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琳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非遺類電視紀錄片是以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實踐目標,以紀錄片特有的鏡頭語言和影像風格將非遺的歷史脈絡、文化情懷和美學意蘊直觀地呈現給觀眾,最終喚起觀眾對非遺的情感認同與價值認同[1]。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遺的大力宣傳和保護,非遺的熱度不斷攀升,成為大眾討論的熱點話題,非遺題材紀錄片也佳作頻出。
人文非遺類紀錄片《過年的畫》于2022年2月12日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該片共5集,包括《歲歲年年》《點染丹青》《畫里新風》《老城味道》《年畫回家》。該紀錄片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為觀察切口,細膩地闡釋了它的出現、發(fā)展、沒落、轉型的原因和發(fā)展現狀,同時展現了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教育作用、宣傳作用、審美作用、實用價值和傳播價值,以及人與畫的故事背后所蘊含的不同時代的發(fā)展觀念和文化內涵。
非遺的保護、自主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最后都要集中到“故事”和“人”上。非遺類電視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要表達非遺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紀錄片《過年的畫》里,不論是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瑩和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捐贈者王樹村的故事,還是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冀北通過楊柳青木版年畫完成個人版畫展的故事,主創(chuàng)團隊通過對不同故事的表達,使該紀錄片更加立體多面。由此可見,非遺題材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價值不是對非遺的表面拷貝與儲存,而是要挖掘人和事物背后隱藏的真實故事,來凸顯人的意義,致敬匠人精神,體現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智慧和中華民族的歷史。
作為一部非遺題材紀錄片,《過年的畫》講述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故事,但它并沒有就畫論畫,枯燥乏味地簡單描述,而是以人物為重點,刻畫了30多個與年畫有關的人物故事。片中有非遺研究者、大學生、民俗學家、新一代楊柳青木版年畫傳承人等。這些故事充滿人性,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呈現了楊柳青木版年畫強勁的活力和持續(xù)深刻的內在精神。該片總撰稿、執(zhí)行導演張玲在接受采訪時披露,創(chuàng)作團隊開展了很多的田野調查,與每位拍攝人物敞開心扉地溝通交流,深入他們內在的情感世界,洞察到掩藏在表象下的本質,最終整理和刻畫出每位人物與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感人故事。例如在第1集,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國民間美術史學家王樹村。王樹村出生在年畫古鎮(zhèn)天津市楊柳青鎮(zhèn),從小受到年畫藝術的熏陶,并將一生都獻給了楊柳青木版年畫。如王樹村老先生所言,看著年畫能知道歷史,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價值,就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代表人民的思想。他用自己的方式保護中國民間美術,并將一生收藏的約17 000件民間美術藏品都捐獻給了多家博物館;身患重病還一邊帶著氧氣管,一邊整理年畫研究的文字。攝制組與王老先生老伴兒的訪談,也充分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的人文關懷,真實客觀地展現了非遺傳承人王樹村為楊柳青木版年畫的付出和作出的貢獻。片中用楊柳青鎮(zhèn)空中飄舞的風箏隱喻王樹村老先生雖已離開,但靈魂仍在故鄉(xiāng),他的精神永存,激勵著與楊柳青木版年畫有緣分的人繼續(xù)前行。不同的人物故事感人至深,向人們娓娓道出了非遺的歷史底蘊和無數傳承人的內心情感。
《過年的畫》聚焦一個個普通人,用平民化視角展現他們的內心世界以及個體與時代、社會變革和生活變遷交錯在一起的情感,這些人物故事不僅有日常生活的真實感,還有歷史的厚重感。
年畫是民族的圖像史籍,是難能可貴的歷史學、民俗學歷史資料。它凝結了民間手工藝人的聰慧和才能,寄托了人們對風調雨順、家宅安寧、五谷豐收等祈福、辟邪的美好心愿,既達到了大多數人的審美要求,又能夠傳遞道德觀念。幾百年來,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貼近百姓生活,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天津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古代及近代天津具有廣大的社會影響力。
