論中國畫學的“氣韻生動”,賴“遷想妙得”有以致之?!斑w想妙得”是東晉顧愷之提出的作畫構思活動,是畫家把握生活的一種藝術方式,觸及到在藝術方面主體表現(xiàn)和客觀制約的辯證關系。作為一名當代中國山水畫家,吳守明希望通過作品來闡述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遷想妙得,思與境偕”的藝術境界和心靈感知的探索。這就需要通過蒙養(yǎng)生活,來提高對大自然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感受。只要用心靈的目光去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將自己融會于大自然中,物我兩忘,貫通一氣,山山水水就顯出那勃勃生機,構筑胸中意象,孕育脫化出自己的有生命的筆墨語言,真正“代山川而言”,才能在胸中展現(xiàn)出自然山川渾然一體的生命形態(tài)和神韻。這是吳守明將要做的,也正是我輩所追求與學習的。
吳守明的作品我非常喜歡,他的傳統(tǒng)功底是比較扎實的,他畫的山非常有氣勢,近期作品《美麗的山村》《錫惠公園》《黃山朝暉》《黃河之水滾滾來》《潘家口水庫長城》《廬山煙云》《秋染太行》《春到婺源》《美麗的婺源》《金山嶺長城》《黃山北海》《高原牧歌》《桃紅樹綠燕山春》《太行云起圖》《太湖早春》等,較多表現(xiàn)了太行山還有長城、燕山、黃山、桂林等名山大川的一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作品整體體現(xiàn)了山的氣勢和精神;在筆墨技巧上吸收了一些宋人的傳統(tǒng),比較注重對山的刻畫和描繪,他的用筆也很靈動,筆墨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一些新的發(fā)展;在綿延不斷的表現(xiàn)山的同時,筆墨也不乏他自己的個性,每幅作品也體現(xiàn)了他個人的精神面貌、時代精神和審美價值。
吳守明《武陵土家 山鄉(xiāng)之春》68cm×68cm
吳守明《滄海旭日》68cm×68cm
他的這些山水畫境界表達的是一種雄渾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又有一種神秘、空靈之感。這些建立在他一直不斷地學習傳統(tǒng),經(jīng)常到山里去寫生的基礎上,尤其是北方的太行山,他畫了很多的寫生,其中既有筆墨的講究,同時又有對生活的具體感受,這些都能在他這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反映出來。筆者認為他的作品有三大——那就是“大尺寸、大氣魄、大感動”。大尺寸的作品并不好經(jīng)營,除了筆墨中有豪氣之外,預先的構思、下筆的精準、筆意墨韻的掌握都要一氣呵成。除了體力過人,更要頭腦清晰,全盤綜觀駕馭,走筆了然于心。
大而成墻、大而成卷,何其不易。不論大尺寸或小品作,吳守明所表現(xiàn)的氣魄都是相當大氣,——樹有參天之雄、水有萬古之勝、山有奇?zhèn)ブ畡?、人有千百之姿,而景深遼闊綿亙更是遠推到天邊之外。吳守明先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的足跡遍布中華大地、名山大川、名勝古跡、江河湖海、田園美景。他的畫成了有系列的記錄,并在山水畫作中真切地描繪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多姿多彩、多樣多貌,成了見證時代的歷史寫真。
作為天津美院畢業(yè)的孫其峰大師的入室弟子,吳守明先生是入其室、立其品、受其教、得其精、傳其神、秉其性、弘其法、承其志,尤其是他開創(chuàng)的紅色山水畫用功彌勤。他創(chuàng)作的《長城進行曲》,畫面的構圖和色彩講究層次,濃淡層次的變化與畫面中山水云霧的遠近疏密十分契合。由于其紅色調(diào)的合理使用,使較為單純的色調(diào)變得極為豐富,畫面從而也豐滿起來。畫的好,雄偉壯觀喜慶氣勢奪人。
細品之,他的紅色山水畫《長城進行曲》大作,有細膩之美、色彩之美、雄偉之美和意境之美。細膩之美:筆法細膩處,細膩到山石的紋理、泥土的質(zhì)感,一樹一木、一草一葉都精心描繪;色彩之美:山石樹木皆為紅色,其畫作畫面干凈透明,光感絕妙,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墨不壓色、色不壓墨、色墨相互襯托,色彩滋潤秀雅;雄偉之美:構圖大氣磅礴,畫山能畫出頂天立地,畫瀑布能畫出從天而降,凌空飛流,撼天動地,畫樹木能畫出遒勁有力與頑強生命力;意境之美:體現(xiàn)了一派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有力地突出了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給人一種自然的美,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吳守明《漓江晨霧》45cm×32cm
滿懷激情與熱愛,吳守明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峨眉天下秀》《秋山夕照》《美麗富饒的準噶爾》《玉屏煙云》《滄海旭日》《海濱朝暉》等作品中也處處流露著他的大感動。這份深入人心,充滿真性情的作品同樣感動著觀眾。他的作品不只是技法的純熟,還充實著天地靈氣和亦嚴謹、亦精微的良苦用心。
他的骨脈剛勁筆法,嫻熟地運用于表現(xiàn)大自然的精神魂魄,更糅融了中國傳統(tǒng)筆墨與西方透視素描的優(yōu)點,汲取了多位古今中外藝術大家的獨到絕活,煥然而成別具一格的“守明樣式”。畫中那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畫境正是他一種厚積薄發(fā)的真功夫。沒有大智慧,很難做到這樣全然融會的大自在。這正是吳守明的山水畫能夠觸動靈魂、與人共鳴油然而生的大感動吧。畫中的和平、寧馨、豐饒,看得出吳守明流露于筆墨中的那份親情、那份摯愛。
中國歷來有“人品即是畫品、畫品同乎人品”之說,先賢郭若虛也曾說:“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眳鞘孛魅似返赖轮兣c美,深入于與他有過接觸、對他有所了解的人們的心中。
吳守明《古塞朝暉》136cm×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