非遺題材紀錄片《過年的畫》生動鮮活地展現了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文化內涵。楊柳青木版年畫汲取中國工筆重彩畫和版畫精華,鮮明活潑、氣韻生動、喜氣吉祥,在方寸間承載了一定的社會價值、美學價值與文化價值。全片講述了一條河——京杭大運河,一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楊柳青古鎮(zhèn),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天津,以及一群精神家園的守望者。這樣的敘述串聯起楊柳青木版年畫豐富的歷史,更好地展現了年畫所承載的多元文化內涵。四百多年社會的發(fā)展,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內容有抵御野獸的門神、驅邪避難的鐘馗、延年益壽的壽星、繁衍生息的娃娃……雖然樣貌不斷更迭變化,但它自始至終都是中國人尋求心靈寄托的一種方式,與中華傳統文化血肉相連,秉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蘊。比如,片中展示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就較為全面地描繪了天津春節(jié)時的習俗和場景,更具象地呈現了中國的服飾、飲食等傳統習俗,折射出社會的變遷,讓人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楊柳青木版年畫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蘊含了時代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這是一代又一代年畫非遺傳承人與從業(yè)者的共同追求。在《過年的畫》中,攝制組不僅詳細介紹了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加工工藝全過程、圖畫所表達的含義以及實際操作手法,同時通過對歷史資料文獻的細致考察,著重表現出年畫體現的大時代環(huán)境的思想內涵。根據《大公報》《益世報》《北洋畫報》《京話日報》等時事熱點報道,與年畫內容結合,保留傳統元素的同時也融入了不同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需求。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延安為中心的大批文藝工作者開展了“年畫上的抗戰(zhàn)”創(chuàng)作。傳統的門神換為中國軍人,秦瓊、敬德等歷史人物形象則換為八路軍和游擊隊。舊日納福迎祥、驅邪避惡、多子多孫的年畫,變成了百姓和中華民族生存與命運的精神寄托。
傳播與推介是開展非遺保護、營造良好非遺傳承氛圍的重要手段。創(chuàng)作者通過發(fā)揮影視藝術傳播快、受眾廣等優(yōu)勢,提煉非遺項目蘊含的文化元素,以符碼形式對其進行視聽改編,可以引導大眾對非遺傳承的困境進行思索[2]。紀錄片作為傳播大眾藝術的媒介,在塑造國家形象、傳播主流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非遺題材紀錄片的重要價值就是要用影像與聲音記錄和保護好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影像呈現上,《過年的畫》追求多樣和具有美感的高品質畫面。其中融合了4K超高清拍照的視覺沖擊、延時拍攝的光線轉變、航拍機的靈活運動、人物的動態(tài)性追蹤、微距拍攝展現的關鍵細節(jié)、情景重現的圖像表現以及舊影像的珍奇風采,最終呈現出一幅流光溢彩的年畫畫卷。《過年的畫》的實景拍攝融合了多項新技術,數百張珍貴的高清木版年畫圖片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與過去講述楊柳青木版年畫的紀錄片相比增添了一層新鮮感。比如,在紀錄片的最開始,黑白的年畫不斷被添上顏色,畫面中的人物伴隨著歌曲翩翩起舞,顯得生動有趣。多媒體技術和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呈現了一個吉祥如意、幸??鞓?、更加年輕化的中國年。
除此之外,非遺題材紀錄片的意義在于用鏡頭畫面呈現非遺的真實性,完整表現非遺的發(fā)展歷史與發(fā)掘出非遺的相關史料并記錄下來?!哆^年的畫》僅有5集,主創(chuàng)團隊根據田野調查的方法,在早期調研和訪談階段花了許多時間,力求將精華內容呈現給觀眾。在第1集《歲歲年年》中,為了講好中國民間美術史學家王樹村和俄羅斯?jié)h學家阿列克謝耶夫與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故事,編導團隊進行了大量的調研采訪工作。通過鏡頭的記錄與呈現,更好地講述了楊柳青木板年畫的傳承流變,也為觀眾傳達了非遺的人文記憶。第5集《年畫回家》出現了幾段非常珍貴的紀錄電影資料,片中的一位年輕人正是天津工藝美術行業(yè)協會副秘書長王寶貴。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創(chuàng)作新題材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許多年畫創(chuàng)作人赴陜西延安采風,其中就有當年才28歲的王寶貴。他們參觀毛主席舊居、列寧小學以及博物館等多個地方,這些都被記錄下來,拍攝成了紀錄片《楊柳青年畫》。由于年代久遠,尋找這部寶貴的歷史影像資料有一定的困難。祖光導演和他的團隊花了兩年的時間去做田野調查,通過多地走訪,終于在天津市檔案室的庫房里尋找到了兩卷舊膠片,便是這部《楊柳青年畫》。為了讓觀眾再次看到這段珍貴的影像資料,攝制組重新制訂了拍攝方案,讓歷史資料依托新的影像技術進行了更好呈現。
《過年的畫》在聲音上也作了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片頭曲《楊柳青年畫》與片尾曲《給我一張楊柳青年畫》都是為此紀錄片專門創(chuàng)作的音樂,帶有獨特的天津地區(qū)特色,趣味十足。
此外,解說詞也是紀錄片能否出彩的重要因素?!白鳛橛涗浫祟愇拿鞯膬煞N重要手段,文字和影像各自有著先天的缺陷,文字記錄缺乏形象性,影像記錄缺乏精確概括性。因此,將兩者結合起來各取所長,互為補充才能成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手段?!盵3]在文案撰寫工作中,流于表面的就事論事難免顯得枯燥乏味。在《過年的畫》中,楊柳青木版年畫作為本片的敘事主體,是講述地域故事、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層內涵的載體,如何將故事講得精彩有趣值得用心鉆研思考。最終文案的撰寫幾乎占了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大半的時間,總導演祖光說:“撰稿階段反復推敲、修改,因為關于年畫的資料都是碎片化的東西,斷層太多不成系統,導致很多內容相互矛盾。在做大量的案頭工作中,我們反復推翻自己的認知。最后,我們是站在人類學的視角,確定了這部片子在表達思想、編輯、導演、文案方面的整體思路?!盵4]紀錄片中的解說詞配音也采用了女性解說員,導演祖光表示,紀錄片解說詞的總撰稿是張玲導演,女性的細膩情感在解說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最后在解說詞配音上也選用了女性敘述者,這樣的聲音更具有敘述感與故事感。
“傳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法和重要舉措,因為傳播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的過去和現在,了解傳承人的故事和生活,延續(xù)中華文明與文化基因,廣泛的‘非遺’傳播能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更加堅實的社會基礎,凝聚更加強大的社會力量?!盵5]當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國際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國一些珍貴技藝瀕臨消失或面臨失傳的風險,怎樣傳承、保護和傳播非遺,是眾多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年輕一代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必須要大力宣傳非遺的發(fā)展歷史與文化內涵,加強青年一代對非遺的認識,激發(fā)其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非遺的熱情?!哆^年的畫》除了在央視頻道播出,還在大量年輕人聚集的應用程序嗶哩嗶哩上線。同時,節(jié)目組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也進行了廣泛宣傳。這樣讓更多的年輕觀眾了解楊柳青木版年畫背后的故事,體會到原生態(tài)且獨有的天津文化,帶火了年畫古鎮(zhèn)楊柳青鎮(zhèn)。
過去人們每年都會貼門神和年畫,但工業(yè)化生產印刷的年畫一度壓擠了手繪年畫的生存空間?,F如今,人們將楊柳青木版年畫視作一種藝術作品和收藏品,手工刻制印章、拓印畫、手工著色的楊柳青木版年畫產業(yè)有了欣欣向榮的發(fā)展機會,迸發(fā)出新的活力。
當下紀錄片的受眾偏向年輕化,如何抓住年輕人的審美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過年的畫》中,每集都有年畫與年輕人的小故事。比如,在最后一集《年畫回家》中,閆寶如和同學們另辟蹊徑,把楊柳青娃娃改編成了一組可愛的表情包,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讓傳統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在手機上活了起來。怎樣把握年輕人的審美觀,不斷創(chuàng)新,讓以年畫為象征的傳統手工藝能夠更好地融進當代生活,值得進一步思索和探尋。
非遺不僅是傳統技藝,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情感和文化價值。非遺題材紀錄片能夠激發(fā)大眾的非遺保護意識,加強對非遺的關注度,讓更多非遺在當下煥發(fā)生機?!哆^年的畫》就是用紀錄片這樣一種方式向廣大觀眾全方位展現不同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讓更多人知道一張小小年畫里所記錄的故事,也喚起了觀眾的年味記憶,這對進一步加強對楊柳青木版年畫的認識和保護、豐富人們的節(jié)日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影像能夠更好地調動人們對往昔記憶的回顧。非遺與紀錄片的結合,使民族文化遺產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是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有效路徑之一。非遺題材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在記錄真實和表現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入藝術創(chuàng)新,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了解非遺、關注非遺,能夠增強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加深對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力的了解,更能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推動非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更多非遺技藝的保護和傳承開辟道路。